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的基本方法
教學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性科學,有人把教學設計看成是連線學習理論、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橋樑科學。下面我們來看看教學設計的基本方法,歡迎閱讀。
一、教學設計的基本概念
教學設計是指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運用系統觀點和方法,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對教學活動進行系統規劃的過程。
(一)設計過程具體包括:
1. 分析學習需求;
2. 確定教學目標;
3. 設計解決方法;
4. 就解決方法進行實施、反饋、調整方案,再行實施直至達到預期教學目標。
(二)設計要素具體包含:
教學物件、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媒體、教學評價等基本要素。
(三)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是:
現代教學理論、學習理論、資訊傳播學、教育技術學和系統科學方法。
(四)教學設計與寫教案的關係:
是繼承與發展的關係。
(五)提倡教學設計的主要目的:
1. 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
2. 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技能;
3. 促進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的深化。
二、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
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方案必須體現現代教學觀;
教學觀通常是指教育工作者對一些重大的教育現象、問題或事件的比較穩定的看法,它集中反映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價值取向。
當代的教育改革都是以教學觀念的變革為先導的,故此,轉變教學觀念已成為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面臨的首要問題。
當前必須樹立的教學觀念有:
1.素質教育觀
①面向全體、全面發展:從三個方面七項基本素質構建素質教育培養目標。
三個方面是:身體、心理、文化科學;
七項基本素質是:身體素質、心理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審美素質、勞動素質交往素質;
七項基本素質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身體素質;
第二層次:心理素質;
第三層次: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審美素質;
第四層次:勞動素質、交往素質。
②承認差異、因材施教、發展個性:
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不同的,因此,人的差異性是絕對的。
要求透過有效的教學,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和發展。同時,潛能得到發揮,個性得到發展;
③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教學上要著力為學生營造一種生動活潑,思維活躍、平等和諧、積極參與和探索的教學氛圍以及教學情景;
④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生存。
學會學習:主要是要掌握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為終身教育打好基礎;
學會生活:主要培養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健康生活的能力,為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打好基礎;
學生做人:重點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愛國情操,做一個遵紀守法、文明有禮的現代公民;
學會生存:重點培養學生適應環境、改造環境的能力。
2.系統方法觀
所謂系統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統性,把研究物件放在系統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種科學方法。即從系統的觀點出發,著重從整體與部分(或要素)之間、部分與部分之間、整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絡和相互作用的關係中,考察和處理研究物件,實現整體最佳化,以求系統獲得最大功能的一種科學方法。
教學過程就是一個系統,組成要素有: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
系統方法應用於教學設計具有以下三個特徵:
①整體性:
即教學的各個要素、各個環節是互相關聯、互相作用,缺一不可的。因此,要求教學系統中的各個組成要素必須匹配、相容,且達到最優組合,使產生最大功能的“整體效應”,這樣,才能使教學系統達到最佳的預期目標。
因此,教學設計的目的之一,就是透過分析系統各要素之間的互動作用,協調要素之間的聯絡和組合,使系統功能得到最佳發揮。故此,教學設計的過程就是將系統各要素按照它們的內在聯絡的規律,加以配置、組合的過程。
②有序性:
教學系統有序性是指教學要結合學科內容的邏輯結構和學生身心發展情況,有次序,有步驟進行,以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
教學系統的有序性,不僅包括知識教學要按照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而且包括能力、情意教學也要有一定的順序和層次;這不僅表現在教師的教的活動上而且也表現在學生本身的學習中,不僅要貫穿課堂教學之中,也要貫穿於其它教學活動之中,即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③最最佳化:
最最佳化係指系統整體功能最優,而不是系統的要素“樣樣都好”。
最最佳化強調在正確的方向指引下,設計合理的投入,獲得最大可能的產出的工作方案。
最最佳化的實現,還要依賴於不斷完善的改進工作來達到。
3.教育效能觀
教育產出
教育效率
教育投入
要求合理的投入,最大的產出。
三、教學設計必須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1.學生與教學內容(教材)之間的矛盾是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
教學的基本任務首先是幫助學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識和技能,並把凝聚於知識中的智力因素轉化為個體的能力和智力,把蘊含於知識中的思想、道德、觀念轉化為個體的觀念和心理品質,逐步完成寓於各學科教學之中的教育、教養和發展的任務。
2.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互為主客體過程的辯證統一。
一種是杜威的“學生中心論”,強調學習過程學生內因的作用,忽視外因的作用;
一種是赫爾巴特的“教師中心論”,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的絕對支配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教學觀,在我國至今仍相當普遍)
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教學的物件,也是認知的主體;而教師則既是教學的主體,也是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諮詢者和評價者。
當前,應當注意屏棄“注入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以及“唯師至上”、“重教輕學”、“重灌輸輕啟智”的教學理念。
正確的做法是:既注重教師教的設計,也注重學生學的設計。
3.教學過程是學生全身心參與的認識活動和意向活動的統一;
心理學認為:人的全部心理活動由兩大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意向活動,另一部分是認識活動。
人的認識活動的心理特點稱為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記憶力、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
人的意向活動的心理特點稱為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情感、動機、意志、興趣、愛好;非智力因素構成教學過程中的心理條件。
有學者研究證明:①非智力因素與學生學業成績呈正相關;②越是低年級,相關係數越大;③智力水平中,下等的學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更大。
教學設計既要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因素,也要重視調動與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4.教學過程是知識、技能、情意的內化和外顯的統一。
內化即把外部客體的東西轉化為內部主體的東西。內化的過程是資訊的輸入、加工和貯存的過程。
知識的內化即外部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頭腦內的認知結構(方式:同化、順應);
技能的內化即外部的實際操作轉化為學生頭腦內的智力操作。
情意的內化即非智力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
知識、技能的內化過程總是伴隨著情意的內化。教學過程忽視情意的內化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外顯即把內部主體的東西轉化為外部客體的東西。即資訊的提取、運用和遷移。
教學過程的外顯實質上就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和情意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與結果。
忽視外顯的教學,就無法獲得反饋資訊,不能進行有效的反饋與調控。
內化與外顯的關係是:內化是外顯的基礎,外顯是內化的反映。
教學設計要改變傳統教學中“重認識輕意向”、“重主導輕主體”、“重內化輕外顯”的偏向。
注:教學設計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講求實效;
1. 要從教學物件的實際出發;
2. 要從教學環境的實際出發;
3. 要從教師自身條件的實際出發。
四、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
1.目標導向原理
在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起著導向的作用。
教學目標的導向作用主要有三種:
① 目標的指向作用: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與目標有關的問題上;
② 目標的激勵作用:能啟發、引導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與意向;
③ 目標的標準作用:一是目標成為檢查教學效果的尺度;一是反過來教學效果成為評價教學目標的合理性、適切性的依據,以便調整目標。
2.教學結構的整體最佳化原理
在教學設計中,要求教學過程結構具有整體最佳化的品質。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抓住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分析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相互作用方式,使教學過程各要素達到有機的配合,才能使教學得到最佳的整體效果。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各要素處於不斷變化之中,因此,必須從動態的、綜合的角度加以考察。每一個要素都會產生一定的力,但導致最後教學效果的力並不是各要素的力的簡單加和,而是各要素關係之間構成的“合力”。這是教學設計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原理。
