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心理學

小學心理學說課稿

小學心理學說課稿

學前兒童心理學是研究從初生到入學前兒童心理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這句話概括地說明了學前兒童心理學研究的範圍和內容。面是小編為你帶來小學心理學說課稿及反思,歡迎閱讀。

教學目標:

1。知道學前心理學的概念和研究物件;

2。瞭解心理學的起源與發展;

3。能夠舉例說明學習學前心理學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學前心理學的研究物件和主要內容;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時安排:

2教學過程:

一、心理學—一門既年輕又古老的科學

最初,並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而被認為是社會學科。亞里士多德的《靈魂論》,被認為是心理學的第一本著作。

科學心理學誕生的標誌:1879年,德國著名心理學家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開始對心理現象進行系統的實驗研究,使心理學從哲學中脫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二、心理學的概念

1、心理學是什麼?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以及人的心理現象的規律的學科。

2。什麼是心理現象?

心理現象是心理活動、心理過程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如觀察一個人,有人觀察得很細,身高、膚色、體貌特徵都能描繪,有的人則觀察得很粗。又如學習,有人對公式記憶深刻,有人對年代記憶準確,有人則對事件印象很深,當然也有人對學習內容記不住,但對影視名星的一點一滴都瞭如指掌。對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人痛恨,有人可憐。對一交通事故現場,有人擠著湊熱鬧,有人遠遠躲開。男孩喜歡車,女孩喜歡娃娃,有人勇敢、有人文靜等都是心理的外在表現。心理現象分為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兩個部分心理過程包括:

(1)認知過程: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

(2)情感過程:喜悅、憤怒、哀傷、恐懼等(3)意志過程:確定目的、制定計劃、採取行動個性心理包括:

(1)個性傾向性:能力、氣質、性格

(2)個性心理特徵:需要、興趣、動機、信念、價值觀、世界觀

(3)自我意識: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控制

三、什麼是學前心理學

學前心理學:是學前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前心理學是研究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的科學。研究內容:

1、個體心理的發生:在講注意、感覺、知覺、記憶、想像、思維、言語、情緒、意志、個性、社會性等這些章節時都會提到它們是何時產生的

2、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一般在每章會提到什麼心理現象的發生或一般趨勢。

四、研究學前兒童心理學的意義

(一)理論價值1。可以為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學依據;

2。有助於豐富和充實心理學的一般理論。

(二)實踐意義

1。社會實踐的需要是兒童心理學產生的根源;

2。學前兒童心理學必須為實踐服務。

學前兒童心理學是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理論課。作為未來的幼兒教育工作者學習學前兒童心理學,可以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教育工作成效,科學的教育兒童,還能鞏固為學前教育事業獻身的專業思想。

學前兒童心理學教學改革的幾點反思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受到了嚴峻挑戰。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社會需要的是高質量的學前教育專業人才,而培養具有綜合素質、專業技能的人才就成為從事學前教育教師教學的根本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關鍵是進行有效的教學改革。學前兒童心理學是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理論課。為使學生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學前兒童心理學的教學改革也應跟上當代教育教學改革的潮流,推動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一、教學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科技的進步與教學手段的多樣化。科技的進步為教學提供了現代化,資訊化和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讓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更加自由地選擇運用,但如何提高教學效果成為教學的一大問題。同時,教學手段的現代化,使學生對教學有了更高的要求。面對知識爆炸的現實,傳統教學模式中的一隻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已顯得力不從心,很難將現在豐富先進的兒童心理學理論及實踐應用展現給學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

2。招生規模擴大,班級規模增加。隨著目前招生規模的擴大,高校招的學生人數增加,班級規模擴大,使原先一些不願學習,不會學習的學生隨大流進入。班級規模的.擴大導致教師不認識學生,極大增加了教學難度,教學中的師生互動難,教師很難了解每一個學生,難以達到“因材施教”。這種形勢給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問題。

3。主體性教育和有效教學思想的應用。主體性教育強調教師和學生的互動關係,重視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與創造性。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水平較高,已具備了一定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更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積級參與,實現課堂教學活動的師生雙邊互動。有效教學是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較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實現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個性培養與全面發展,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教學要達到有效教學,就應保證學生有學習興趣,能自我激發動機,有自主權。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關注要“如何教”,而且要關注“如何學”,發展學生的主動性,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關注學生需求,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要改革原有教學模式,站在專業發展的角度去實踐教學的有效性。

