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義區美食攻略
順義區,隸屬於北京市,位於北京市東北方向,距市區30千米,北鄰懷柔區、密雲區,東界平谷區,南與通州區、河北省三河市接壤,西南、西與昌平區、朝陽區隔溫榆河為界。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順義區美食攻略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天福號醬肘子
天福號醬肘子是北京特色風味名食。它從200年前創業至今盛名不減,令人稱奇。
清代乾隆年間,山東人劉德山在北京城裡西單牌樓開張了一家“天福號肉鋪”,專門製售各色山東風味肉食,生意一直很紅火。劉老闆父子倆起早摸黑,掙的都是辛苦錢。倒底是年輕人耐不住長時間苦熬,有一天兒子值夜看管煮肉的湯鍋,竟在不知不覺中睡著了。等劉老闆前來查夜時,鍋裡已是肉爛如泥,眼看著剩下的只是稠粘一片。此時,晨曦將至,想重新再煮菜是來不及了。劉德山是精明無比之人,他急中生智,急忙和兒子一起動手,仔細地將鍋裡尚能啟出成形的醬肘子一塊一塊地小心擺到鋪面上準備出售。說來也是無巧不成書,次日清晨頭一個前來光顧的竟是老主顧刑部大臣。此人平時酷好享用“天福號”的肉食,此時買來是準備招待幾位地位顯赫的客人,為著平時信得過,他不多說便付錢取貨而去。
且說中午刑部大臣家宴正酣,幾位來賓全是朝中有頭有臉的官員。他們全都吃得津津有味,不斷地誇讚“醬肘子”好吃。刑部大臣也是樂不可支,顯出十二分的風光,好生盡到了地主之誼。只隔一天,幾位去刑部大臣家赴宴的官員都指派專人或管家去“天福號肉鋪”,指名購買“醬肘子”。此刻劉德山老闆尚感蹊蹺,經小心探詢,才知前日糊鍋的肉食偏偏贏得了客人們的喜愛。嘆喜之餘,劉德山父子便特意精心製作了一鍋加料的“醬肘子”,不僅肉好,而且料足。如此一來,又有好幾位達官顯貴和刑部大臣一道,成了“天福號”的老主顧了。
因為多了一些有身份的顧客吹捧,轉眼之間,本來名不見經傳的“天福號”醬肘子美名不脛而走。時過不久,連清宮裡的太后和皇上也叫人專門來買醬肘子了。
劉家肉鋪頓時身價百倍,京城裡的老百姓更多的是聞香留步,爭相品嚐。再朝日後發展,“天福號”還得到了一塊能夠自由出入皇宮禁地的“路牌”。雖說那也只是為了“天福號”送貨方便,但是這種殊榮自然是讓世人無比仰慕,讓同行更是刮目相看呢。
茶湯
茶湯是北京傳統風味小吃。茶湯味甜香醇,色澤杏黃,味道細膩耐品。 清嘉慶年間的《都門竹枝詞》中有“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麵茶”。老北京講究喝前門外的聚元齋和天橋的茶湯李。
1997年12月北京天橋茶湯李飲食店製作的茶湯,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過去北京街頭賣茶湯的小販,他們用大銅壺現場衝出的各種味道的`茶湯香甜可口,老少皆宜,是休閒小食,也可做早餐之用。老天橋附近的“茶湯李”較為著稱。
茶湯是一種甜飲食,和藕粉相類,原料也是糜子面。用開水衝食。但它有一套衝制的技巧,非熟手不辦。先把茶湯原料在碗內調好,放好糖與桂花滷;然後再在高大、體重的銅壺中裝滿滾開的水。售者一手執碗,一手扶壺柄,必須雙腳撇開半蹲式,才能立穩。
左手的碗,正好等在壺嘴邊,等水一衝出,碗要隨時變換距離,以掌握開水適量來控制它的厚薄程度,並不使開水外溢,激出糖漿,這是技巧之一。
右手要有足夠的控制力量,開水一出壺口,正好注入碗內。要一次完成,才能衝熟茶湯,否則滴滴嗒嗒注水,茶湯必生,不能吃,那就虧本了。
同時也要注意水出得猛,會澆在自己手上,燙了自己,也碎了碗,就更不合算了,這是技巧之二。所以賣茶湯沒有這一身技巧是做不了的。
