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論文

教育心理學論文1500字(精選5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的型別很多,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心理學論文1500字(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心理學論文1

音樂教育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的學科。它是音樂教育學與音樂心理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相互滲透的產物。它既汲取了與音樂學相關的諸學科的豐碩研究成果,又受到教育學與心理學深入發展的影響,並在學科的構建中確立了自己的研究物件、範圍與目的,使之既具有一定的整合性,又有相應的獨立品格。

一、研究物件與範圍

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的物件是音樂教育行為中的心理現象及其發展規律。它既包括音樂教育活動中的教師與學生的心理結構的研究,亦內含教與學行為中相互作用的心理規律。正如曹理教授強調的:“音樂教育心理學,既不是簡單地應用心理科學的理論知識來解釋或說明音樂教育教學現象,也不是把音樂教育和教學過程當作心理活動的一般過程,而是要揭示在音樂教育教學情境中,學生的外部資訊和內部資訊的交換過程和師生互動作用中所引起的機能系統的變化與控制的規律。”筆者認為這種注重內外交換與師生互動作用的研究思路顯示了國內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新動向。

音樂教育心理學作為音樂教育學與音樂心理學的交叉學科,與教育學和心理學既有內在的聯絡,又有一定的區別。與音樂教育學相比,它研究形成外在教育形態的心理基礎,與主客體相關的人的心理現象,分析各種教育現象中深層的心理規律。與音樂心理學相比,它關注的是和音樂教育相關的心理過程,音樂傳承、傳授、教學與學習的心理規律,尤其是音樂教育情境中人類的心理與行為的特徵。音樂能力的誘發、培養、發展,音樂人才的培育亦是其研究的重要方面。音樂心理學研究的成果對音樂教育心理的研究有重要的參照作用,但不能代替與等同它的研究。

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的範圍應包括:對學科性質、研究物件和目的的分析及研究方法的介紹。對中外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史的回顧與評價。對音樂學習、教師與教學的心理研究,如從發展心理學角度,研究學生在不同年齡發展階段音樂學習心理的特徵;從音樂感受能力的層面分析學習者對音樂各要素的感知能力的培養;探索音樂反應與審美意識建構的關係;音樂技能訓練的心理規律等。再如音樂教師心理結構的分析、差異與建構,教師的聽賞能力與技能的研究、發展的規律,音樂教學法的心理學分析和課程設定的心理學依據,音樂教學成果的測試與評估等。

二、研究目的

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的目的在於:一是人類自身發展的需要。任何一種學科的建立與發展,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價值和人類的基本需要或特定需求是密切相關的,與人類發展的總體目標是一致的。二是民族發展的需要。眾所周知,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資源的競爭,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在於教育。音樂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音樂教育改革的深化、對音樂人才與師資的培養,對音樂生活的健康發展都有重要意義,它對民族的振興作用亦不言而喻了。三是音樂教育學科建設的需要。音樂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和繁榮,體現了音樂教育的研究由表及裡、逐步深化,從現象的描述進入深層的剖析。心理學的實證研究方法使教育學的研究更準確、規範,更具科學品格。比如,對學生能力的評估,僅依據課堂表現和考試成績,是不準確和不充分的。透過音樂心理學制定的系列音樂能力測試,對其音樂能力的結構會有較全面的把握。

三、研究方法

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方法基本上依循心理學的幾種主要方法,如測量法、實驗法、觀察法、調查法、個案法。

1、測量法。以測量的方法來分析人的各種心理特徵均屬於此方法。如智力測驗、能力測驗、情緒測驗等。按測量的方法分類,有個人測驗與團體測驗之別;以測量的素材劃分有文字測量與非文字測驗的不同。在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中一系列音樂能力和音樂成就測試都屬於該型別。

2、實驗法。可分為實驗室試驗法與自然實驗法兩種。實驗室實驗法是在具有與研究目的相關的裝置和條件的實驗室中進行,研究者根據研究課題對被試者在嚴格的條件下進行觀察得出較精確的結果。如透過實驗室錄製的歌唱家演出錄譜與原譜對照,分析歌詞中最佳的振動音在音高、音強和音色上的處理。自然實驗法是在日常活動中進行的'試驗,研究者可依照研究目的對被試者的實驗條件進行必要的控制和變化來獲取結果。

3、觀察法。觀察法分為客觀觀察法和自我觀察法。前者是在自然的條件下,對被試者的行為進行有目的、有步驟地系統貫徹,以便掌握研究物件的心理狀態和活動規律。自我觀察法是研究者對自己的心理活動、內在體驗進行觀察、分析和反思的一種方法。

