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心理學

新編心理學知識點:表象

新編心理學知識點:表象

認知心理學一聽名稱就讓人感覺很難,同時它也是心理學非常重要的一個分支,表象又是認知心理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接下來小編為你闡述一下“表象”這個考點。希望這些新編心理學知識點對你有幫助。

一、心理旋轉:Shepard的經典實驗

Shepard和他的同事們在內的一些研究者,將旋轉角度與反應時之間的關係,擴充套件到了其它刺激材料上。如Cooper和Shepard曾經向被試呈現上些非對稱性的字母如“R”。他們系統變化這些字母的傾斜角度,變化範圍為0-360O,變化間距為60O。這意味著有6種不同的傾斜角度,即順時針方向分別傾斜0O(360O)、60O、120O、180O、240O和300O。此外,旋轉為正常角度的刺激,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反的。被試的任務是做“正”或“反”的判斷。Cooper和Shepard發現,當傾斜角度從0O向180O變化時,被試判斷的潛伏期也相應地增長。這說明,當傾斜角度從180O向360O變化時,被試判斷的潛伏期並不相應地增長,而是相應地縮短。這說明,當傾斜角度從180O向360O變化時,被試的心理旋轉不是逆時針方向進行,而是順時針方向進行。因此,傾斜角度為300O的刺激,同傾斜240O的刺激相比,作出正確判斷的潛伏期要短,而不是長。

這樣,Cooper和Shepard的實驗再次有力地證明,心理上的旋轉,在性質上類似於實際物體的物理旋轉,因而為表象以模擬碼形式儲存,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

Georgopoulos和他的同事們使用猴子運動皮層的單細胞記錄技術,發現了猴子心理旋轉的一些生理學方面的證據。

二、認知地圖

1.認知地圖是人們編碼和簡化空間環境安排方式的一種心理裝置,是人對空間環境的'一種內部表徵。認知地圖能夠表徵空間環境中的距離、形狀和方向。

2.空間框架理論觀點、證據

Franklin和Tversky提出了空間框架模型。該模型強調,在我們的思維過程中,某些空間方向(如上下)特別突出。突出原因有兩個。其中,一個原因是,上下維度與地心引力相關,而地心引力對我們所知覺的世界,有著不對稱的影響。而前後、左右兩個維度都不具備這種性質。另一個原因是,上和下非常容易區分開。

在突出性方面次之的維度是前後維度。判斷相對較快,儘管不如判斷上下維度那樣快。最不突出的維度是左右維度,常難以區分。我們偶爾地會混淆左邊和右邊。

一、Stroot效應

視覺選擇性注意,研究者進行過大量的研究。Stroop效應是一種廣泛使用的視覺任務。該效應是指,當詞的印刷顏色與詞的意義相沖突,而任務是命名印刷顏色時,被試的反應要慢。

Stroop(1935)最早證明了這種效應。他發現,人們命名100個衝突詞的墨水顏色,平均要花110稱的時間。相比之下,命名100個實心彩色正方形的墨水顏色,平均只需63秒。二者之間47秒的差異代表Stroop干擾量或Stroop效應量。

同年青人相比,老年人有較大的Stroop干擾效應。

Stroop干擾量已經被用作估計抑制系統效能的一種指標。干擾量越大,抑制效能越低。

二、自動加工與控制加工

自動加工主要用在容易的、涉及高度熟悉專案的任務中;

控制加工主要用在困難的或涉及不熟悉專案的任務中;

在選擇性注意任務中,當任務容易時,人傾向於使用自動加工。練習和自動加工有著密切的關係。經過大量練習的任務傾向於主要要求自動加工,而練習得不夠的任務主要要求控制加工。

三、特徵整合理論

特徵整合理論把加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分散注意,人利用平行加工,自動地對特徵進行登記。即在分散注意階段,人自動地加工孤立的特徵。無關專案較多時,被試的目標覺察速度,和刺激顯示中只包含3個專案,因此無關專案較少時的一樣快。結果說明,特徵登記或編碼是自動的。這樣,在特徵整合理論中,分散注意是相對低層次的加工,粗略地等同於自動加工。這種加工幾乎不需要努力,以至於我們甚至意識不到它的發生。