二、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部分陳舊、繁雜。目前所選用的學前兒童心理學教材體系陳舊,內容僵化,並且理論性太強,教材中的內容是從抽象理論到抽象理論,講授時難以選擇有效教學方法,只是從書本到書本,從概念到概念。雖然經過幾輪的教學對教學內容已做了相應的調整,但仍有一部分內容稍顯陳舊,新的研究成果吸納的少,內容編排得不好,有些龐雜,應用性知識相對較少,缺少體系。在教學中,為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應進一步加強教學內容建設,體現系統性,整體性和應用性。

2。教學方法單一,師生互動少。教學方法非常多,但目前主要採用的是講授法。雖有課內見習活動,但次數較少。雖有多媒體的使用,但多是文字搬家,未能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單一的講授法往往導致教學資訊傳遞單向化,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體,教學內容以教材為中心,教師的職責主要是向學生傳授知識,一學期講完一本書就算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只是按時聽課,或是記錄重點,缺乏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缺乏與老師和同學的交流互動。這種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參與較少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缺少表達自己的機會,溝通和交流少,教師對學生的接受情況不瞭解,學生對學習缺乏主動性,求知慾不強。

3。教學中理論講授多,實踐少。大部分教學內容仍是圍繞教材,以課堂為中心進行,實踐活動較少。學生雖掌握了一些基本概念,但對實際理論缺乏應用,對實踐活動缺乏理解和分析。理論講授中也存在不足,對概念理論的解釋抽象的闡述多,操作性闡述少;對心理現象描述的多,分析、解釋的少;要求學生概念原理掌握多,實際運用能力訓練少。學生在學習中只學會了書本上的知識,缺少在現實中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加強教學改革的措施1。合理增減教學內容,構建有效教學內容體系。目前該課程教學內容一部分相對較陳舊、繁雜,應用性知識較少。為使教學內容適合現代大學生的需求,為就業做準備,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進新的研究成果。

三、加強教學改革的措施

1。合理增減教學內容,構建有效教學內容體系。目前該課程教學內容一部分相對較陳舊、繁雜,應用性知識較少。為使教學內容適合現代大學生的需求,為就業做準備,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首先,注意剔除舊的教學內容,引進新的研究成果。近年來,兒童心理學的研究在理論和實際應用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展。教學中,對於已經過時的知識應進行適當刪減,儘量把新的科學研究成果納入教學,使學生及時掌握本領域的新發展,體現教學內容的現代化。其次,構建新的教學內容體系。在對以往教學內容梳理和反思的基礎上,結合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和學生的需求,重新構建學前兒童心理學的教學內容體系。課程可以採用橫向和縱向相結合的教學體系。橫向,主要包括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理論和心理發展各過程的總特點;縱向,主要包括學前兒童各年齡階段的心理年齡特徵和實踐中的應用。採用橫向與縱向交錯的教學內容體系不僅能較好反映該學科內容,而且也便於學生系統全面的學習和掌握。

2。建立融洽互動的師生關係,創造良好課堂氛圍。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也是衡量教師和學生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教師應以學生的發展為主要目的,以學生為主體,必須改變原來“一言堂”、“滿堂灌”的現象。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建立雙向互動的良好師生關係,教師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善於傾聽不同意見,讓學生共同參與,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樂學、好學。課堂氣氛是影響學生學習主動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寬鬆、融洽的氣氛有利於學生積極思維和大膽表現,有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在教學中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在學生面前不擺權威,而要以友善的指導者與合作者的身份出現,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不同的見解和觀點,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授課方式,形成學生主動發言,共同討論的氣氛,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有法,但無完法,貴在得法”。教師教學中可根據內容不同採取“講授+討論”、“講授+案例”、“講授+演示”、“講授+見習”四種教學方法。針對教學內容中概念、原理等理論性較強和一些有爭議的看法,可採用“講授+討論”,提出一定的問題,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探索新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關於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徵與規律可採用“講授+案例”,讓學生學會運用案例來闡明理論或分析教育實際中如何利用一些心理發展規律。教學中涉及到的實驗和發展模式可採用“講授+演示”,透過多媒體課件演示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實驗的操作流程以及發展的歷程,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