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八年級語文免費課件

八年級語文免費課件

八年級語文免費課件應該怎麼設計?課件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經過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和任務分析,教學活動結構及介面設計等環節,而加以製作的課程軟體。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八年級語文免費課件,歡迎大家閱讀。

八年級語文免費課件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學習詩人豐富的想像力。

(二)能力訓練點

指導學生“煉字”。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作者樂觀向上的精神。

(四)美育滲透點

1.感受詩中新生活的美。

2.品味樸美、清新、明快的語言美。

3.欣賞詩歌所表現的音樂美。

二、學法引導

適當聯絡時代背景,簡要點撥,重點理解“像草一樣顫抖過的/快樂或者好的思想”和詩人把聲音比喻成“微風”“陽光”的意義和表達效果。在朗讀中體味其中的美。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講清想像的詩句。

2.難點:形象化的詩句。

3.疑點:歌聲“像一陣微風或者一片陽光”對這種想像寫法的理解。

4.解決方法:多舉例子。採用討論,比較等方法,解決詩中的疑難問題。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錄音機、朗誦磁帶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根據詩歌的特點,本課的學生活動,主要採用朗讀法。按個別、整體、部分、師生等形式,有感情朗讀體會詩中的感情。

閱讀分析何其芳的《歡樂》(見後面參考材料)。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學習詩人豐富的想像力。

(二)能力訓練點

指導學生“煉字”。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作者樂觀向上的精神。

(四)美育滲透點

1.感受詩中新生活的美。

2.品味樸美、清新、明快的語言美。

3.欣賞詩歌所表現的音樂美。

二、學法引導

適當聯絡時代背景,簡要點撥,重點理解“像草一樣顫抖過的/快樂或者好的思想”和詩人把聲音比喻成“微風”“陽光”的意義和表達效果。在朗讀中體味其中的美。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講清想像的詩句。

2.難點:形象化的詩句。

3.疑點:歌聲“像一陣微風或者一片陽光”對這種想像寫法的理解。

4.解決方法:多舉例子。採用討論,比較等方法,解決詩中的疑難問題。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錄音機、朗誦磁帶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根據詩歌的特點,本課的學生活動,主要採用朗讀法。按個別、整體、部分、師生等形式,有感情朗讀體會詩中的感情。

閱讀分析何其芳的《歡樂》(見後面參考材料)。

七、教學步驟

導語  何其芳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就以綺麗、精緻又略帶感傷的詩風聞名於世,在詩藝上造詣很深。1938年他從四川去延安。這首詩寫於1941年,那正是舊中國艱難的年代,但在延安,詩人生活在另一個新天地之中,他情不自禁地要歌唱,要為少男少女們祝福。

(一)明確目標

學習豐富的想象,體會作者樂觀向上的精神。

(二)整體感知

1.教師朗讀課文,學生勾畫生字詞。

字  弦xián

憂傷:憂愁悲傷。

潺潺:象聲詞,溪水、泉水等流動的聲音。

曚曨〈書〉日光不明。

(包含後邊的《歡樂》裡的詞)

2.學生朗讀、理解、領悟、品味。

(1)提問:“少男少女”用現在的話,應當怎樣說?作者為什麼要為他們歌唱?

“少男少女”就是現在所說的男女青年。這是從文言文沿襲而來的用法。在文言文中,“少年”,指的就是現在所說的青年。詩歌第一節,從“早晨”,“希望”等不同側面,表達了對新生活、新世界的讚美與嚮往;而青年,正是祖國的未來,他們正建立著“那些屬於未來的事物”,體現了“正在生長的力量”。因此,他要為少男少女們歌唱。

(2)提問:你從整體上如何理解評價感悟這首詩?

《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是一首抒情詩,這首詩以明快的思想鼓舞人,以熾烈的感情感動人,以優美的語言吸引人。

(三)總結、擴充套件

(1)提問:全詩四節,結構嚴謹,每節都寫了什麼?

第一節寫了歌唱的是什麼。不難看出,“早晨”,“希望”等並非具體形象,而是觀念性的名詞。這樣開始一節就給作者自己設定了一個不小的障礙,出了一個難題,因為直白的手法較難獲得藝術感染力。這個平淡的開篇預示著在第二節必須有妙筆加以轉換。果然,在第二節中,出現了“飛到年輕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這樣的佳句。這就使第一節中的所有觀念,似乎都獲得了形體,詩的意境也由此逐漸形成。第三節著眼於“飛”,使第二節更具有實感,詩人寫出了兩個漂亮的意象:“不管它像一陣微風/或者一片陽光”。何其芳是運用意象的能手,他在第三節這樣寫,就使得一、二節詩騰空而起化為微風,化為陽光,顯得活潑而空靈。最後一節情緒一轉,詩人又用一個絕妙的意象:“輕輕地從我琴絃上/失掉了成年的憂傷”,使之與全詩起句的“歌唱”相呼應,並緊接著出現最後三行,構成了渾然一體的意境。

(2)提問:詩是寫給少男少女的,但真正的主體是誰?

詩是寫給少男少女的,但真正的主體是“我”。透過全詩,讀者看到了詩人鮮明的形象,聽到了他深情的歌喉,他是如此真誠,又是如此激動地在歌唱。詩人把他的一片赤忱之心捧給了我們。

(3)提問:詩作者在錘鍊詞語上很下功夫,哪些詞語用得好?

第一節中寫了歌唱的“早晨”是“希望”雖然不是具體形象,但卻獲得了很深的藝術感染力。第三節的“飛”字用得很妙,使第二節更具有實感。

八、佈置作業

詩人不停地歌唱,他的歌聲、快樂和思想還長上了翅膀,飛到四面八方。你能說說詩人這樣寫究竟想表達什麼意思嗎?

