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審題立意》教學設計
作文《審題立意》教學設計
課題:作文·審題立意
課時:2
分析及反思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透過講評和指導,使學生進一步明確訓練要點,反思上次作文中的不足,並適當加以修改;總結近期作文中出現的審題立意問題,並加以指導和訓練。
2、 過程與方法:透過個性作文展示和比較分析,理解“故事新編”的寫作原則;指導學生加強審題和立意的寫作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從試題中分析思想意義的能力,努力使作文具有教育意義和社會價值。
全文點評前2篇,片斷點評其他篇目,突出每篇作文的特點,適當兼及不足之處。
教學重點
1、 總結近期作文中出現的審題立意問題,並加以指導和訓練。
2、 培養從試題中分析思想意義的能力,使作文具有社會價值。
教學難點
從試題中分析思想意義的能力。
教法教具
評議、練習
教學過程
一、作文講評
1、上次作文訓練要點:
運用“故事新編”的方法進行寫作,要求注意以下幾條原則:⑴繼承性原則;⑵創新性原則;⑶意義性原則;⑷普及性原則。
寫作中應當把握的要點:原作與新編的關係處理、如何藉助原作表現現實主題。
2、特色作文點評
⑴班:
林澤明:上帝行乞——真誠的失落
張金松:悟空遊廈門——對家鄉的讚美
李華:祥林嫂打工、開店——不屈服於命運,人性善良
林子宏:現代社會中的武松,用對話方式結構全文
曾冠男:愚公移山,挖出煤礦——知識的價值
吳守綱:唐僧師徒打假——假貨氾濫,一一
童聯炎:三毛尋親——在金錢面前的人情冷暖
李楊:愚公開發二山——智慧的價值
蘇進福:劉備借荊州——房地產,經濟意識與人的品質
於楚倩:悟空三人開店——人的性格與成就的關係
⑶班:
李心揚:華連卡改變裝束——套子思想的威力,拓展主題
邱慧穎:西遊後記——無為則無聊,主題深刻
朱煒平:洪秀全採購——古事與現實主題的聯絡
教學過程
黃莉:孔乙己與電腦配件——人物性格在現實生活中的再現
蘇曉靜:大觀園選秀——原作和現實的關係處理得當
林雅芳:唐僧師徒應聘——長處、短處在現實中都遇到挫折
黃煜:孫悟空買假貨——主題鮮明
蔡惠華:白天鵝的前後經歷——主題深刻
賴小玲:愚公開發二山——堅忍不拔與齊心協力
顏婷婷:唐僧師徒歐洲三日遊——人物性格現實生活中的表現
3、寫作中的不足
⑴原作和現實的關係處理不當:人物個性與原作毫無關係,只是借用了作品中人物的姓名;現實中的事件發展的邏輯性與原作的離合程度把握不好。
⑵主題不夠鮮明:有的同學一味追求好玩、搞笑,忽視了主題的表達。
⑶標題遺忘。
⑷故事發展的多元可能性:發展的基礎是什麼,還有哪些可能性,能否同時展示幾種過程和結果?
二、寫作指導
話題作文是常見的開放性作文命題形式,它的開放性體現在考生根據作文話題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題目,這“三自”給考生在作文內容、題材、形式和手法上以充分的施展才華的餘地,它允許運用各種形式、使用各種方法、利用最擅長的手段表達各種各樣的主題。話題作文雖具開放性,但仍有一定的限制,“作文要求”規定和限制了行文的範圍及關聯物件,作者必須涉及或圍繞指定話題寫作,而不是信馬由韁毫無約束的。怎樣用好這塊“餘地”而使行文不偏離話題,審清題意,正確立意是寫好話題作文的一個關鍵環節。
㈠審題立意方法
1、化大為小。
要想寫好話題作文,首先要善於“化大為小”。話題作文的寫作範圍那麼寬泛,如果僅把話題當作一個僵死的的`概念,看為“鐵板一塊,不可分割”的整體,籠而統之去做文章,勢必內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寫好話題作文的第一個本事是“目無全牛”,善於在一個大的、寬泛的範圍內,“擇其一點,不及其餘”,也就是隻寫“大範圍”中的“某一方面”,給自己提供了一個充分發揮、具體表現的好舞臺,這樣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內寫出立意鮮明集中、內容具體充實好文章。注意: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以小見大,“一針見血”。
⑴限制話題。話題的限制越少,給人的思考空間就越大,
引導學生在老師講解的基礎上,對自己的作文進行反思,找出存在的不足,思考改進的方法。