你看他雙腳分開,雙臂分左右擺好架勢取得平衡,一副伸縮自如的動作,不知要費多少氣力!那些老手,開水出口,碗口和壺口距離有時在一二尺的地方。開水全部入碗,點滴不外溢,而且說止即止,一次衝熟,厚薄合乎要求,從來沒見過加水再衝,或沖壞一碗再換一碗的。茶湯滋味儲蓄,除香甜外,有一股穀物的樸實之氣,給人以親切感。
羊羯子
北京及其周邊地區的商家在出售羊肉時,把羊的肉剔下來,分部位出售,不同部位的價格各有差異。而剔剩下的骨頭,四肢部分叫“棒骨”,完整的脊椎骨因形狀像蠍子,所以北京人把它稱為羊蠍子。不過目前京城飯館裡普遍流行的寫法卻是羊羯子,孰是孰非,詞典裡找不著,一時三刻還很難判斷,我們也就不加深究。反正有好吃的就行,思考的動作姑且暫停一下吧。小吃製作:羊羯子是京城的一道老菜了,有300多年的歷史,老做法是清湯羊羯子,而現在流行的是濃湯羊羯子。把整根的綿羊脊柱照著8到10釐米一段鋸好後,用清水泡上10到12個小時,接著再煨上兩小時料。這個料是各家的獨門秘方,講究點的據說要用到當歸、陳皮等一共30多種材料。把羊羯子用大火煮開後,再用小火咕嘟上3個小時。這還沒完,還得再燜上5小時。最後,就著蒸騰的熱氣,羊羯子終於熱鬧上臺了。小吃心得:北京人愛吃羊羯子,打著不同旗號的羊羯子食店在京城隔三差五就能看到,“山水間”算是規模較大的一家,已經有8家分店之多。位於南三環洋橋的分店,上下兩層,零散桌位共計100多張,約可容納400人以上的散客同時就餐,另外還有包間20多間。座位充足,店家倒也不擔心會冷場,因為每到吃飯時間,這裡總是可見火爆的場面。食客們或三三兩兩,或十數人群英會,一起上演圍爐大啃羊羯子的戲碼。後來者瞅著豪氣,肚內饞蟲也不禁大作。羊羯子雖然烹調費時,可是價錢卻不貴,點上一個大鍋,也才45塊錢,足夠三四個人吃了,算是比較實惠的食物。
炒肝兒
“炒肝兒”是清末由前門外鮮魚口“會仙居”的“白水雜碎”改進而成,白水雜碎以切成段的豬腸、肝、心、肺加調料用白湯煮就,由於不講究佐料,製作簡單,日久不受歡迎。於是店主將心、肺去掉,易名“炒肝兒”,一時間在京味小吃中別樹一幟。
名炒肝兒,其實以豬肥腸為主,豬肝只佔1/3。製作方法是先將豬腸用鹼、鹽浸泡揉搓,用清水加醋洗淨後再煮。開鍋後改用文火燉,鍋蓋蓋好使腸子熟透而不跑油。爛熟後切成5分長的小段,俗稱“頂針段””再將鮮豬肝洗淨,用刀斜片成柳葉形的條。
佐料是在熬熱的食油中放入大料,炸透後放入生蒜,蒜變黃時立即放入適量的黃醬,炒好置於罐中備用。此外還要熬些上好的口蘑湯。
佐料備齊後,始製作炒杆兒。先將熟腸段放入沸湯,再放入蒜醬、蔥花,芡同“姜”末和口蘑湯,然後將生肝條放入鍋中,以澱粉勾芡,最後撒上一層砸好的蒜泥即成。
蜂糕
蜂糕是用麵粉或米麵加糖、果料等蒸制而成的一種糕食小吃。因為這類糕食掰開後,內中有較多蜂窩狀的小孔,故名蜂糕。
紅白蜂糕用麵粉發起成稠麵糊狀,發好的面均勻地兌上鹼揉勻,上面放上小棗、桂花、松仁、葡萄乾等果料,然後將和好的面上籠蒸,果料在上面,刷一層油,蒸麵時用筷子在面上捅幾個出氣孔,蒸熟即成。做紅蜂糕用標準粉加紅糖,做白蜂糕用富強粉加白糖。紅、白蜂糕味香甜,鬆軟利口。
碗蜂糕用富強粉和麵發酵,然後對鹼和白糖揉勻,用小碗洗淨,裡面刷上油,把和好的面放入碗內,上面放五粒紅棗,用旺火上籠蒸熟即成。碗糕成碗形,上邊開花,利口鬆軟。
米麵蜂糕實際上也是碗糕,不過它的原料不是麵粉,而是粳米粉。它用粳米淘洗乾淨,用涼水浸泡4至5個小時,瀝盡水後,碾成粉過細籮,用一個盆將老酵撕碎,倒入溫水調稀,然後加入米粉攪拌均勻,蓋上蓋發酵,待發好酵後用鹼揉勻,趁熱倒在發麵盆內,加白糖、桂花、鹼面,使勁攪拌成糊狀(放鹼面注意鹼要對得合適,使酸鹼中和,恰到好處)。將對好鹼的米糊盛入小碗,碗內先刷油,上旺火蒸後取出,上面撒青梅、瓜子仁、京糕丁,也可擺成圖案即成。米麵蜂糕呈乳白色,配以紅綠果料,顏色美觀,口軟疏鬆,滋味香甜。因為中有蜂窩,故也稱米麵蜂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