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教育方式是避免過度呵護
清單式的童年,過度的溺愛和控制,狹隘的“成功”定義,不僅發生在中國,外國家庭也存在類似的現象。其實,正確的教育方式是避免過度呵護!一起來看看。
我從沒想過做一個育兒專家,事實上,只是因為當今有一種育兒方式,會把孩子搞得一團糟,阻礙他們個人特質的培養。而這種育兒方式,正大行其道。
我想說的是,我們花了很多精力去擔心父母沒有足夠參與到孩子的人生、教育以及養育過程中,這理所當然。但如果走上另一個極端,也會有很多壞處,比如家長認為,孩子自己不可能成功,除非父母可以隨時保護和糾正,關注孩子的每件小事,掌控他們的每個細節,引導他們進入名牌大學,找到好工作。
當我們這樣養育孩子,其實是給了孩子一種清單式的童年。
清單式的生活,就是:
我們確保他們安全、健康、吃好、喝好,然後期望他們進入好學校,並且是好學校的好班級,在好學校好班級中還要取得好成績。並且不只是成績,還要拿高分,不只要好成績和高分,還要獲得榮譽和獎項,要參加運動、活動、還要有領導力。我們告訴孩子,不要只是參加社團,還要建立社團,因為大學喜歡這樣的學生。還要參加社群服務,因為要讓大學看到你會關心他人。
這些都是期望中的完美,我們期望孩子能做到完美,而我們自己卻從沒做到過。有這麼多要求,做父母的就得和每個老師溝通,和校長、教練、推薦人溝通,如此一來,我們更像是孩子的私人管家、秘書。
然後對孩子,視為珍寶的孩子,我們要花心思來督促、哄騙、暗示、幫忙、嘮叨、甚至討價還價,確保他們不會在頂尖大學申請這件事上搞砸,或者故步自封,或者毀了自己的未來。
那麼在清單式童年中長大的孩子是怎樣的呢。
首先,他們沒有自由玩耍的時間,整個下午都沒有空閒,因為我們覺得任何事都要充實起來。就好像每一項作業、每個測驗、每個活動,都與我們為他們規劃好的未來成敗攸關。
我們不讓孩子做家務,甚至不讓他們有充足睡眠,只需要他們把清單上的事情做好。在清單式童年中,我們口頭上希望他們開心,但當他們放學回家,我們通常第一時間問的卻是作業和成績。孩子從我們臉上看到的,我們的認可,我們的愛,看到的他們的`價值,卻是來自成績單上的 A。和他們走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就像寵物展上的訓狗員一樣表揚他們,哄他們跳得再高一點,再遠一點,日復一日。
等上了高中,他們不會問,“我該對哪些課程,哪些活動感興趣呢?”他們只會去問輔導員,“我要怎麼做才能進入好大學?”然後,當他們拿到成績單,如果拿了幾個B,甚至是可怕的C,他們會狂躁的給朋友發簡訊,“有誰考這個分數進了好大學嗎?”
我們的孩子,無論高中畢業時結果怎樣,都被壓得喘不過氣,心理脆弱,精疲力竭。他們比實際年齡更老成,盼望著大人告訴他們,“你已經做得夠多了,小時候這麼努力已經足夠了。”他們現在卻在高分的焦慮 和沮喪中慢慢枯萎,有的孩子會想,這樣的人生最後究竟有沒有意義?
