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其他

《雨霖鈴》詩歌教案

《雨霖鈴》詩歌教案

柳永多作慢詞,長於鋪敘,《雨霖鈴》是其中代表作,下面是《雨霖鈴》詩歌教案,為大家提供參考。

《雨霖鈴》詩歌教案1

一、教學目的:

1、初步瞭解婉約派詞人柳永的藝術風格。

2、理解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藝術特點。

二、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領悟該詞的意境和情調。

2、對詞中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鑑賞。

三、教學方法:

以朗讀與聯想為主,點撥啟發。

四、教學課時:1課時。

五、教學過程 :

(一)由《天涯思情》匯入

柳永的《雨霖鈴》,多年來,它常誦不衰,膾炙人口,那麼究竟它有何魅力能傳誦至今呢?

(二)簡介作者

1、從名句入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多麼熾熱如火的愛的情愫!這就是柳永。

2、明確三點:

(1)名字:柳永、柳三變、柳七、柳屯田;代表詩作。

'柳氏三絕'        '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

'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            '奉旨填詞柳三變'。

(2)特點:精通音律,擅長詞曲,創制慢詞,貼近市民,“變一代詞風”。

(3)影響:“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

(三)整體感知

《雨霖鈴》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元十大麴”之一,歷來被認為是抒寫離別之情的典範之作。聽範讀錄音,正字音,同時思考下列問題:

1、這首詞是按什麼順序寫離別之情的?

(見板書)離別前、離別時、離別後(想象)

2、這首詞哪些句子寫景?哪些句子抒情?

3、這首詞的詞眼是什麼?(結合寫作背景)

(四)重點分析

方法:尤其注重與學生學習過的詩詞結合,如《琵琶行》詩句,和流行音樂聯絡,充分調動學生人生體驗和想像,動情地玩味此詩之情趣和意境。

1.第3句:寫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寫出了二人分手時的情況,刻畫出“別亦難”時的悲痛心情。“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與蘇軾的《江城子》中的“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有異曲同工之妙,(可提問),簡直使人柔腸寸斷,悲痛欲絕,“語雖不奇,而意致綿密”。

2.難點討論:(明確虛實相生的效果)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裡?

明確:詞中有畫,景中含情

(提示學生想象畫面: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迴,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

①感受畫面色調——清、冷、涼。          ②聯絡特定情境。(景依舊可能再有,人可不在了。)

3.【小結歸納】

(六) 欣賞《雨霖鈴》歌曲。

(七)背誦並現代文改寫該詩。

附板書:

上片:離別時難分難捨的情景

寒蟬  長亭  驟雨             環境悲涼        離

帳飲無緒 淚眼相看 無語凝噎   難分難捨        別

千里煙波 楚天遼闊            惆悵傷感        難

下片:想象中的別後相思情景

傷離別  甚於常情             愁意濃濃        相

楊柳  曉風  殘月             酒醒傷情        思

好景虛設  風情難言           慘不成歡        苦

譯文稿:

秋後知了的叫聲是那樣地淒涼悲切,面對著長亭,夜色漸濃,一陣急雨剛住。在汴京城門外帳蓬裡喝著酒餞行,可又哪有好心緒呢,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人已催著我出發了。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後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競說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冷落淒涼的秋天,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住呢!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隻有楊柳岸邊,淒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就縱然有滿腹的情意,又再同誰去訴說呢?

教後記:學生的背誦是必要的學習準備過程,向前和向課外的延伸,是教學中指導學生主動思考的有效方法。重要的是就此詩學習就必玩味出此詩的特殊之處,勿空求實。

《雨霖鈴》詩歌教案2

原文:

雨霖鈴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以讀帶析,在朗讀中體味《雨霖鈴》的思想感情和悽清意境。(教學難點)

(2)鑑賞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約派詞的風格特點。(教學難點)

(3)深刻體會《雨霖鈴》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藝術特色。(教學重點)

2、能力目標:

透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鑑賞詞的能力。(教學重點)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以真情品讀作品,培養學習詩歌的興趣和文學素養。

二、教學方法

1.誦讀法。2.問答法。3.討論法。4.點拔法。

三、教學過程

(一) 導語

有關離別的詩詞名句:

1、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3、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4、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

5、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6、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7、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一剪梅》

8、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戀花》

在現實生活中,離別是一種常事。江淹曾經寫道: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寫離別的名篇柳永的《雨霖鈴》。[板書課題]

(二)柳永簡介(略)

(三)創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濟,更多的`時日是跟歌伎們一起,過著依紅偎翠、淺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瞭解這些歌伎們的生活,深切同情她們的不幸遭遇。

柳永原名柳三變,大約在38歲時進京參加科舉考試。以自己的才華,柳三變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題名,而且幻想著有一番大作為。誰知第一次考試沒有考上,他不在乎,輕輕一笑。等了5 年,第二次開科又沒有考上,這回他忍不住要發牢騷了,便寫了那首著名的《鶴沖天》,其中有“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和“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柳三變這首牢騷歌被廣為傳唱,竟傳到了皇宮裡,宋仁宗一聽大為惱火,並記在心裡。三年後,他再次參加科舉考試,這次好不容易通過了,但臨到皇帝圈點放榜時,宋仁宗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給勾掉了。這次打擊實在太大,柳三變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裡去寫他的歌詞,並且不無解嘲地說:“我是奉旨填詞。” 之後柳永流落於汴京、蘇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連於秦樓楚館,為歌伎填詞作曲。

