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論述題之無為而治
“無為”作為一種政治原則,在春秋末期已經出現。使“無為而治”系統化而成為理論的是《老子》。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管理學論述題之無為而治,歡迎閱讀。
管理學論述題之無為而治:
在道家思想中,最為精煉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是“無為”。如何理解中國古代道家“無為而治”的管理思想?
參考答案:
我認為,“無為”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要遵循大千世界的規律,尊重人的個性,有所為有所不為,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無為”本是道家核心思想,但同樣也是佛家與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道家“無為而治”的管理思想 中, 就“無為”而言,我認為分三個階段,企業管理者只有深入地去感悟這其中的道理,才能真正領略“無為”的思想魅力。
第一個階段:有為而妄為階段
在競爭無處不在的今天,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都需要努力奮鬥。很多企業在資本積累的同時,狂妄和浮躁也在急劇增加,日本的戰略學家大前研一曾批判說:“我認為中國人有點急躁。”這話雖然我們不愛聽,但也的確有道理。中國企業後起而勃發,希望能夠儘量走捷徑,但往往脫離不了“妄為”,這主要是由於缺乏理想和正確的價值觀。
中國的貧富差距雖然很大,但是中國的慈善事業很落後,“大款”們花天酒地,卻不第一文庫網知為這個社會做點什麼。與比爾.蓋茨、巴菲特這些世界鉅富和世界最大的慈善家比起來,真是讓人汗顏。我比較欣賞國美總裁黃光裕說的話,為什麼要把國美繼續做大做強,因為是一種責任,是國美幾萬名員工的生存與發展,這才是真正的企業家。
第二個階段:有所為有所不為
“有所為”比較容易,可要“有所不為”,就需要膽量和智慧了。從“有所為”過渡到“有所不為”,這一種管理模式的轉變,需要具備深刻的管理功底和領導魅力,它必須具備完善的管理基礎,領導者必須具備高超的領導藝術,否則很難成功。 首先,要構建完善的管理系統
如果企業是一個被各種規則管理起來的一個系統。當你去到一個沒有任何規則的地方的時候,你會意識到有規則的好處。
其次,要注意授權的節奏
授權這就如同我們放風箏一樣,風箏就如同我們的下屬,風是外界的環境,線就是權力。不敢放線,風箏永遠飛不高;風小了,就要把線緊一緊;風大了,就鬆一鬆。要根據風的大小、方向,去逐步地授權給自己的下屬。
第三個階段:無為而無所不為
這是管理的最高的.境界,有一些玄虛,不具備深厚的文化功底和管理實踐,是很難領悟這句話的深刻含義的。
無為而為的思想在漢朝得到藝術性的發揮,漢高祖及他的繼任者都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減輕田租,鼓勵農耕,提倡節儉,減輕刑罰,使漢朝的生產與經濟得到極大的恢復和提高。漢武帝憑藉強大經濟和技術條件,歷經長達幾十年的戰爭,徹底打敗了強悍的匈奴騎兵。“犯我天威,雖遠必誅”——古往今來,只有大漢時代有如此豪言壯語。大道無為而無所不為的道理,在漢王朝得到高超運用。
老子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無為而治要建立在規範管理的基礎上,領導者要具備高超的領導藝術,要平衡集權與授權的度,有為而不妄為,有所為有所不為,無為而無所不為。亂世靠有為,治世靠無為;創業靠有為,守業靠無為;管理靠有為,領導靠無為。有為與無為的辨證關係,需要在實踐中進行藝術化的處理,絕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
【拓展延伸】
《企業管理學習之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抓住事物的根本