第二個階段為集中注意,主要進行系列加工,即一次只識別一個客體。粗略地等同於控制加工。

特徵整合理論實質上認為,儘管特徵登記不需要注意,但特徵整合需要注意。

錯覺性結合是指特徵的不恰當的結合。注意超負荷或人們分心時,特別是對注意的要求很高時,會出現這種情況。

記憶依賴於注意。我們只能記住我們所注意到的東西。

四、有關選擇性注意的早期理論

Welford(1952)透過實驗證明,當相繼快速呈現兩個訊號,而且被試必須對兩個訊號都作快速反應時,被試對第二個刺激的反應時間,依賴於從第一個刺激開始呈現到第二個刺激開始呈現之間的時間差,即刺激呈現差異,簡稱SOA。同長SOA相比,當SOA非常短時,被試對第二個刺激的反應要慢。Welford將這種短SOA條件下,被試對第二個刺激反應的延遲,稱作心理不應期。

早期的關於注意的實驗,所採用的流行的實驗正規化是雙耳分聽。在這種正規化中,主試透過耳機,向被試的兩耳同時呈現聽覺刺激。通常,到達兩耳的是不同的刺激。然後,要求被試完成一些任務。在分散注意實驗中,研究者要求被試同時注意兩個資訊。然後,在選擇性注意實驗中,指導語告訴被試注意呈現給一隻耳朵的資訊,忽視同時呈現給另一隻耳朵的其他資訊。在實驗條件下,研究者可以向人的同一只耳朵呈現兩個聽覺刺激。這兩個刺激可以以不同的聲音出現,也可以相同的聲音出現。因為兩個聽覺刺激到達的是同一只耳朵,因此刺激的空間位置相同。此外研究者也可以向人的兩隻耳朵呈現上述刺激。一些研究顯示,聲音之間物理的聲學差異和位置的物理分離,均有助於資訊選擇,其中,最有效的線索是位置的物理分離。這些結果表明,聽者能夠選擇性地注意具備某些普通物理特徵的刺激,同時能夠拒絕不具備這些特徵的刺激。

五、過濾器理論屬於早期選擇模型。

在Broadbent看來,象通訊系統一樣,整個神經系統可以看成是一個資訊傳速速度有限的單一通道。出於經濟考慮,在神經系統的容量有限部分之前,需要有一個選擇性的過濾器或者開關,這種開關保護系統避免超載,他只准許少量的被選擇的資訊透過過濾器,所有其他資訊則受到阻擋。此外,在選擇性的過濾器之前,有必要假設一個緩衝器。這種緩衝器是一個暫時的記憶儲存,未被選擇的資訊能夠在其中短暫保留。過濾器理論屬於早期選擇模型。

六、衰減作用模型

Treisman假設,過濾器並不是像Broadbent所說的那樣,遵循全或無的操作原則,他指出,過濾器的作用不是阻擋所有不符合注意選擇標準的資訊,而使衰減或減弱非注意通道的強度。該理論被稱為衰減作用模型。如果到來的資訊不是全部被阻擋,那麼與當前與其相一致的部分資訊,或與個體相關的部分資訊,都可能足以提高那些詞的啟用,使之超越意識閾限。

l 早期與晚期理論之爭

為探討瓶頸在哪一位置,平行加工停止,系列加工開始,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這些實驗的基本邏輯是,如果非追隨耳中的資訊能夠加工到較高的語義水平,那麼,說明注意選擇發生在相對靠後的階段。

考察追隨(注意)資訊與非追隨(非注意)資訊之間的關係,如何影響被試的追隨成績。他呈現給被試非注意耳中的詞,與追隨資訊或者語義相關,或者有聯想關係,或者完全無關。結果發現,儘管被試不能記住呈現在非注意耳中的任何詞,但是,當注意耳與非注意耳中所呈現的詞有語義關係時,被試說出追隨詞所花的時間更長。這說明,非追隨耳中的詞得到了無意識的語義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