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書筆記

邏輯哲學論讀書筆記

邏輯哲學論讀書筆記

邏輯哲學論讀書筆記分享給大家,邏輯哲學論裡有這句話:一個想象的世界,無論它怎樣不同於實在的世界,必有一種形式為它與世界所共有。以下就是小編整理的邏輯哲學論讀書筆記,一起來看看吧!

邏輯哲學論讀書筆記1

這本書從符號系統原則和任何語言中詞和事物之間必須具有的關係出發考察其應用於傳統哲學的各個部分。根本觀點是:為使某個語句能斷言某個事實,不論語言如何構成,在語句的結構和事實的結構之間必須有某種共同的東西。維特根斯坦強調,任何真正是哲學上的東西,都屬於只能顯示的東西,屬於事實與它的邏輯影象之間共同的東西。

哲學的目的是從邏輯上澄清思想。

【科普名詞】

1.事實VS事態:世界上的複合物是一個事實,那些不是由其他事實組成的事實,就是維特根斯坦先生所稱為的失態,一個由兩個或更多的事實組成的事實,則稱為事實。

例如:“蘇格拉底是聰明的”是一個事實也是一個事態,然而“蘇格拉底是聰明的且柏拉圖是他的學生”則是一個事實而不是事態。

2.物件:是構成世界的實體,物件出現在諸事態中的可能性就是物件的形式。

【內容摘錄】

1.邏輯中沒有偶然的東西:如果一個事物能夠出現在一個事態中,那麼該事態的可能性必定已經預含於該事物之中。

2.每個事物都相當於存在於一個可能事態的空間裡。

3.一個想象的世界,無論它怎樣不同於實在的世界,必有一種形式為它與世界所共有。

邏輯哲學論讀書筆記2

維特根斯坦,奧地利哲學家,由於戰爭影響和自我求學的選擇,到英國劍橋大學求學,併成為大哲學家羅素的學生和弟子。但維特根斯坦的哲學,雖然如其自己宣稱的那樣,頗受惠於羅素著作的啟發,但二者實質上有很大的分歧,並且這種分歧越到後來就越不能視而不見了。兩人最後在哲學上合作的關係也無可奈何地以決裂告終。

這種分歧在維特根斯坦的最早著作《邏輯哲學論》中就已經有所體現。當時,為了促成維特根斯坦這部著作提早出版,羅素專門為該書寫了一個序言,但是維特根斯坦不能認同羅素在這個序言中對自己著作的解釋。他堅決認為羅素根本上誤解了他。

他並沒有明確指出羅素是在哪幾點上誤解了自己,亦或是根本上完全沒有把握自己的思想,以至於現在的研究者認為這種誤解純粹來源於英德譯文之間不可避免的歧義。我認為維特根斯坦的這種“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因為羅素確實在不同場合認為維特根斯坦太過於狹隘地專注邏輯。

但無論維特根斯坦在自己的著作中是否僅僅專注邏輯學,他都是要解決所有哲學問題的。也就是說,他在這部著作中思想所朝向的標的是整個哲學問題,是哲學作為整體而可能產生和存在的問題。他要解決和提出的是一種完整的世界觀和歷史觀。如果他的工作不小心證明他說的一切關於這項世界觀和歷史觀的東西歸根結底不過是邏輯。那麼這並不是維特根斯坦的錯,而是世界的錯,是邏輯的錯。

但另一方面人的結構指的是什麼呢,這很明顯,指的是人所使用的語言的結構,也就是邏輯的結構,在這一點上維特根斯坦基本襲用了羅素和弗雷格的規定,雖然他自己對這些規定作了些許改動,但這些改動的意義絕沒有他自以為的那麼重大。他認為同世界基本結構互動的結構就是人類語言中的邏輯結構。我們不能脫離邏輯結構而構思出其他的結構,以為人類是不能非邏輯的思考的。但是這就意味著,世界和歷史的意義都是相對的。並沒有絕對的歷史主義觀念。雖然維特根斯坦的哲學在許多方面透露出一種不可避免的神秘主義傾向,但是他堅決反對神秘主義的歷史觀,“情況可以描述,但是不能命名。”所謂命名就是一種高度概念化的儀式,我們習慣於在概念中封分等級,然後將這種概念等級制投射到歷史之中。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無疑已經足夠反駁這種行為。我們不能肆意給歷史增加任何意義:“世界的意義必定在世界之外。世界上一切事情就如它們之所是而是,如它們之所以發生而發生;世界中不存在價值――如果存在價值,那它也會是無價值的。”

除了一般的價值界定,我們還喜歡非難歷史,即我們還習慣於用倫理綱常來限定歷史的意義和價值,在維特根斯坦看來,這是從根本上與自己的哲學前提矛盾的,他說:“如果善的.意志或惡的意志可以改變世界,那麼它只能改變世界的界限,而不能改變事實,即不能改變可以用語言表達的東西。”

因為在他看來,不可能有倫理命題。因為命題不能表達更高的東西。所以推而廣之,我們考慮上帝對人類歷史的看法也是毫無意義的,甚至於我們盲目迷信所謂的“因果關係”也是這種可恥的迷信的體現:“我們不能從現在的事件推出將來的事件。相信因果聯絡是迷信。”]無疑在維特根斯坦看來,是我們自身使歷史和世界變得神秘而不可理解,歷史本身是單純直觀的,是我們給歷史加上了鎖鏈。“世界是怎樣的這一點並不神秘,而世界存在著這一點是神秘的。”[7]而我們要學習的,就是 “對於不可說的東西我們必須保持沉默。

維特根斯坦的歷史觀,雖然帶有濃重的不可知論色彩,但他指出人類對世界和歷史認識中的唯我論成分,並指出我們過分使用抽象概念而造成人類同世界本身的脫節,這在很大程度上對我們的研究工作是有巨大的參考和借鑑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