表達了對新生活、新世界的讚美與嚮往;而青年,正是祖國的未來,體現了“正在生長的力量”。詩人用“飛到四面八方”這形象化的詞語,希望少男少女都和詩人一起,去讚美並迎接新的生活、新的世界。

九、板書設計

八年級語文免費課件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指導學生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字詞。

3.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基本內容。

過程與方法:

1.小組合作探究,班級讀、評、講、議。

2.引導學生初步掌握深入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初步領會作者複雜的心境,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二、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透過對作者的寫景、敘事的分析,深入揣摩作者的情感。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自主學習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文章字詞的理解是透過朗讀及自主學習來完成,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2.學生對文章基本內容的'理解主要透過課堂討論來完成,透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

3.學生對作者複雜心境的領會主要透過合作探究法來完成,引導鼓勵學生大膽交流,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理解。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1.引導回顧曾經學過、讀過的與西湖有關的詩文作品。

2.導語:明人汪珂玉曾說:“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同學們平日所見多為“晴湖”“雨湖”,今天,讓我們跟隨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後的西湖。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學過、讀過不少於西湖有關的詩文作品,透過回顧可以幫學生更好的進入課文,同學引起學生對“雪湖”的興趣。

(二)疏通文意

1.教師範讀,幫助學生讀準字音。

2.學生自讀課文,嘗試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3.學生翻譯課文,教師進行方法點撥和重難點字詞的糾正與強調。

方法點撥:(1)將古代漢語詞替換成現代漢語詞,特別是要注意古今詞義的差別;(2)將古代漢語的單音節的字擴充套件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3)人名、地名、官職名等沿襲保留;(4)適當增補省略成分。

重點字詞:湖中人鳥聲俱絕(消失);是日更定(代詞,這);惟長堤一痕(只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還);餘強飲三大白而別(盡力、竭力);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設計意圖】字詞難度不大且註釋較為詳細,讓學生結合書下注釋與運用所學方法疏通文意,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理解內容

1.全班齊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嘗試使用幾個小標題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舉例:夜遊西湖賞雪、偶遇雅士飲酒。

【設計意圖】透過關鍵詞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有助於學生對文章進行宏觀、整體地把握,同時有助於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要點。

(四)共賞雪景

1.準確尋找描寫雪景的語句。

2.朗讀描寫雪景的語句,思考:你眼前感受到一幅怎樣的雪景,這幅雪景有怎樣的特點。(引導學生抓住“與”“一”“惟”“而已”等重點詞語)

舉例:迷濛、朦朧、夢幻、靜謐、安寧。

3.再次朗讀描寫雪景的語句,讀出雪景的特點。

4.與其他文章,如《觀潮》對比,瞭解白描的寫作手法及其使用意圖。(引導學生強化寫作手法為寫作內容服務的特點)

【設計意圖】透過朗讀,有助於學生融入雪後西湖的意境氛圍當中。抓住重點詞語,有助於學生加深體驗,享受審美。以讀促解,以解助讀,有助於學生加深思考感悟,受到情感薰陶。

(五)揣摩情感

1.從文章中提煉出“痴”字來概括作者的情感。

2.討論探究作者之“痴”,除“痴”在遊覽欣賞西湖雪景外,還“痴”在何處。(引導學生關注“偶遇雅士飲酒”中所含蘊的作者情感)

3.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總結梳理。(給予學生提示:聯絡前後文,從“寫景”“敘事”兩個角度,抓住文字依據進行思考。)

角度一:酒逢知己千杯少。

“大喜”既是客人大喜,也是張岱大喜,作者“反客為主”。

“強飲”表達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

“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對話簡短,看似所答非所問,可見張岱與亭中之人雖身份背景不同,但有一樣的雅趣。

角度二:話不投機半句多。

“拉”標明作者並不想和湖中二人同飲,如果真是“酒逢知己”,或許用“邀”“請”更為恰切。

“爐正沸”破壞了“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的孤寂美。

“獨往湖心亭看雪”的“獨”寫出了作者的孤傲,雖然“舟中人兩三粒”,但作者與他們的精神境界截然不同,作者更向往獨往的遊賞,更向往空曠的雪景。

【設計意圖】透過討論,可以激發起學生思維的火花,有助於學生各抒己見。同時,這一環節,教師不預設“標準答案”,旨在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多角度的閱讀。

(六)拓展閱讀

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明確:在描寫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為人設。在表達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而《江雪》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七)寫法探究

敘事是行文的線索,如文中寫“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是日更定,餘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遊蹤。

寫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點,作者以他準確的感受體會到簡單背後的不平凡,宇宙的空闊與人的渺小構成了強烈的對比,景物因此有了內容。

湖心亭巧遇雖是敘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兩個賞雪人而驚喜,短暫的相遇很暢快,隨之而來的分別不免傷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讓他釋然。情緒的變化一波三折,但是都與“看雪”有關,是“看雪”行動的延伸。由從景的角度寫景轉變為從人的角度寫景,將人與景有機地結合起來。人的參與,給有可能顯得冷寂、單調的景物注入了生機。而人與景的融合,正是的特色。

【設計意圖】從敘事、寫景、抒情三個角度分析,引導學生理清行文的思路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佈置作業

拓展遷移:課後自讀張岱《龍山雪》,透過對寫景、敘事的分析,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

【設計意圖】《龍山雪》同樣為張岱描寫雪景的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情感與《湖心亭看雪》有異曲同工之妙。透過拓展遷移,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在寫景、敘事中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