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個哲學家》讀書筆記範文
什麼是好的父母?就連奇葩說都有一集標題《如果父親一週陪伴少於12個小時是否配做父親》,都說陪伴是最好的告白。
做父母的就應該多多的陪伴孩子,可是很多時候真的會覺得陪孩子是一件很累的事情。比如說我們家寶貝最近迷上了煮飯的遊戲。然後就開啟了煮飯模式,每天下班一回家,第一句話就是“媽媽陪我玩遊戲吧”、“好啊,玩什麼啊?”“我來做好吃的”。
基本上的模式就是到家到睡覺看書之前,然後從週一煮到週日,下一週迴圈往復,樂此不彼。對於標榜為一個好媽媽的我而言,當然要好好陪,可是日復一日,每次都是同樣的話術,翻來覆去的;同樣的玩具蔬菜,同樣的“料理”真的讓我有點煩躁。
這就是關注的重要性,想想我們自己,當我們在談論某個發自肺腑的話題,或者自認為很深刻的見解的時候,我們對方的眼神中讀到了心不在焉的狀態時,想想我們自己的是不是真的很生氣。或許對於他而言,正在想一些對他而言更為重要的事情,就像我們作為父母,在對孩子在遊樂場玩耍心不在焉一樣一樣。
想想自己但還是是有多麼奔潰。當我們失去了對方的關注時,感覺自己就是對著一團虛空在講話。沒有真正的.回應,也沒有真實的關注。我們的話語變得毫無意義,只剩下空虛和鬱悶。
而當我們被人不帶評判和預期的關注的時候,我們會覺得非常爽的,覺得自己受到了尊重,並感受到了溫暖。但是我們時常忘記被人關注的感受,而同樣給別人和給孩子的只剩下空虛的眼神,只留下我的物理身體還在你身邊的這種狀態。
當我們在思考未來和過去的時候,都比活在當下簡單。我們從當下逃離,去幻想、擔憂、回憶都比面對塑膠玩具做出來的“驚喜”更加迷人。讀後感我們總是時不時的沉浸於另一個時空,似乎周圍的一切都只是幻影,沒有實在的個體。看著這些沒有來頭的不斷重複的遊戲,我們越是昏沉,現實的一切都讓我們覺得無聊透頂。無論是人還是周圍的環境,總是覺得這些只是影影綽綽的輪廓。我們在透過幻想、思考和演練在內心愉悅自己,退縮在自己的營造的世界之中。
所以很多時候,我都在想,我是不是隻是活在一個自己營造的虛幻的世界中,孩子的呼喊,似乎把我從夢中驚醒。無論我身在何處,都意味著我並沒有別的地方可去,因為我的身體就在此處。我面對孩子,需要向孩子學到的是慢下來,活在當下,享受自己的時光,我們有權利不帶目的的生活。
我想我之所以總是覺得自己生活在幻想之中,是期待生活給我更多的刺激和樂趣。反觀日常生活,最多的就是平淡,這種平淡似乎什麼都沒有發生。所以活在當下常常讓人覺得厭煩,所以面對精神世界,我常常面對一個難題就是要麼回到虛幻,要麼繼續穿越這種厭煩——不斷的"吃"孩子給的“蛋糕”——或許我們能接觸到全新的生活。
孩子們的哭鬧,問題和需求,都在不斷的將我們找回此時此地。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家寶貝都很不喜歡洗頭髮,我真的是想過很多辦法。
“你不洗頭髮,那麼就只能把頭髮剪短,剪短了可不好看哦?”
“那就剪了吧!”...
無論是恐嚇,威脅,還是說教,都完全沒有用,小妮子就是不洗,頭髮只要弄溼就會大哭。以至於在後面,連洗澡玩水都已經不幹了。因為她知道洗澡就要洗頭,所以為了不洗頭,也不要洗澡了。
我一直在想是什麼使得她不愛洗頭,我開始關注她每次的反應,我想可能是在更小的時候,一兩歲的時候,那時候他還不會反抗,洗頭就算是泡泡進眼睛,她哭兩下,擦了也就好了。我想可能是因為眼睛進水讓他覺得很不舒服,他現在大一點會反抗了,有自我意識了就開始反抗了。其實就是害怕我把水弄到他的眼睛裡面。知道我向她保證眼睛裡面不會進水,或是教會她舉頭望明月不用閉眼睛,低頭思故鄉閉眼睛後她才開始接受洗泡泡頭。
當我們活在當下,真正的關注孩子的需求,用清醒代替幻想,按照現實本身的樣子去看待,這樣,不需要威逼利誘,我們就可以解決問題。
孩子總是在不經意間教會我學會成長,在育兒的路上,總是伴隨著不解和困惑,其實是自己對於自己人生的不解和困惑,“關注”孩子,並不是要滿足孩子一切需求,而是把我們拉回當下,看清事情的本來面目,理解孩子本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