4、調查法。調查法是通過當面的對話與書面的問卷,蒐集被調查者的有關資料,從而掌握其心理活動的方法。調查法可以分為談話法和問卷調查法。

5、個案法。是研究者對一個或幾個研究物件進行長期的、全面的、系統的分析和追蹤研究。

由此可見,音樂教育心理學已開始成為一些高師培養新型師資的必修課,也是在職教師繼續提高的研討學科。

教育心理學論文2

【摘要】本文透過對教育心理學相關理論的認識和應用實現對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最佳化,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教育心理學中的遷移知識理論和學習策略是本文的重點,以此使教師認識到科學的教育理論對教育實踐的重要指導作用,促進教師水平的提高和專業素質的發展。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思想品德教學

心理學認為,“非智力因素雖不直接介入學習的認知活動,但它形成了個體意識傾向性中的學習態度,積極的個性品質不僅能激勵、驅策學習活動的有效進行,而且能促進和推動智力的充分發揮,而消極的個性品質則會阻礙、干擾學習活動的正常進行”。注重學生良好素質的培養是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要使思想品德課真正走進學生心靈,必須讓心理教育成為初中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並透過心理教育使政治教學充滿生機活力。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研究物件

教育心理學作為心理學分支學科,針對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涉及的心理現象及其變化,揭示在教育、教學影響下,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學習在傳授知識、技能、發展智力和個性等的心理規律,研究受教育者道德品質形成的心理特點,以及教育和心理發展的相互關係等。圍繞初中思想品德教學過程,逐個分析各元素對學生心理的影響,起到指導教育、教學,提高學生成績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的教學目的。制訂完整的教學計劃,環環相扣。

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效應,亦稱“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羅森塔爾效應,切實地表明瞭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積極作用,該現象透過暗示改變老師對學生的認知,而且有意無意地透過態度、表情、體諒和給予更多提問、輔導、讚許等行為方式,將隱含的期望傳遞給這些學生,學生則給老師以積極的反饋,這種反饋又激起老師更大的教育熱情,維持其原有期望,並對這些學生給予更多關照。迴圈往復,使學生的智力、學業成績以及社會行為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靠攏,使期望成為現實。最終實現對學生產生良性影響的效果。

2、鼓勵語言的積極作用據研究,南半球一隻蝴蝶偶爾扇動翅膀所帶起來的微弱氣流,由於其他各種因素的摻和,幾星期後,竟會變成席捲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紊亂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蝴蝶效應”,並做出了理論表述:一個極微小的起因,經過一定的時間及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可以發展成極為巨大和複雜的影響力。“蝴蝶效應”告訴我們,教育學生無小事。一句話的表述、一件事的處理,正確和恰當的,可能影響學生一生;錯誤和武斷的結論,則可能貽誤孩子一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更加註重細節,充分照顧學生的自尊心,學生在心智未成熟的狀態下,容易受到教師不經意的言行傷害,對待膽子小、性格內向的學生更是如此,易打消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程的積極性,會影響學生未來思想品德的發展。

三、教育心理學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意義

結合思想品德課程的知、情、意、行,即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思想品德課程教育本身是針對學生道德進行培養的課程,而道德水平的提高需要大眾心理的評價,同樣屬於心理學範疇,教師要教好思想品德課程,避免不了要引入教育心理學的方式、方法。只有抓住和掌握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才能有效實現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目的。在思想品德教學中逐漸創新、融入教育心理學知識。教師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應注重自身衣著、行為和道德品質的修養,自覺總結和反思實踐中的道德知識,以理服人、以德服人,發揮榜樣作用。如果平常教育學生的東西自己都做不到,對學生認真學習思想品德課程很難有說服力。要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的學習知識。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出正確的處事方式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教師與學生和諧共處,能夠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學質量。

教育心理學論文3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師要由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者的角色向知識文化的創新者和改革者角色轉變。而從數學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促進數學教師的角色轉變需要從最佳化數學教師的知識結構、更新數學教師的教育觀念、提高數學教師的能力、淡化數學教師的“權威”意識、增強數學教師的職業動力等方面入手。

一、最佳化數學教師的知識結構,促進角色轉變

數學教師的知識結構是數學教育教學工作的前提。數學教學是一項複雜的認知活動,數學教師教學活動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教師的知識結構。因此數學教師要不斷最佳化自身的知識結構,能夠以新的教育理念來支撐自己的教學工作。從數學教育心理學的角度,教師知識結構包括:知識的高度、知識的廣度、知識的深度、知識的精度、知識的新度等五個方面。數學教師所具備的知識不僅要有一定的高度、深度、廣度、新度,更要在知識精度上下功夫。數學教師對本專業的知識不僅要做到科學準確,而且要進行深層加工。知識的精度是在教師反覆學習、深入思考和鑽研的基礎上獲得的。要想轉變為科研型、創新型教師,既要精於所教專業,又要精於現代教育心理學理論。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是一個典範。他既精通於專業知識,又精通於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理論,並將二者有機融合起來。所以說數學教師只有不斷最佳化、改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才能實現角色的轉變。

