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主要沿用哪個朝代的服裝
京劇舞臺上的服裝是構成舞臺美術的重要元素,在整個京劇表演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京劇主要沿用哪個朝代的服裝,歡迎閱讀。
京劇主要沿用哪個朝代的服裝?
答案:明代。
京劇服裝型別
京劇的服飾經過一二百年的演進和發展,種類很豐富,下面介紹一些主要的品種。
京劇的服裝大致可以分成六大類:
第一類是長袍類,也可以叫袍服類。
第二類是短衣類,包括短衣裳,短褂子,褲子,裙子等。
第三類是鎧甲類。
第四類是盔帽類。
第五類是靴鞋類。
第六類是附屬於服裝範疇的,輔助性的、裝飾性的東西。
京劇服裝審美特徵
一、民族化
民族化是人們公認的京劇服裝第一審美特徵。民族化是世界上所有的國家、民族他們擁有的屬於他們的所有藝術的生命與靈魂,是檢驗一個民族文化藝術是否成熟的重要標誌之一。京劇是中華民族經歷了五千歷史中留下文化精髓,是中華民族戲曲的代表,而民族化審美特徵正號可以體現出中華民族文化所在。而京劇服裝又是京劇舞臺上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化還是京劇服裝的動力之源和智力支撐,是京劇服裝的重要意義的體現。
民族化是京劇服裝審美特徵,這是大家所公認的,據有關歷史的記載以及專家的考證,京劇服裝的發展要追溯到我國明代,擁有相當豐厚的文化基礎。京劇服裝的顯著特徵就在於是它的服飾(包括:蟒、官衣、褶子、帔等等)都是寬腰、長身、大袖,同步於漢代服飾的審美特徵。服飾的圖案都富有鮮明民族特點如:龍、鳳、仙鶴、花卉等等,是民族審美特徵的外在表現。最具有代表性的應該是八卦衣上所繡的圖案是與我國文化密不可分的《易》文化和道教文化的八卦與太極圖。梅蘭芳大師根據古人留下的古代畫卷中漢族婦女的服裝,在此基礎上加以想象和發揮創始的“古裝”,也同樣跟民族化的基本特徵離不開關係。由此可以看出,京劇服裝最重要的審美特徵裡,民族化佔據著很重要的地位。
二、寫意化
寫意化是京劇服裝的第二大審美特徵。同時,寫意化也是中國文化藝術都擁有的共同特徵,相比於西方文化藝術的寫實性,兩者的審美特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粗筆”是“寫意”的俗稱,起源與中國古代的繪畫藝術與“工筆”的作畫方法截然不同。“粗筆”講究的是以縱放的作畫方法,以簡練的筆墨為作畫基礎,勾畫出物體的形神,將作者想表達的思想以及意向表達出來。
而“工筆”的`審美特徵則要求以形寫神、形神兼備、重在神似環環相扣。在京劇舞臺表演中我們會發現京劇的表現手法要麼是誇張,要麼是虛擬,或者是象徵,圖案裝飾也都有自己的代表意義。而正是透過這些誇張、虛擬、象徵的表現手法把京劇服裝寫意化的審美特徵表現得淋漓盡致。透過以下的示例可以解釋說明:
(1)服裝上的顏色象徵著不同的寓意。就服裝上的蟒的顏色來說,一共有十種分為上五色和下五色,分別是紅、黃、綠、黑、白和深藍、湖藍、紫、古銅色、粉紅,其中黑色代表剛直不阿、黃色象徵著帝王……等等,數不勝數。
(2)不同的動作代表不同的寓意,表現上樓只要做上樓的動作向上抬腿就行了;花旦做出拿針繡東西的樣子就表示花旦在繡花;手拿馬鞭一蹁腿,就表示上馬騎馬的動作;相互對話就是與另一個舞臺上的角色說或唱。
(3)服裝上的圖案也有各自的寓意。動物的有:團龍代表著帝王、鳳凰代表著皇后、獨龍代表文臣武、鴛鴦代表著夫妻恩愛等等;植物的有梅花象徵堅強、紅旗象徵革命、牡丹象徵富貴等等。
這些都是京劇中的寫意手法。也可以看出,京劇服裝的寫意化是京劇的另一個重要審美特徵。
三、規範化
規範化是京劇服裝的第三大審美特徵。標準、規矩、法式是“規範”的的定義。在長期藝術實踐中,京劇服裝的規範已經逐步的形成了。因此京劇有著“寧穿破、不穿錯”之稱,意思是穿京劇的衣服破舊點沒關係,但是一定不可以穿錯京劇的衣服,必須要嚴格遵守規定,這就是規範化的要求。規範化具體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1)行當不同衣服不同。例如,女褶子是京劇中女性的服裝,分為老旦和青衣,而青衣的女褶子又分為花和素兩種。京劇裡的小姐穿的都是花褶子。青衣和青褶子是素褶子的別稱,是是貧困婦女的主要裝扮。又比如褲、裙、襖的穿著要求,富貴人家的大家閨秀穿的稱為裙褲,而家境不好的小姐或是大戶人家中的丫鬟穿的則稱為褲襖。還有就是男性的褶子也有所不同,黑色的褶子是落難小生和貧窮書生的的衣服,老生則是穿古銅色的。可以看出,扮演的角色不同衣服要求也不同。
(2)特定角色特定衣服。罪犯穿的衣服就只能罪衣;穿道袍的人與只能是有軍事謀略和有道術的人,其餘的人不可穿。
從上可以看出,京劇服裝的規範化要求是很嚴格所以稱規範化是京劇服裝的又一重要審美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