善於利用一切積極因素,克服不利因素,爭取最大合力,這是教學設計的主要任務。
3.教學活動的系統有序原理
教學活動的系統有序是指教學要結合學科內容的邏輯結構和學生身心發展情況,有次序,有步驟地進行,以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
教學有序不但包括知識教學要按照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而且包括能力、情意教學也要有一定的順序和層次。
教學有序不僅表現在教師的教的活動上,而且也要體現在學生本身的學習上。不僅要貫穿於課堂教學中,而且也要貫穿於其它教學活動中,即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
4. 反饋控制原理
為使教學過程有序進行,達到預期目標,必須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控制,及時糾正出現的偏差,採取補救的措施。
教學設計中對教學過程的控制方法主要透過師生之間的資訊反饋(前置反饋、即時反饋、延時反饋)進行。
五、教學設計的基本內容
教學設計的基本內容包括三大部分、八個基本要素,如下:
1.教學物件分析
分析要點:
① 分析學生的知識、技能基礎水平,為確定教學重點、難點、選擇教學方法提供依據;
② 分析學生認知心理特點及認知發展水平,包括情感、動機、興趣和意志等心理因素,以及學習能力和智力發展的水平,為制定教學目標提供依據;
③ 分析社會背景,包括學生的生活經歷以及社會、家庭的影響對教學可能產生的正負面效應,以便在教學過程中採取補救措施。
2.教學內容分析
分析要點:
① 分析教學內容的`特點,以及該部分內容在整體內容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 分析本節教學內容的範圍與深度、重點與難點,以適應多層次學生的需求;
③ 分析蘊含於知識中的智力因素和情意因素,以利於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的開發。
3.教學目標的制定
教學目標主要描述的是學生透過教學,預期產生的思想、情意和行為的變化。
⑴教學目標的制定要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特別要注意目標的整體性、可操作性和適切性三大特徵
①教學目標的整體性是指教學目標必須包含:①教育性目標;②教養性目標;③發展性目標。(三維目標)
②教學目標的可操作性是指教學目標中的認知行為動詞必須是可操作的或是可計量的。
③教學目標的適切性是指教學目標的制定要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⑵教學目標的制定方法:
①物件和行為的表述;
②標準和約束條件的表述。
注意:①教學目標要逐級分解(如課程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等);
②要區別教學目標與教學要求、教學過程和學習結果的不同。
4.教學策略選擇
教學策略是指為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的思考、策劃和謀略。
教學策略因著眼點不同而有不同的分類。
具體的教學策略有:
① 傳統的接受式教學策略;
② 布魯納的發現式教學策略;
③ 斯金納的程式法教學策略;
④ 布盧姆的掌握學習教學策略;
⑤ 巴班斯基的最最佳化教學策略;
⑥ 提問教學策略;
⑦ 創設情景教學策略;
⑧ 反饋和矯正教學策略,等等。
教學策略的設計具體包括:
①劃分教學單元、課時,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順序;
②選擇教學組織形式和方法;
③組合運用教學媒體。
5.劃分教學單元、課時,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順序
在教學設計中要注意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① 要根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教學內容不等於教材內容)
② 教學內容的容量、深度和廣度要恰當;
③ 教學內容的重點要明確,要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內容上;
④ 教學內容的難點也要明確,並要設計好解決、檢查難點的方法;
⑤ 教學內容的組織、排列、呈現方式,既要按知識的邏輯結構排列,又要按學生的認知次序來排列。
⑥ 精心設計練習的量和質,以及練習的方式方法。
6.教學組織形式和方法的選擇
一般的教學組織形式有:
① 集體授課;
② 小組學習;
③ 個別化教學。
一般的教學方法有:
講授法、講練法、講演法、練習法、實驗法、圖示法、比較法、啟發法、提問法、類比法、程式法、掌握學習法、發現法、討論法、探究法、自主法等等。
教學方式方法的選擇,主要要依據不同的課型、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的裝置和條件、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自身的素質和條件等而定。
7.教學媒體的組合運用
教學媒體指傳播知識或技能過程中顯示資訊的手段或工具。
傳統教學媒體有:書本、語言、黑板和圖片;
現代教學媒體有:錄音、錄象、投影、電腦、多媒體課件等。
合理運用組合媒體,是實現教學最最佳化的重要措施。
在教學設計中,對教學媒體的運用要求是:
① 傳統媒體與現代媒體必須有機組合,以達到最佳效果;
② 媒體的運用必須做到適時、適量、適度、有效。
8.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的設計
1 形成性評價:是一種過程性評價。目的是診斷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教學中的不足,使能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形成性評價一般有:提問、討論、練習、小測驗、問卷、觀察、個別談話等。
2 總結性評價:是一種階段性評價,也是一種目標參照性評價。其目的在於檢測教學目標的到達度。
總結性評價一般有:單元考試、學期考試、學年考試等(給出成績或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