一般話題作文由四個部分組成:即材料語+提示語+話題+要求
教學過程
標題的字越少,詞語的外延也就越大。實際寫作時我們必須對話題加以限制,做到寬題窄寫,大題小作,否則,切入口徑過大,主題就難以收攏。如2002年高考的作文話題是“心靈的選擇”,據此可以寫“媽媽的選擇”、“同桌的選擇”、“困難面前的選擇”、“生與義的選擇”等等,這樣一限制,“選擇”的外延就小了,行文的指向明確了,作文的立意、選材、寫法以至結構都容易把握,自然能寫出好文章來。
再如以“父輩”為話題,就可以在此前後加修飾語,在後面加中心詞,也可以前後都加,這樣話題範圍就縮小了。
教師總結:艱難的父輩、輝煌的父輩、父輩的悲傷、父輩的期望,這樣文章範圍縮小了,開啟思路就迅速多了。
◆如何限制話題,找到更小的切入口呢?那就是把一個總話題分解成若干個子話題。
如:“飯桌上”為話題作文,很多同學想到的僅僅是吃飯的問題,那麼這個思維的空間就非常狹小。如果把“飯桌上”作為一個資訊源,圍繞它可以擬幾條資訊線。你可以想象一下,飯桌上的“人”是一條標線,“物”是一條標線,“情感”是一條標線,“事”是一條標線,“時間”都是標線;在每一個標線上都有很多審題立意資訊點。比如說在“人”的資訊標上就可以標出下面這些資訊點:我在飯桌上、不速之客上飯桌等;在“事”的資訊線上可以有:怪事出在飯桌上、飯桌上談奧運、風波驟起飯桌上、飯桌上的審判。再比如“情感”線上,煩惱皆因飯桌起,溫情絲絲在飯桌等。再比如在“時令”線上,飯桌早點日日新,飯桌今日又春風,隆冬送暖入飯桌,月圓飯桌閤家歡……從“時間”線上你可以選飯桌上的回憶,飯桌上的變遷,二十年後飯桌上等等話題。這樣思路一開啟之後,拿著一個話題,可以想象無數個選題,這裡面就可以有無數的材料可以寫。這樣“飯桌上”成了社會生活的視窗,社會生活方方面面都可以濃縮在飯桌上。這麼多資訊是不是都選呢?只能取其一條,於是第二個步驟就是集中,這麼多想象裡哪一個最能打動你的,讓你最有話可說而最不落俗套的,你就選哪一個。
⑵設問構思。面對話題,運用設問,在腦子裡多問幾個為什麼,以此開啟思路,縮小寫作半徑,並引起對話題內容的思考,從而使文章內容和主題更深刻。如2002年高考題“心靈的選擇”我們可以作這樣的設問:“選擇的標準是什麼?”“怎樣選擇?”“他的選擇有什麼意義或給人們什麼啟示?”等,透過設問,對話題的理解就會更透徹,文章的立意也就容易確定了。
再如:寫話題作文《理解》時,就可以進行這樣的思考:
學生試作分析,老師引導討論。
學生先說說自己的思路,老師加以引導,開啟學生的思路。
有人將這種方法概括為“多問幾個為什麼”。
教學過程
什麼是理解?為什麼人與人之間需要理解?我理解別人嗎?別人不理解我時,我的感覺如何?
2、化虛為實。
有時話題是抽象的、虛擬的,甚至蒙上科幻的假象,如1999年的高考作文話題“假若記憶可以移植”之類便是。面對這樣的話題我們一時捉摸不準,無從下手,這時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化虛為實,把話題引向現實生活,立足於現實,思考現實,表現現實,寫成針對現實、發表見解、抒發真情實感的文章。“假若記憶可以移植”是一個帶有科學假想的話題,具有一定的迷惑性,當年許多考生大書特書記憶移植的可能性,或一窩蜂地寫科幻題材,以至高考之後市面上的科幻讀物脫銷,一時洛陽紙貴,殊不知這正好步入了命題者設定的陷阱,自然難得高分。其實,只要拿這個話題與“假若我是市長”、“假若我是班主任”等比較一下,就會發現它們是同一性質的命題形式,都是想象作文,都是在“假若……”的前提下,你會怎麼想,你會怎麼做,都可以把筆觸伸向現實生活,歌頌真善美,鞭笞假醜惡,激濁揚清,任爾所為。可以這樣結合周圍的日常生活立意,“假若記憶可以移植”,我要把父輩幾十年以來為工作為生活日夜操勞,摸爬滾打,遍嘗生活中酸甜苦辣的記憶移植到我的頭腦中,讓我儘快地品味生活,理解父母,感受親情,消除代溝;“假若記憶可以移植”,我要把初三、高三學生遨遊於題海之中,飽經過重的學習負擔煎熬,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痛苦記憶移植到教育部門的領導、學校老師的頭腦中,讓他們反思應試教育的弊端,探尋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任何文章都是現實生活的直接或間接反映,作文話題不管形式怎樣變化,它都是來源於現實生活,要寫好它,必然要使自己的行文內容迴歸現實,反映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