二、更新數學教師的教育觀念,促進角色轉變

新課程的理念要求數學教師本著“以人為本”的精神,用“學生是否得到主動發展”、師生是否共同發展來檢驗教育教學工作的效果。而且在當今這樣一個資訊化時代裡,學生獲得教育資訊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時學生獲得的資訊可能比教師快,比教師多,數學教師在學生面前沒有了絕對的權威。因此在新課程中數學教師不能再居高臨下,而應與學生站在同一平臺上互動探究,與學生成為合作伙伴的關係。數學教師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準備,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課程觀和教學觀,才能真正促進教師角色的轉變。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將扮演著多種角色,從多方面影響著學生的發展,教師不僅僅只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學生的楷模,教學過程的領導者,學生心理問題的心理治療者以及學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學活動是在師生雙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有在教師主導作用下才能得以發揮,而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是建立在學生的主體作用之上的。只有當師生之間互相作用,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才能得以激發和培養,學生才能獲得充分的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成為組織者、引導者、解惑者,與學生是一種合作伙伴的關係。

三、提高數學教師的能力,促進角色轉變

數學教師的能力包含:數學能力、教育教學能力、自我意識能力以及教育科研能力等。數學教師的數學能力是數學教師必備的基本素質。如果一個數學教師自己的數學能力沒有得到提高,那麼就不可能對數學有深刻的理解,也不可能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數學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關鍵,也影響著教師的角色轉換,制約著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數學教師的自我意識能力直接影響教學行為和方式,從而影響教學效果。數學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往往被數學教師自己忽視,認為教師只要能教出成績優異的學生就是專家或能手。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可見,透過教育科研活動,能促使教師自覺地認真學習教育理論、提高進行科學分析的能力和技巧,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提高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從能幹的“教書匠”轉向科研型、創新型的新型教師。

新課程需要新型的教師,數學教師要適應數學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就必須正確認識自己在新課程實施中的角色定位問題,找到自身與新課程要求之間的不足,切實轉換以往形成的傳統角色觀念,把自己塑造成為具有多種角色的綜合型教師,以此推動數學教學工作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教育心理學論文4

一、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由於每個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學習能力、理解能力都存在著差異,教師僅僅依靠學科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更多更好的運用心理學知識,科學合理的去因材施教,提高工作效率。在大學的輔修課程裡,有關心理學基本理論知識的課程,而作為教師,站在一個教書育人的知識傳授者的角度上,我們學習教育心理學時,在準確瞭解受教育者的心理之前,首先要保證我們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試問一個心智不健康的教師,又怎麼成為一名瘦學生愛戴的好老師呢?教師應該具備比普通人更良好地心理素質,健康的心理素質除了能促進生理健康以外,更與工作主動性、效率息息相關,只有處在良好地心理條件下,才能發揮工作最大潛能,取得積極地工作成果,教師的心理健康首先表現在有健全和高尚的品德,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在給學生傳授學術知識的同時,也不能忽略了自身的品德修養。

二、教育心理學的學習對教師和學生起到的重要作用。

從心理學角度去看,高校教育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去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這其中包括知識學習的掌握,思想品德及人格的塑成等等,一個學生的心理情況、人際關係、朋友圈以及生活狀況都會對學生本人的心理健康成長產生深刻影響,它往往會關係到學生的成才與前途,教師在施教過程中的一言一行也會影響到學生,試想一下,一名本性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孩子可能由於老師對他性格片面批評而變得沉默寡言、悲觀墮落。教師瞭解了學生心理的特點和個性發展,就可明智地結合教學內容、教學物件、教學材料、教學環境,將其轉變為具體的教學程式或活動。例如,根據對學習動機的規律的研究,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採取創設問題情境、積極反饋、恰當控制動機水平等手段,來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功機;依據學習遷移的規律,可以在教學內容的選編、教學程式的安排等方面採取措施,促進遷移,使教學產生最佳效果。在學校的素質教育學習中,教師扮演的不僅僅是學習上的良師,更是生活中的益友,滿足學生的求知慾,尊重學生的感情,是我們教師工作的重要方面,所以教師作為伴隨學生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角色,具備出色的心理學教育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透過學習教育心理學,有助於提高師資水平,提高教師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助於教師更加深入地瞭解學生,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有利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教育心理學有助於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有利於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工作,搞好教書育人,並把教書育人提高到更科學的高度;同時有利於教師總結工作經驗,自覺開展教育科學研究。

