詩歌教案鑑賞結構特點
詩歌教案鑑賞結構特點
※1、把握詩歌所塑造的形象詩歌鑑賞是由感知文學形象開始的,然後才能進行審美判斷,詩歌鑑賞教案一<爽>。
而文學形象又是由語言來塑造的,那麼正確地感知詩歌的形象就必須從語言的理解與分析人手,透過對語言的感悟,經過形象思維,從形式到內涵,由感知到評判,也即是說要判定一個審美判斷的正誤,必須從分析語言條件(語音、詞彙、語法、修辭、表現手法與表達技巧等)開始,由表及裡來判定。
和小說、戲劇一樣,詩歌也塑造形象。
但詩歌的形象,與散文、小說中的形象不完全是一回事。
詩歌的形象以景物為主,比如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大漠孤城之類的,都是詩中的形象。
如杜牧的《山行》,詩中寫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雲、紅葉等景物,都構成了形象,且以楓林中經霜的紅葉最具神韻。
詩歌中的形象傾注著詩人的思想,包孕著詩人的感情。
因而詩歌形象往往具有象徵意義、泛化意義、諷喻意義,要注意理解。
詩歌的形象對語言的形象性要求很高。
我們不妨把語言中的詞彙分為兩類,一類有具體可感的形象性,如“流水”“飛鳥”“白雲”“青松”;另一類是不具形象性的詞語,如“思想”“定律”“法則”等等。
詩歌中的形象一般越具體越好。
說食物,可寫“紅糕”“金饌”“餚核”,說房子,也要寫成“白屋”“荊扉”“朱門”等等。
因為抽象、籠統的詞語,在篇幅短小的詩歌中,一般難以成為審美的物件。
詩歌中的藝術形象,主要有這麼幾類:事象。
即在詩歌中不直接地描景寫物,而是直敘其事,或藉助前人的作品或典故,使藝術形象蘊藏其後。
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詩: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前一聯中的“巴山夜雨”,是詩人寫詩的當時之景,後一聯的“巴山夜雨”則是詩人懸想日後與所念之人相遇之後的情景,其中蘊涵著濃郁的情思。
物象。
即是具體事物鮮明的形象或景象。
摹寫物象不僅有外在的形似,更有內在的神似。
例如李白的《渡荊門》: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一般來說,物象在作品中要與其他形式的形象結合起來才能形成篇章,因為物象與直接陳述的事象比,表現情思總是還隔了一層,需要讀者去揣摩、提煉。
故而以物象為主的作品就顯得含蓄曲折,特別是那些帶有某種思想寄託的作品更是如此。
意象。
事象與物象都溶入了詩人的主觀情意,如果某種形象與特定的情意構成了固定的關係,比如說到“明月”,就與思鄉、思人相聯絡,說到“清秋”,就與感傷、悲愁相聯絡,那麼這裡的“明月”、“清秋”,就成了一種具有特定意味的形象,這種含有特定意味的藝術形象,就是詩歌中的意象。
意象一般不能獨立運用,它要與事象、物象結合在一起組成篇章,而具有意象的作品往往更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比如王昌齡的《從軍行(其一)》: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彈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此詩的前三句在敘述中帶出事象。
我們可以想像:在邊關的軍營中,戰士們在秋日的夜晚,彈起琵琶跳起舞,以排遣心中的思鄉之情,然而曲子彈了一曲曲,音樂的主題卻總離不開《關山月》,這類表現思鄉的調子,這就足以看出戰士們思鄉之情的深切了。
第三句一轉,說這樣的鄉情實在是彈不完的,語意也似說不盡,第四句忽然宕開,以一輪秋月的“靜”與撩亂心緒的“動”相呼應,將激越的情懷推向舒緩,是最佳意象的生動體現。
詩歌對藝術形象的處理與散文等敘事文學相比顯然是不同的。
它透過事象、物象、意象的融合,創造出情、理、形、神四者統一的詩歌意境,並以此啟用讀者的想像和聯想,從而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鑑賞詩歌,首先得把握詩歌塑造的形象,把握住了形象,就能把握詩人所抒發的感情;就能理解詩歌所營造的意境,就能體味詩中的相關哲理,就能對詩歌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對詩歌作出合乎情理的`鑑賞。