我們做父母的,當然認為這都有意義。我們所表現出來的,就像如果他們進不去我們期望的這幾所好大學,或者找不到好工作,他們就沒有未來。
或者,只是我們認為可以在朋友面前炫耀,或者只是貼在車屁股上的未來。就是這樣。
但如果你看看這件事的後果, 如果你有勇氣看的話, 你會發現這不只讓孩子認為他們的價值來自於成績和分數,更是在他們正在成長的意識裡, 我們傳遞了一個訊號:“嘿,孩子,沒有我你什麼都幹不成。”
隨著我們的過度幫助,過度保護,過度指導和過度關懷,我們剝奪了孩子建立自我能效的機會,自我能效是人類心智的重要準則,遠比透過父母讚美建立起的自尊更重要。自我能效是當一個人看到自己的行動能產生成果而建立起來的,而不是父母代表他們做出的行動, 是他們自己的行動能產生結果。
簡而言之,如果孩子們要建立自我能效,就需要他們為自己的人生做更多思考、規劃、決定、 行動、期望、應對、試驗、犯錯、夢想以及體驗。
那是不是說,每個孩子都很努力,都很積極,都不需要對他們的人生有干涉和關心,我們應該退後,任其發展呢?當然不是。
當我們把成績、分數、榮譽和獎勵看做他們童年的奮鬥目標,當孩子去追求進入理想中的大學,找到理想的工作,這種對於成功的定義太過狹隘。
我們應該更少關注具體哪些名牌大學他們應該申請或進入,而更多關注他們的習慣、心態、技能、身心健康,有了這些,他們才能在哪兒都成功。 我們需要將重點放在打造一個能幫助他們為成功奠定基礎的童年上,比如,愛,比如,做家務。
你沒聽錯,我是說的做家務。史上歷時最長的人類研究被稱作哈弗格蘭特研究。這項研究發現,“專業上的成功,取決於小時候做的雜活,越早開始越好”,這種挽起袖子開乾的心態代表著——可能有些不想做的工作,總要有人去完成它,這個人也可能就是我,我會盡力去改善整件事情。這就是在工作中獲得先機的東西。
在清單式童年中,我們不讓孩子做家裡的雜活,當他們長大進入職場,還在等待一個清單,但這個清單已不復存在。而他們已經缺乏動力和意識,不能挽起袖子去開幹,不能望向四周,並心想,我怎樣才能幫上同事們的忙?沒有能力去思考我怎樣才能提前一步預見到老闆的要求?
哈弗格蘭特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發現,人生的幸福,來自於愛,不是對工作的愛,是對人的愛:我們的配偶,我們的夥伴,我們的朋友,我們的家庭。所以我們要教孩子如何去愛,要愛別人,他們要先學會愛自己。想要他們愛自己,我們就要給予他們無條件的愛。
所以,請放下對成績和分數的痴迷吧。
當孩子們放學回家,當我們下班回家,不妨關掉電子裝置,把手機放到一邊,看著他們的眼睛,讓他們看到我們臉上洋溢的喜悅,就像第一次看到我們初生的孩子。
我們應該說,“你今天過得怎樣?今天有什麼高興的事嗎?”如果你的孩子回答,“午飯”。那就繼續問“今天的午飯哪裡比較棒?”我們要讓他們知道, 他們本身對我們很重要,而不是成績。
當然,你可能會想,家務和愛,這聽起來很好,但是得了吧。大學看的是好成績、榮譽和獎項。
的確,那些最有名的學校需要這些,可是,你不需要為了人生的幸福和成功, 一定去那些最有名的學校。幸福和成功的人們也會來自於公立學校,來自於沒人聽過的學院,來自於社群大學,來自於附近的學校甚至被退學。
如果我們眼光放開一些,願意看一些別的大學,拋開偏見,並且意識到孩子考不上頂尖大學並不是什麼世界末日。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不在嚴格的清單約束下長大,等他們進入大學,不管什麼大學,都是他們自主決定的,是他們自身渴望的,想要在那裡有一番作為。
我也有兩個孩子,Sawyer和Avery,他們都十來歲。必須坦白的是,一度,我對待Sawyer和Avery,就像對待盆栽一樣——
我想要小心的把他們修修剪剪,塑造成完美的人,完美到可以把他們送進最受歡迎的大學。但是,我在工作中接觸了幾千個別人家的孩子,我才意識到:我的孩子們不是盆栽, 他們是野花, 未知品種的野花——
我的工作是提供成長的環境,透過家務和愛,讓他們變得強大,愛他們,他們才會愛別人,接受愛。
我的工作不是把孩子變成我想要的樣子,而是支援他們做輝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