三、教育心理學未來的發展與我們教師的發展息息相關。

蘇霍林說過“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了解人成長過程中的心靈發展過程,只有在整個教育生涯中去探索研究學生的心理,從而增加自己心理學知識的積累,才能成為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探索人類心理是21世紀重要的學科之一,隨著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逐漸也關注到教育學中還有很多規律需要完善。而教育心理學的學習,也將有助於這些規律的完善,有助於教師指導和評價自己的教學,解決實際教學中的各種問題。總之,良好教育心理素質的養成是透過在施教過程中依靠所學的心理學知識,不斷學習,改進自己的工作方式,調節自己,在不斷幫助學生完善自身心理成長以及人格培養過程中得到昇華,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透過教育心理學課程的學習,不論從理論知識的角度還是人格昇華的角度,都會讓人受益匪淺,作為教師在的教學過程中,積極的使用總結教育心理學的知識,讓教育心理學成為教學之路上的好幫手,同時用不斷提高的知識水平結構作用於教育心理學,使之成為為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一項武器,為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發展貢獻添磚加瓦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應盡的義務。

教育心理學論文5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不同的生活體驗會對思想觀念有不同的影響。中職學生中也有這樣一些迷茫的少年,他們是經歷了長期應試教育影響後的“淘汰產品”,他們在心理素質和綜合能力方面都存在著一些問題。《變形記》給教育工作者帶來很多啟發和思考。

一、“南風效應”——用和風細雨打動人心

《變形計》第八季之《少年少年》的廖洪毅一直感念在他飢寒交迫時為他送第一頓飯的老奶奶。在因給豬治病四處借錢,老奶奶遞過來僅有的15元錢時,這位平日裡一擲千金的富家子再次被感動哭泣。這是典型的教育心理學“南風效應”的應用。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一則著名的寓言,說的是北風和南風比賽,看誰先把行人的大衣脫掉就證明誰更威猛。北風颳起了猛烈的寒風,行人為了抵禦寒風的侵襲,裹緊了衣服。而南風只是輕輕拂動,人們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溫暖,不自覺地敞開大衣,最終南風取勝。“南風效應”告訴人們溫暖勝於嚴寒。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夏日寒”。教師教書育人,建立好的師生關係,是好的教育的起點。教師日常的關心體貼,噓寒問暖,非常容易拉近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距離。心近了,學生就能向教師敞開心扉。經常性的溝通交流會促進教師教育手段的貫徹和執行。

二、“四顆糖果”——用寬容替代懲罰

《變形記》中的城市孩子大多數與父母關係極為緊張。有一位母親傷心無奈地說:“有的孩子是來報恩的,我的孩子是來報復的。”為什麼母(父)子成仇?仔細觀察,他們的父母經常指責、訓斥甚至打罵孩子,等到孩子長大了,對抗開始。所以父母應該反思自己的行為。孩子都會犯錯,父母應該怎樣正確地對待和糾正孩子的錯誤呢?教師是學生在學校的“衣食父母”,教師對學生犯錯後的處理方式決定著師生關係的走向。鑑於學生已經經歷了父母“野蠻粗暴”的教育方式,教師的批評懲罰也是蒼白無力的。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用“四顆糖果”的故事為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要用寬容去對待學生的錯誤,用獎勵替代懲罰,發現學生行為的閃光點,要尊重學生,使他們對教師產生信賴感,變成學生心目中可親可近、可以推心置腹的人。

三、“瓦爾赫效應”——發現學生的長處

瓦爾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學過文學和油畫,但是因為沒有天分,表現平平,老師們認為他是平庸之才。化學老師看中他做事一絲不苟的精神,把他引領上了化學的道路,使得他在化學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變形記》第八季《遠山的抉擇》中也記錄著同樣的一個故事,主人公城市少年高澤文利用英語特長,給農村孩子當起了英語老師,受到學生的歡迎。在這個過程中,那個老師眼中在課堂上不是沉睡就是擾亂課堂、逃課的問題少年,重新發現了自己的價值,找回了自信。瓦爾赫的成功和這個故事說明每個人都有其強項和弱項。教師要幫助學生尋找他們的閃光點,為普通學生特別是後進生提供建立自信和多元發展的機會。可以結合學校各種形式的活動,如辯論、演講、手抄報比賽、主持主題班會、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等,讓同學認識到社會生活的多樣性,充分發揮每位學生特長,增強學生適應生活和走向社會的自信心。

四、“門坎效應”——循序漸進,慢慢地將學生引入健康軌道

一個人接受了低層次的要求後,適當引導往往會使其逐步接受更高層次的要求。教師在轉變學生行為規範的時候,可以借鑑“門坎效應”,考慮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制定不同層次的具體目標,使學生經過努力能夠達到,再加上教師的鼓勵和引導,使學生嚐到成功的喜悅,然後逐步提高目標的層次。綜上所述,教育是慢的藝術,需要漫長的反覆的過程。教師在施教時,要耐心、細心,同時還要有樂觀的態度、積極恰當的行為能力。如果你把學生看作惡魔,你就如同生活在地獄;如果你把學生看作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