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對形象直接描寫,也可以間接描寫;可以粗線條白描,也可以濃墨重彩,精雕細刻;可以鋪墊、襯托,也可以藉助想像、聯想。
詩歌中塑造形象的常見方法有:(1)鋪陳手法。
多見於敘事詩中。
如杜甫的《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這裡用鋪陳手法,直敘其事,勾勒出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
(2)透過描寫語言、動作、神態來刻畫人物的形象,教案《詩歌鑑賞教案一<爽>》。
如崔顥《長干曲四首(其一、其二)》“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 “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
同是長幹人,生小不相識。
”上首詩是女方問,下首詩是男子答。
問者問後不待回答,又自我介紹,表現出急切的心情;答者的解釋包含著歉意。
進一層想想,問答間又微露出彼此的歡悅之情。
詩人透過人物對話,就把人物形象描寫得活靈活現。
再如李端的《拜新月》:“開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
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
”古代有婦女拜月、傾聽心曲的古老風俗。
詩中的這位少女,見月下階便拜,急切切要將藏在內心深處的話對月訴說。
但只能月聽到,所以只能“細語”了。
“細語人不聞”五個字,便刻畫出她那顆激動的不安的心,顯得多麼生動傳神。
(3)以個別來反映一般。
詩歌的形象有個體和群體之分。
優秀的詩歌,能透過獨具特點的個性,顯示出蘊含在內中的共性。
如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人尋常百姓家。
”詩歌極寫人世的滄桑鉅變,對豪門權貴進行辛辣諷刺(這是一般)。
但它描繪的,卻只是南京城中烏衣巷的一段景色,而且只著力地刻畫了燕子這一細節(這是個別),巧妙地用燕子不識盛衰、不辨貴賤,仍在已經換了主人堂前築巢,抒發了作者獨具個性的感受(用個別來反映一般)。
(4)多側面描寫。
如李白的《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詩中多側面描寫天門山:有高有低,錯落有致;青山、碧水、藍天、紅日,還有耀眼的白帆,這幾個景色,交相輝映,而且水是流動的,山卻巍然不動,靜的山屹立在動的波濤中,更加顯示了自然景象的雄偉氣勢。
(5)多種感覺綜合。
如柳宗元的《漁翁》:“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詩的第二句,寫漁翁清早從清清的湘江汲起水來又點燃起江邊的竹子,其中就包孕了手漾在綠水中的觸覺、視覺意象和人處在煙火中的嗅覺、視覺形象。
詩的第四句,棹歌一聲,青山頓時呈現出原貌——上半句是聽覺感受,下半句則是視覺感受。
眼前的景色,似乎山更青了,水也更綠了,好像這山水之美恰是剛才那“欸乃一聲”從仙境召喚降落到人間來的。
多種感覺綜合的形象描寫,把人們帶到一種飄逸超然得帶點神秘味道的審美境界之中。
(6)背景氛圍的交代。
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在描寫人物形象之前,先寫了赤壁的奇偉壯麗:“亂石穿空”,是仰視所見山峰的奇峭高峻;“驚濤拍岸”,是俯視所見水勢的激揚奔湧;“捲起千堆雪”,是目光平視、放眼遠望所見波濤澎湃、浪花翻卷的景象。
最後概括於“江山如畫”四字中,正是在這樣的雄奇壯美的氛圍色調中,英雄人物出場了。
這裡的背景描寫,顯然寄託著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掌握以上詩歌中塑造形象的常見方法,對分析鑑賞詩歌形象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