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統培訓課件
一、教學背景分析:
學生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雖然沒有真正接觸過“呼吸器官”的概念,但在生活中“多次感冒、咳嗽……”的體驗,讓他們認識到呼吸是由“鼻子、嘴、氣管、肺……”組成。他們知道憋氣會不舒服,甚至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人體需要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否則會有生命危險。對於劇烈運動與安靜時的呼吸的變化同樣有一定的生活體驗,只是沒有特意地關注過。
教材分析:
本課教材中安排了“呼吸塑膠袋、用火柴檢驗撥出的氣體”的兩個活動。活動一意在使學生認識到“撥出和吸入的氣體是不一樣的”。活動二“用火柴檢驗撥出的氣體”意在活動一的基礎上認識“吸進的是氧氣、撥出的是二氧化碳氣”。但是,這裡邊存在的問題是“氧氣、二氧化碳氣的性質學生還沒有研究過”,在本課教學中安排這個活動的實效性有待研究。再用其認識運動時呼吸次數加快的問題就更有待探究。
基於上述分析,本課計劃對教材的安排作區域性調整,把心跳的變化放到下一課教學。就本課教學安排四個教學環節:組織學生認識到“人時刻都需要呼吸”;認識呼吸器官,組織學生髮現“運動與呼吸有密切關係”;組織學生探究運動時呼吸加快的原因;組織學生認識要保護呼吸器官。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透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自主認識到“人時刻都需要呼吸”;讓學生髮現“運動與呼吸有密切關係”;透過呼吸塑膠袋內空氣、原地劇烈活動,認識到運動時呼吸加快的原因”;知道保護呼吸器官的意義。
2、在“探究運動與呼吸的關係”過程中培養學生測量、記錄、分析資料的能力,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透過生活體驗與課件教學的結合,認識呼吸器官及運動與呼吸的關係。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探究人體秘密的興趣,樹立保護呼吸器官的健康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呼吸器官及運動與呼吸的關係
難點:知道運動量的加大呼吸次數加快的原因
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教學課件:跳動起來會怎樣(一)
2、實物:記錄單;吸管、塑膠袋。
板書設計:
呼吸系統 人體需要氧氣、撥出二氧化碳氣 |
五、教學過程:
1、談話:你知道在安靜時一分鐘的'呼吸次數麼?
2、提問:怎樣測量一分鐘的呼吸次數?
3、佈置:測量安靜狀態下一分鐘呼吸次數?
4、提問:憋氣一分鐘會有什麼體會?5、佈置:憋氣體驗活動。
6、佈置:觀看課件中影片7、提問:對人體呼吸有了哪些認識?
8、小結:人體時刻都需要呼吸預測自己安靜時呼吸次數學生安靜測量平靜時呼吸次數、記錄資料可能:難受、暈……體驗憋氣活動看課件中影片:人體不吃不喝可活三天,斷空氣三分鐘可能死亡。可能:人體需要呼吸、人體離不開空氣……體會教師的半數內容組織學生設計活動方案,認識人體時刻都需要呼吸,在活動中激發學生探究人體呼吸的興趣,正確對待人體的呼吸過程。
1、提問:為什麼運動越劇烈呼吸次數越快呢?整理學生的意見
2、佈置體驗活動:
1)介紹材料
2)介紹方法
3)注意事項
3、組織交流體會可能:運動時需要更多的氧氣……參與“呼吸塑膠袋內空氣”的體驗活動可能:暈……組織學生認識“運動時呼吸次數增加的原因”的同時培養學生根據體驗分析問題的能力
六、學習評價:
七、佈置作業:
記錄自已起床時、上午、下午、睡前的呼吸次數。
八、課後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