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硬碟與機械硬碟的區別
相信電腦愛好者們對固態硬碟不會陌生,固態硬碟擁有超高的讀寫速度和穩定性,是機械硬碟無法比擬的。近些年,固態硬碟的發展不可小覷,漸漸的讓人們所熟知,而人們在選購電腦是也更加青睞於固態硬碟的選配,機械硬碟因速度和穩定性遇到了瓶頸,正被漸漸的淘汰。但不少人只知道固態硬碟速度,卻不瞭解什麼是固態硬碟? 以下是固態硬碟與機械硬碟的區別,歡迎閱讀。
相比於機械硬碟,固態硬碟擁有以下幾個明顯優點:
固態硬碟對比機械硬碟優勢圖表
固態硬碟在資料讀取速度、抗震能力、功耗、執行聲音以及發熱方面,相比普通的機械硬碟擁有明顯優勢,這些也SSD固態硬碟的最大賣點,以下我們具體介紹下。
1、讀取速度
固態硬碟的讀取速度普遍可以達到400M/s,寫入速度也可以達到130M/s以上,其讀寫速度是普通機械硬碟的3-5倍;
2、抗震能力
傳統的機械硬碟內部有高速運轉的磁頭,其抗震能力很差,因此一般的機械硬碟電如果是在運動中或者震動中使用,很容易損壞硬碟。而機械硬碟採用晶片儲存方案,內部無磁頭,具備超強的抗震能力,即便是在運動或者震動中使用,也不容易損壞。
3、功耗
固態硬碟功耗低,並且具備極低功耗待機功能,而機械硬碟則不具備;
4、噪音
固態硬碟執行中基本聽不到任何噪音,而機械硬碟一般湊近聽可以聽到內部的磁碟轉動以及震動的聲音,一些使用比較久的機械硬碟噪音更為明顯。
5、發熱
機械硬碟發熱較少,即便是在執行一段時間後,其表面也感受不到明顯的發熱,而機械硬碟執行一段時間後,用手觸控可以明顯感受到是熱的。
任何產品都有兩面性,有優點也會存在一些不去。固態硬碟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容量、價格方面就是一大硬傷。下面我們透過全面的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區別對比,具體瞭解下。
1、容量 透過以上這張詳細的固態硬碟與機械硬碟對比上可以看出,固態硬碟在容量、價格、寫入次數、資料恢復方面存在不足,以下我們具體介紹下。
目前固態硬碟容量普遍是64GB-512GB之間,超過512GB的固態硬碟很少,儘管擁有極少數,但價格非常貴。而傳統的普通機械硬碟,如今基本是500GB-4TB之間,容量非常大。
2、價格
儘管固態硬碟的價格在逐漸降低,不過當前價格還是明顯高於機械硬碟,目前120GB左右的固態硬碟,價格普遍在400元以上、256GB固態硬碟在700元以上,而500G、1TB機械硬碟價位均在400元以下,就價格而言,機械硬碟要便宜不少。
3、寫入次數
固態硬碟擁有寫入次數限制,也就是說有壽命問題,SLC主控SSD具備10萬次寫入,而一般的入門固態硬碟採用的MLC主控,其寫入次數僅有1萬次,理論上說,SSD壽命會較短,不過實際測試可以發現 ,SSD日常使用MLC1主控SSD也能用上五年左右,因此壽命上也是可以的。
MLC和TLC特性比較
而機械硬碟儘管沒有寫入次數限制,但是基本使用也基本上就三五年吧,因此兩者之間實際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4、資料恢復
固態硬碟上的資料刪除後,是無法藉助資料恢復等軟體恢復的,而傳統的普通機械硬碟可以透過一些專業的資料恢復軟體找回,這也是固態硬碟的一個不足。
機械硬碟的資料保護與恢復
在一般人的認知中,強制斷電導致的後果往往是硬碟資料的丟失或者是整個硬碟的損壞。
漲知識:機械硬碟的資料保護與恢復
那麼,強制斷電真的會導致硬碟資料丟失麼?確實有這種可能。
說起硬碟的斷電保護,還要分兩個方面來看,因為現在我們談到的硬碟有兩種,一種是機械硬碟一般用於大容量低效能的儲存需求,另一種則是固態硬碟由於價格較高一般很少當作倉儲盤使用就不多說了。
先從機械硬碟說起,機械硬碟的斷電損壞要從其原理說起。
1973年,IBM研製成功了一種新型的硬碟IBM334。這種硬碟擁有幾個同軸的金屬碟片,碟片上塗著磁性材料。它們和可以移動的磁頭共同密封在一個盒子裡面,磁頭能從旋轉的碟片上讀出磁訊號的變化——這就是我們今天使用的硬碟的祖先,IBM把它叫做溫徹斯特硬碟。
目前市面上除了SSD,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固態硬碟之外,大多數的儲存裝置均為溫徹斯特機械硬碟結構。溫徹斯特機械硬碟的工作方式像是一個密閉空間中的留聲機,不同的是磁頭和碟片之間的距離只有10奈米,磁頭的運動稍有不慎就會把碟片劃傷。
而斷電顯然包含在“稍有不慎”的這個範圍之內。但為什麼大家平時很少遇到強關電腦之後資料丟失硬碟損壞的情況呢?因為機械硬碟廠商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已經有了一套相對比較成熟的斷電保護方案。
簡單來說,就是在硬盤裡安裝了一塊極小的電池,在外部電源斷電的瞬間,機械硬碟會利用這塊電池的電量優先將磁頭挪動到安全區域,避免劃傷碟片。
這樣首先保證了突然斷電不會損壞丟失大量資料,只會丟失斷電時尚未來得及寫入的少部分資料。
當然,磁碟損壞不止意外斷電一種情況,正常老化、距離震動、跌落、外力破壞都可能導致磁碟內部精密構件和碟片的損傷。一旦出現了硬碟損壞無法讀取的`情況,也不是沒有救,第一時間首先要做的是停止繼續讀寫硬碟避免加重硬碟的傷情。
然後,就需要專業的資料恢復機構進行開盤修理——即把密封的硬碟開啟進行針對性的修理。
一般來說,修理的步驟是這樣的:
第一步,在無塵工作環境倉下開啟硬碟,更換損壞的磁頭或者硬碟內的其它部件。
第二步,將新更換的部件與原有部件重新組合成硬碟,並除錯對應的韌體。
第三步,磁場克隆,將受損硬碟中的資訊完整的複製到一個沒有受損的新硬碟中,這一部分是整個資料恢復中耗時最長的。根據碟片的受損程度不同,需要幾小時到一個月不等。
第四步,在克隆完成的硬碟中對資料進行重新梳理,提取搶救資料。
你有多大可能遇上這樣的硬碟故障呢?
根據線上備份服務提供商Backblaze在2013年的一份報告顯示,在他們所購買的25000塊機械硬盤裡,5.1%的硬碟會在18個月內出現故障,1.4%的硬碟會在18~36個月內出現故障,3年之後的故障率會飆升到11.8%,硬碟在使用4年以上仍完好的機率大約在80%。
而機械硬碟的平均壽命是6年,所以硬碟中的資料還是有可能會丟失的,建議大家如果有需要可以經常備份下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