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其他

《水滸傳》裡的經濟學

關於《水滸傳》裡的經濟學

俗話說,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可在《水滸傳》裡,這位大名鼎鼎的王婆賣的並不是瓜,而是茶――在陽穀縣紫石街上開了一間王婆茶坊,具體位置就在武大郎家隔壁。

武家兄弟本來與“破落戶財主”出身的西門大官人西門慶素無瓜葛,正是貪取錢財的王婆在其中做局,惹出了後面的一系列精彩故事。

南宋的'吳自牧在《夢粱錄》中,對當時茶坊的描述是:四時賣奇茶異湯,冬月添賣七寶擂茶、饊子、蔥茶,或賣鹽豉湯,暑天添賣雪泡梅花酒,或縮脾飲暑藥之屬。

王婆的生意似乎不是如此,聽聽他對西門慶的介紹:“老身不瞞大官人說,我家賣茶,叫做鬼打更!三年前六月初三下雪的那一日,賣了一個泡茶,直到如今不發市。”

王婆的言語之間固然不免有些誇張,我們依然可以依稀得出結論,王婆茶坊的主業至少在三年前就開始悄然轉型,收入和利潤來源不再是靠賣茶水,而是從事雜趁。所謂雜趁,指的是正業之外的買賣。王婆茶坊的雜趁是什麼呢?用王婆的原話說是“老身為頭是做媒;又會做牙婆;也會抱腰,也會收小的;也會說風情,也會做馬泊六”,翻譯成現在語言就是從事婚姻介紹、胭脂販賣、買賣經紀等。

經濟學上有個術語叫“鎖眼現象”,其含義是,一個團體、一個社會一旦選擇了某種制度,就會對這種制度產生某種依賴,並且在一定時期內出現制度自我強化的現象。

僅從短期收益來看,王婆茶坊迅速在轉型後形成了路徑依賴,已經不再考慮主業,而是在副業也就是雜趁方面越做越精,取得了不錯的回報――“專靠一些雜趁養口”。

在潘金蓮失手將支撐窗戶的叉竿砸到西門慶的第二天一早,“鎖眼現象”發揮了作用,看透西門慶心思的王婆決定在“雜趁”業務上幹一大單,“你看我著些甜糖抹在這廝鼻子上,只叫他舔不著。那廝會討縣裡人便宜,且教他來老孃手裡納些敗缺!”

西門慶果然應約,他“去身邊摸出一兩來銀子遞與王婆”,說道:“乾孃,權收了做茶錢。”此刻,西門慶已經在王婆店裡至少喝了三次茶,第一次是梅湯,第二次是和合湯,前兩次都是賒賬,這一兩多銀子是在“濃濃的點兩盞薑茶”後付的,婆子卻笑道:“何消得許多?”可見,這一兩銀子其實價值不菲。

這一單生意的第二筆收入是,西門慶派人送給王婆的“綾繡絹緞並十兩清水好綿還有五兩碎銀”。第三筆收入是,西門慶給王婆“一發撒在你處”的五兩碎銀子。在撮合成了西門慶與潘金蓮之後,西門慶說:“我到家便取一錠銀送來與你。”一錠銀指一大塊整銀,是與碎銀相對而言,重量在幾兩到幾十兩不等。考慮到西門慶此前在此事上出手闊綽,一錠銀至少也得有20兩。

資料顯示,在北宋朝中期,一兩銀子的購買力大約相當於現在的1000元人民幣,僅此一筆生意,“貪賄說風情”就獲得了30餘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3萬多元,其成本僅僅是幾杯茶水,投資回報率不可謂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