最後,他在飽受世態炎涼之後,“怪膽狂情”逐漸消退,才改名為柳永,54歲時才考取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最終客死襄陽,家無餘財,群伎合金葬之南門外。

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反映了他和歌伎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雨霖鈴》便是其中最為世人傳誦的一首。這首詞寫的是他不得不離開都城汴京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

(四)整體感知:

1.聽錄音,注意正音和節奏

2.指讀,注意詩歌基調。本詞是詞人與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離別場景,因此與“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訣別的悲壯不同,是“悽苦”。

3.結合註釋理解詞意,描述詩意:

《雨霖鈴》

秋蟬的鳴叫淒涼急切,面對著暮色中的長亭,一陣暴雨剛剛停歇。在京城門外設帳飲酒餞別,卻沒有好心情,正當難捨難分之時,行船的人催著要出發。手拉著手淚眼相望,哽咽著竟然說不出一句話來。想到我這次要一程又一程的離別遠去,舟行千里,水上霧靄朦朧,夜晚濃雲籠罩著的南方天空是多麼深遠遼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無不悲傷地離別,偏偏又在這冷落悽清的深秋時節,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處呢?也許是泊舟楊柳岸邊,晨風習習,天空掛著一鉤殘月。這一去經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虛設。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誰訴說!

4.整體把握:

1)全詩寫了什麼內容?抒發什麼情感?

“多情自古傷離別”, 詞以“傷離別”為主線。寫離別,抒“傷”情。

2)錘鍊詩眼: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可結合背景,知人論世)

該句在詩中為“過片”,承上啟下,並表明詩歌主旨情感,為全詞“詩眼”。而且本句由傷離別——自古傷(見下)——多情更傷——秋更傷(見下)——清秋更傷——冷落更傷來層層突出“那堪”“傷離別”的情感,表達細膩,情感悽苦,感人至深!

自古:離別在古代是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謂“生離死別”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發達,遠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諸多難以預見的阻隔因素,從而讓分別之人產生前路迢迢、山重水複、歸期難料的紛繁情緒。加上離人多半因為被貶、流放,或為生活所迫,或因戰爭離亂或男女情緣,這就特別惹起人的萬端感慨。

清秋:秋天本來是草枯葉落,百花凋零的季節,人在秋中往往會有一種悽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寫秋天的時候,經常與“愁苦悲涼”的感情聯絡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說:“悲哉,秋之為氣也!”南宋吳文英在《唐多令》中說:“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風雨夕》中則說:“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淒涼。”這些詩句都寫出了懷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詞人把離別之事與清秋之氣疊加悲苦再加淒涼,情感的表達更加沉重。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

3.圍繞詩眼,體會全詩的基本結構:

上片:別時(實寫) 晚(黃昏)   長亭(餞別——催發——執手——念)

下片: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別後 (虛寫)  今宵         楊柳岸

經年         未卜

(五)合作探究賞析(理解文句 ,具體賞析意象和意境)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分析角度提示:

1.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本句的意象特色來分析)

開首三句道出時間、地點、景物。以悽清景色揭開了離別的序曲:

元代的盧摯在《沉醉東風》:“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宋代詞人晏幾道在《採桑子》:“一寸愁心,日日寒蟬夜夜砧。”

長亭:早在秦漢時便開始在道旁設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別餞行之用。當時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長亭”五里一短亭。

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

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驟雨初歇,涼意徹骨,暮色蒼茫,雲低風冷的環境中,人將別、日已晚、雨乍停、蟬聲切。惜別的長亭,淒涼的深秋,讓人黯然銷魂!首句借景抒情,營造了悽清慘淡的畫面,奠定全詩低沉傷感的情感基調。

2.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注意從離人心理的矛盾現實的無情入手)

3.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注意抓離人的動作分析人物的心理)

4.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注意從該句的空間感、色彩感入手體會“念”而難捨的情感)

5.“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注意從白描手法、想象虛寫、景語皆情語、意象的特徵等等的特色體會)明確:楊柳離,曉風冷,殘月缺,更酒醒。

6.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注意抓想象、反問、虛詞等體會情感中的無限悵恨!)

(六)朗誦,總結

柳永多作慢詞,長於鋪敘。此詞表現作者離京南下時長 亭送別的情景。上片紀別,從日暮雨歇,送別都門,設帳餞行,到蘭舟摧發,淚眼相對,執手告別,依次層層描述離別 的場面和雙方惜別的情態,猶如一首帶有故事性的劇曲,展示了令人傷心慘目的一幕。下片述懷,承“念”字而來,設想別後情景。‘多情自古傷離別,那堪冷落清秋節。念宵酒酲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處”,遙接上片“帳飲”,足見雖然“無緒”卻仍借酒澆愁以致沉醉; “楊柳岸、曉風殘月”,則集中了一系列極易觸動離愁的意象,創造出一個悽清冷落的懷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會景,放筆直寫,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經年”,由“ 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 何人說”,迴環往復又一氣貫注地抒寫了“相見時難別亦難” 的不盡愁思。以“離情”為線索,用白描、鋪敘、點染的手法,情景交融,虛實相生。

(七)作業佈置

1、  背誦全詞。

2、  查詢有關描寫離別的詩詞或文章,比較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