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端午節

端午粽教學反思

端午粽教學反思範例

導語:端午節吃粽子是再好不過的了,可是《端午粽》這篇課文,不僅是要讓同學們瞭解吃粽子這個習俗,最主要是瞭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端午粽教學反思範例,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端午粽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愉快的夏天》中的第二個主題《過傳統節日—端午節》,這個主題下有三個內容,端午節的故事,端午節的活動和學做小紙粽,我這節課主要講的是前兩個主題。

透過研讀教材和教參,我覺得本節課的重點知識有端午節的日期,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活動。教師的授課應該從學生身邊入手,對於學生而言,端午節的活動可能更貼近他們的生活,所以我採用了倒敘的方法,先講端午節的活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對於這部分我多采用影片資料的方法,既讓學生感興趣,又能夠記住端午節的活動,為考試做準備。

對於屈原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就可以,主要是讓學生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學習他的愛國精神。

端午節的日期應該說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和難點知識,學生年齡小,對於農曆,公曆瞭解的不多,我的突破口就是教他們看日曆,能夠看懂哪是公曆,哪是農曆,能夠根據農曆找公曆,能夠找到端午節的日期,這也是生活中的一種技能。

我的方法是在每個環節結束的時候出檢測題,目的是加深學生的印象,那麼在整節課講完之後,出一張檢測卷,對學生這節課所學知識進行檢測,題的形式多樣化,更能夠加深學生的記憶,從而更好的掌握知識點,為監測做準備。

篇二:端午粽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對閱讀的指導,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會用恰當的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教時旨在透過有感情地朗讀等手段,讓學生走進文字,引導學生從讀入手,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與生活實際相融合。

上課伊始課件播放“豐富多彩的端午節習俗活動”的情境匯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課題後讓學生初讀課文,認讀生字詞。

創設濃厚的節日氣氛,引導學生從實際的生活體驗中出發,談自己對端午粽的瞭解,採用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匯入法,更能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學生初讀後同桌相互檢查生字詞,當小老師糾正對方讀得不準確的字音,再指名學生說說自己是怎麼記憶這些生字的,用“加一加、作比較、擴詞,分析字形結構、想象”等方法,特別有意思的一個“豆”字,有學生說“豆”的想象記憶法:“中間的口就是豆子,上面一橫是蓋子,下面點撇是火苗,一橫是灶臺,就是鍋裡在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著採用遊戲環節:我是讀詞王,這樣設計是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本環節透過初讀課文,感受課文大意,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讀通順每一句話,增強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設計遊戲環節,巧妙地將學生帶到主動學習的氛圍中,培養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激發了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

第二課時主要引導學生以讀促學的手段去理解課文內容。我先配樂範讀課文,再引導學生分組逐段朗讀、自由朗讀、創設問題情境朗讀、合作讀等形式,讀通後再來品讀課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讀促學,以讀促教。

針對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問題:

1. 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裡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指導學生按照從外到內的順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點。

2.繼續追問:為什麼用“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紅的”呢?再比較句子,體會好處。

(1)課件出示兩個句子,朗讀比較有什麼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裡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葉包的,裡面裹著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的棗。

(2)指導朗讀:這樣AAB式的重疊詞更能體現出粽子的特點,各種顏色相間,色香味美。朗讀時彷彿讓人品嚐到了香甜的味道。

3.外婆包的粽子花樣很多,結合課文說一說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種類。

4.說一說,端午節為什麼會有吃粽子的習俗?

根據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每年端午節我們都會吃粽子,今天透過學習《端午粽》,我們不僅“品嚐”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還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每當我們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時,不要忘記緬懷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總之,今天上得較順手,《端午粽》這篇課文因為是表達中國傳統節日的習俗活動,所以上課伊始,我帶學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節品粽子的節日氣氛。透過透過多種形式、方法的朗讀讓學生們對端午粽從外形、種類及端午粽的由來有了進一步的認知,同時激發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提高了閱讀的能力。以讀代講,在讀中進行識字教學,使識字教學和閱讀教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篇三:端午粽教學反思

課文條理清晰,圍繞端午粽,以兒童的口吻生動地向我們介紹了粽子的樣子、味道和花樣。本課的重點是正確朗讀課文,讀好長句;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

我在教學過程中把握住住了教學重點,注重了讀長句子的訓練了和完整話的訓練,讓孩子用自己的話說說粽子的樣子和味道,但是本以為孩子們都能吃過粽子肯定能說的很好,但是說話訓練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發現孩子們對於粽子的樣子和味道表達得不夠完整。我反思一下他們對於說話訓練不夠完整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是有的孩子不喜歡吃粽子根本沒有見過,第二就是對文字第二自然段理解不到位。第二自然段主要寫了粽子的一些特徵,並且是從外到裡的順序描寫了粽子的樣子。

訓練長句子的能力,在反覆誦讀中訓練,這樣才能培養語感。但是我班孩子的朗讀能力是比較薄弱。,主要一節課又要分析重點段又要認讀生字還有書寫生字。總感覺給孩子們朗讀課文的時間不多。再有就是在家不能做到充分的閱讀,孩子們對於文字內容不熟悉,所以影響朗讀效果。做好語文課前預習我覺得非常必要。

篇四:端午粽教學反思

《端午棕》選自作家屠再華寫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燈》課文是以兒童的口吻生動地向我們介紹了粽子的樣子、味道和花樣。讀好長句子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對閱讀的指導,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會用恰當的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學設計有感情朗讀課文時,讓學生走進文字,引導學生從讀入手,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與生活實際相融合。端午棕對於孩子們並不陌生,但是端午節孩子們就不是很熟悉,課前我給孩子們看了有8分鐘的一段影片,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沒想到效果真是好極了,考慮到課堂時間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字詞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學中也按“音”、“形”、“義”進行了側重教學。課文中的“箬葉”一詞在讀音上學生很容易混淆,在發音中容易出現“l、r”混讀的情況,在教學中,我著重進行“箬”字的拼音教學,先讓學生讀準“若”這個曾經學過的字,然後結合形聲字告訴他們這兩個字的讀音是一樣的,最後以開火車的方式進行逐個正音。

“學本課堂”即以學習者學習為中心。“學本課堂觀”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潛力,當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以後,教師和學生將以平等的身份共同開展學習活動,實現學習目標。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最喜歡的學習方式就是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在通讀課文是帶著問題去讀書,圈一圈劃一劃的方法,讓學生動嘴動手,掌握學習方法。感受課文大意,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讀通順每一句話,增強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接著讓孩子們在朗讀長句子是設計了一個遊戲環節,我和學生配合讀,但是與以往不一樣的地方是我先讀,我讀停下來的時候學生讀,鍛鍊他們的聽力和反應能力,孩子都很積極的配合,耳朵聽,眼睛看,注意力集中,這樣就巧妙的將學生帶到主動學習的氛圍中。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把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是學本課堂教學的關注點,多讀,讓學生學會提問,我用了一個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棕的樣子、味道和花樣,讓學生梳理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總結能力。我在平時的教學中落實“改變一點點,一點點的改變”的思想,如,改變備課方式,改變我的教學觀念,有效的作業與訓練等,研究學生,課程標準,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讓我的課堂真正屬於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