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作文教學呵護學生的個性論文
導語: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以下是小編整理關於作文教學須呵護學生的個性論文,以供參考。
不是所有的作文教學都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發展學生的寫作能力的。科學的教學觀指導下的語文教學,能以學生為主體、張揚學生個性的作文教學方能產生正效應,否則,會適得其反。因此,更新作文教學觀念,呵護學生作文的個性是當今作文教學需要認真研究的重要課題。
其實,學生作文不乏新奇之意和驚人之語,甚至常有“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的壯舉。可惜的是,當這些“個性”的幼芽剛一露頭時,便被一些教師傳統的思想觀念給“棒殺”了。不是有這樣一個例子嗎?一位同學見到一位老師在車棚取車時,不小心碰倒了旁邊的車,結果旁邊一大排腳踏車都相繼倒掉。這位老師看了一眼,沒有扶起倒地的車,而是徑自推上自己的車走了。這位同學很氣憤,便以《多米諾骨牌》為題寫了一篇作文,批評了這位老師的不道德的行為。且不說文章寫得如何,單看文題便很高明:既形象地反映出當時車棚內倒車的實景,又生動地比喻了這位老師的行為在師生中造成的不良影響。對於這令人驚歎的創意,老師在講評作文時不但沒有表揚,反而批評這位同學選材不積極,有“陰暗心理”。結果不言而喻,這位同學生動豐富的生活體驗被輕易地否定了。若此,凸顯自我才情的嬌豔的花蕾怎能不凋零、枯萎?這個事例啟人深思,它以雄辯的事實對日前作文教學中普遍遵循的原則和方法提出了置疑,有力地說明:作文教學呵護學生作文個性,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一、作文教學須還學生以靈性的天空
在傳統作文教學中,“文以載道”是為文之法則,因而許多教師認為,作文必須高揚真善美、批判假惡醜。在他們的評價標準中,家庭瑣事難登大雅之堂,風花雪月有傷風俗教化,個人情懷難免消極沉淪。當然,真善美需要高揚,崇高、偉大也必須提倡,但如果僅僅抱著這些“傳統”而排斥一切,棒殺一切,作文教學會是怎樣一種景況呢?“崇高、偉大”會成為作文立意的桎梏,陳舊的材料,堆砌的詞藻,滿紙的空話、大話、套話,千篇一律的“八股”模式就會佔據學生作文的全部空間……久之,人文主義哪裡還會有蹤影?又怎麼可能見到師生個性的鋒芒?
其實,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在社會生活中,除了燦爛陽光,還會有雨雪與雷鳴。人性也是多稜鏡,既能折射出真善美,也能反映出假惡醜,甚至還會有調和的中間色彩。例如,一位同學寫《我的父親母親》,用白描手法質樸地敘述了漂亮的母親由農民改當工人以後在穿著、消費方面的變化,特別是當了工人後逐漸不回家,最後終於與當農民的父親離異的家事。文章結尾寫道:“從此,父親仍是農民,母親卻……”既看不出作者對父親的歌頌,又看不出作者對母親的批評,而是以十分平靜的心態很客觀地描述了這一事實。誰能說這樣的作文沒有思想,沒有情感?誰能說這樣的作文不能感動人、啟迪人?誰又能說這樣的作文不該提倡呢?可見,作者張揚個性,表現個性,完全是自己對社會生活的理解和認識的結果,是再自然不過、再真實不過的事了。
在當代中學生身上,的確不乏創新意識及個性展露。著名作家陳燕丹在為《萌芽》雜誌發起舉辦的“新概念作文大賽”所作的評論中說:“讓我吃驚的是那些在拾到一分錢的主題上開始作文的孩子們,一旦給他們一個自由的空間寫作,他們還是會迅速洗淨鉛華,表現出一個原生的自己,那些長長的句子,纖細的傷感,那些富有含義的幽暗、多愁善感的細節,那些欲說還休的情致,甚至那些與作文訓練格格不入的詞庫,他們在作文的覆蓋下還有一個秘密的寫作世界。”可見,關鍵是教師要解放思想,要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打破條條框框,肯定、激勵那些在立意、構思、語言,或無論在某一點上有點新意的文章;要敢於像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那樣,“用驚奇、讚歎”去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讓學生在作文中敢吐真意,發真情,衝破一切虛偽的自我包裝和他人設下的牢籠,放飛自己的心靈,展示多彩的內心世界。