道家的思想是“無為而治”。天下有這麼好的事嗎,無為還能得到治理?什麼事不做,還能把這個事做好?“無為”關鍵在“為”是什麼?怎樣做到無為?為什麼要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恰恰相反,關鍵是要怎麼樣做,用什麼方式做。“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最後達到教化的結果。“不知常,妄作兇。”常就是不變的規律。意思是,你不知道事物發展的規律,就亂來,是很兇險的。“無為”就是讓你不要亂來,要抓住事物本質去做。 有個成語叫庖丁解牛,講一個殺牛的,既快又好,而且刀刃如初,遊刃有餘。為什麼這樣呢?他說,我知道牛皮、牛筋、牛骨之間的縫隙,所以我的刀沿著縫隙切,就不會損壞刀鋒。那些不會殺牛的,不知道這些亂砍,一年換多少把刀子。所以凡事必須掌握規律,不亂來。 老子說領導分幾等,一百分的領導,員工只知道有這個領導,別的不知道;八十分的領導,員工都稱讚;如果員工見了領導就害怕,這樣的領導就值六十分;不及格的領導,就是員工罵你。老子說員工只知道領導,領導卻神龍見首不見尾,這才
是最好的領導。這說明真正的領導,只要你把人用對了,把制度安排好了,你授權給大家都按制度做事,這就是無為而治。
唐太宗跟房玄齡講什麼叫無為而治,就是“使得各當所任,則無為而治矣。”意思是,讓官員做好自己的職責,就是無為而治。所以領導不是搞什麼理論,就是把人找對了,讓他給我做事,就行了。這裡和“君子不器”是完全一樣的意思。“不能無為者,不能有為也”。 總之,要無為而治,第一個要抓住規律,按照規律辦事,就可以事半功倍。第二個要抓住關鍵,學會用人,要把人用好了就無為而治。另外不要折騰,不要過多地干預。企業目標管理比過程管理好,設定一個目標,過程你就不要管了。所謂白貓黑貓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這就要求我們設定的目標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了沒人能達到,太低了不費勁,也不行。要做到順其自然。
無為而治,就要有自知之明。
《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知道別人就是智慧,聰明就是知道自己。 最張揚的人是最容易失敗的。韜晦的,內斂的,反而會成功。比如蘇軾才高八斗,能詩、能詞、能書法。但是他一生張狂,做官幾次被貶,黃州貶惠州,三貶儋州。走到鎮江的時候,他感懷身世,評論自己得失,寫了一首詩“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是他真正理解了生活的真諦,但是第二年就去世了。 儒家的中庸之道,是說聰明的人都要裝傻。道家講的是大智若愚,這不是講政治智慧,是講領導韜略。具體管理應該怎麼做。《老子》講,“大智若愚: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意思是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隨和,真正機靈的人,表面看起來笨拙,真正善於雄辯的人,表面看起來比較木訥,不露鋒芒。 欲取先予
《老子》36章說:“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道家的思想注重逆向思維,比如說想要得到,必先給予。 當初可口可樂來中國市場的時候,給北京市送了一個幾百萬的易拉罐生產線,北京市很高興。那時候正是八十年代初,幾百萬就像天上掉餡餅兒。結果易拉罐生產出來了,自然要裝可樂,所以可樂就進來了。 有一個著名的管理學案例, 詭辯術士普羅泰戈拉與他的學生打的一場“詭辯官司”。普羅泰戈拉招收了一位名叫愛瓦特爾的學生,向他傳授訟訴和辯護方法。師生訂合同規定:愛瓦特爾先交一半學費,所餘一半學費可以在他學成當上律師,並第一次出庭勝訴之後再行交付。愛瓦特爾很快就學完了全部課程,但是卻一直不肯實現合同規定向老師付清學費,為此老師決定向法庭起訴學生。那麼是誰贏呢? 老師說,如果你勝訴,就應該按照合同給我付學費,因為這是你第一次出庭,並取得勝訴。如果你敗訴,那麼你就必須依照法院的判決付給我學費。總之,不管你勝訴還是敗訴,都得給我付學費。愛瓦特爾聽罷,回答說,老師你錯了!恰恰相反,如果我在法庭上勝訴,那麼根據判決,我當然不用付學費;如果我敗訴了,那麼我也不用付學費,因為我們的合同規定我第一次出庭勝訴後才付學費呀。
這真可謂“名師出高徒”!普羅泰戈拉自然不敢真的再到法庭去打官司了。這個辦法就是用道家的辦法,將欲取之必先予之。要想勝訴,必須先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