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作文教學的策略
一提到“作文”,許多學生都“談虎色變”。為了使他們願意寫作,樂於寫作,我認為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其次要培養學生如何積累寫作素材,學會審題,最後要注重作文的評價方式。相信在作文教學中,如果一切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學生為本,定能消除學生對寫作的害怕情緒,學生的作文水平也會很快提高。
一、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小學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學生樂意去寫是學生寫好作文的第一步。為了調動學生寫作文的興趣,我在作文訓教學中,始終注重多途徑訓練,著力培養學生熱愛觀察生活、善於表達見聞感受,從而使學生樂於觀察,樂於寫作。例如:在新學期剛開始,每一位學生都會購買新的學習用品,在課間也他們也會聚在一起談論自己的這些學習用品。針對這樣的現象,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新的學期開始了,同學們都買了新的學習用品,老師也想買一樣學習用品送給小侄兒,可又不知買什麼樣的好,你們能幫老師挑選嗎?”同學們一下子起勁了,有的說送書包好,有的推薦鉛筆刨刀,還有的推薦橡皮、尺子等。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進一步要求學生說說推薦的理由。如,說出這些學習用品的形狀、顏色、圖案、用途等。同學們一下子沉默了,都不說了,但是,過了一會兒機靈的學生馬上認真地觀察起自己的學習用品,又開始說起來,他們對照自己的學習用品說得很詳細,因為他們都希望老師能買和他們一樣的學習用品。在說的基礎之上,教師再巧妙的引導學生把說的寫下來,這樣,一篇《我喜歡的學習用品》就寫成了。
二、從生活中取材
作文素材源自生活。在作文教學中如果只要求學生大量地背誦範文、套模式,期望透過模仿提高寫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因為這樣做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思維的訓練。只有在“思維”中獲取靈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湧、下筆有神。這就需要老師培養學生學會從生活中獲取寫作的素材。例如,教師可以透過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小學生走進廣闊的生活,從而拓展寫作思維。羅丹語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們有些學生寫出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樣,寫不出新意,就是因為他們缺少細緻的觀察力。由於學生的生活面比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門就進校門,缺少社會實踐活動,視野不開闊,活動領域不寬廣,從而導致小學生對周圍生活知之甚少。根據這一現狀,老師適當地帶領學生走入生活,不僅是讓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廣泛接觸社會,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學會觀察社會、觀察生活。實踐證明,學生往往是參加了社會生活實踐活動後,寫出的作文要好得多,往往會具有文采。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維的起點。
三、把握寫作要求,訓練審題能力
要做好作文,把握題意是寫作的基礎。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審題訓練:第一是析題的訓練。可將一些題目讓學生詳細剖析,把握題目的“表”與“裡”,“露”與“含”的意思。圍繞題目提幾個“什麼”“怎麼樣”之類的問題,自問自答,直到能回答出“這篇文章要寫什麼?”如《記有趣的一件事》要抓住“有趣”。第二是辨析訓練。可將一組題目,要求學生比較,區分異同,弄清要寫的內容、中心及角度。如《記一個勤奮學習的同學》與《記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同學》進行比較,後一個範圍較大,除了寫勤奮學習之外,還可寫文明禮貌,助人為樂、熱愛勞動等內容。此外,還要有選題、配題、擬題訓練等。如果學生用這種方法去寫作文,就能迅速地找到一把透過“審題關”的“金鑰匙”。
四、進行開放式作文
這裡的開放不僅指作文教學形式上的自由開放,更重要的是觀念上的開放,即作文要回歸自然。要走出學校封閉的空間,把社會作為課堂,開啟通向世界的視窗:學生可以去旅行,深入社群,調查社會,採訪人物。在這由內心到大自然及現實世界的交合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探索、創作欲是最有意義的。因為這些是直接體驗,留給學生的新鮮感、深刻的印象以及探索後的滿足和快樂是無法比擬的。
五、作文評價要善用良性激勵評價
小學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意義的內容用文字形式表達出來,是一種內化的過程,即使是表達生活中平淡的事情,也是對學生一次極好的思維訓練。因此,教師對學生的習作過程,都要給以積極的鼓勵、激發,建立一個新的評改模式和評價標準。教師的評價對學生十分重要。評價得當,能激勵學生敢於作文、樂於作文,因而對學生文章的評價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應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給予不同要求的評價,對基礎好的學生要有較高的要求。基礎差的學生哪怕是用了一個好詞、一個佳句也應該及時表揚。教師適當的激勵能讓一些差生得到鼓勵,看到希望;讓一些中等生可以更好地鞏固和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還可以激發上等生的競爭意識。
總之,我認為,只要在習作教學中努力做到以上幾點,作文就再也不會是教師教學和學生習作的“攔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