二、作文教學須呵護學生個性化的語言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也是展示個性的重要方面。因此,在重視呵護學生靈性的思維的同時,也應注意發展學生個性化的語言。
所謂個性化的語言,是指那些新穎、獨特能啟人深思、引人聯想的語言,是那些富含韻味、飽含哲理、耐人尋味的智慧的語言。有些學生作文,從整篇看,在立意、結構或技法方面可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但只要有閃光的語句,或鋥亮的'語絲,也應予以肯定。如“歲月是我,青春是稜。”“純真的友情——生活中的糠和鹽;高山上的白雪和青松;征途中的指南針。”“霧色是一笛悠遠的曲,是一幅幽淡的畫,是一釅耐品的茗,是一樽醉人的酒。”“微笑是最美的行囊。單調的生活裡,我挎上它,即使獨來獨往,也永遠不會寂寞。”“真愛就是母親在父親歸家時為他開門、泡茶;真愛就是父親對母親為節約一塊錢而冒雨回家的瞭解。真愛原來是平平淡淡,不需要密碼的。”……這些語句雖稚嫩,但頗具智慧靈光;這些閃光儘管只有螢火之微,但如果教師富有愛心地細心呵護,不斷添柴、助燃,一定會發展為焰火之著。
特別是對於那些突破了一般語法、修辭、邏輯的“常格”,濡染著作者靈動的“情愫”,富有韻致的語句,更需要教師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放膽呵護。例如,一位同學這樣寫:“我最喜歡睡曬過的被子,因為裡面有太陽的味道。”表達出自己真切的生活體驗,如果老師或視而不見,或見了禁慾除之,批閱道:“不合邏輯,太陽怎會有味道?”就會扼殺學生靈性的率真剖白。
事實上,只有鼓勵學生大膽突破“常格”,語言才能出“彩”。《沈從文自傳》中有這樣一件事:一次,作者路遇學生在操場踢球,就駐足觀看,恰巧,球被踢到作者身邊,便幫忙把球拋了回去。對這一情節,作者描寫道:“我便愉快把球拾起,且仿照他們把腳尖那麼一踢,於是那皮球高高地向空中躥去,且很快的落到那些年輕學生身邊了。那些人把讚許與感謝安置在一個微笑裡……”加點的句子並沒有形容詞,也沒有用修辭格,只是將幾個詞語進行了巧妙的組合,僅用“安置”一詞,境界全出,令人想見到那些學生們真誠的微笑。如果從語法或邏輯上講,沈先生的句子豈不是病句?
三、作文教學要呵護學生新奇的技法
作文顯個性,講究技法也很重要。黑格爾曾在《邏輯學》中指出:“方法是任何事物所不能抗拒的、無限的力量。”達爾文也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在寫作實踐中,同樣的題材或內容,如果能精心設計開頭結尾,層次之間巧妙過渡,講究鋪墊和照應,熔倒敘、插敘於一爐;行文一波三折,巧妙運用抑揚法、懸念法、虛實法等,效果會迥然不同。
技法運用巧妙嫻熟,是作文成熟的表現。因為作文的目的並非技法的刻意的炫耀,而是在作者生命狀態的燃燒與釋放的過程中,在作者個體心路歷程的自我展示中,為增強表達效果的一種自然選擇和需要。因為,當作者將已內化為情感認識的與其血脈相連的客觀物件外化為語言文字時,所使用的技法也會打上其觀照客觀物件時的主觀差異性的烙印。這也正是“文有法而無定法”的根本原因。
既然技法的個性化是作文與生俱來的特性,作文教學就要遵循這一法則,破除違背寫作規律,阻礙個性展示的結構套路及寫作模式;在技法上尊重學生的創見,鼓勵標新立異,評價標準上對新穎的結構或獨特技法的文章應敢於肯定,及時勉勵,特別是對於技法上有新意但行文稚嫩的作品,更要倍加寬容,不可隨意否定。
此外,要鼓勵學生運用擬題的方法和技巧也十分必要。題好一半文,題目亮麗出彩,也反映學生思維和語言的基本功。對於那些巧用修辭格,化用俗語,套用歌詞、詩句的題目,教師當加以呵護、肯定。
總之,反思傳統的作文教學,在發展學生健康個性、形成學生健全人格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上存在明顯的弊病。每位語文教師都有責任更新觀念,在寫作的目的上正本清源,在評價標準上去偽存真,還學生張揚個性、抒發心聲的本能願望,在富有時代特色的教學中培養學生個性化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