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讀後感
《百家講壇》被人們所喜愛.它已不再是一書了,它深深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自2001年7月9日《百家講壇》欄目在中央電視臺開播.我之所以喜歡看百家講壇是因為它介紹詳細,在講述歷史事件時還會介紹人物的一系列情況。下面,小編為大家提供百家講壇讀後感,歡迎參考!
百家講壇讀後感一:
人與人之間需要真誠交流,家與家之間需要真誠交流,國與國之間需要真誠交流。如果我們處在真誠交流中,就會構成這溫馨世界。
看了這期的《百家講壇》真是感觸良多。也讓我們獲益良多,記憶深刻。這期講的“信”讓我想起了書上的《期行》。而且錢教授也講了這個故事。
現代人的懷疑越來越多,信任卻越來越少。這是為什麼呢?也就是因為“利益”這兩個字了吧!
在誠信的背後藏著人的道德品格。但有人卻因為“利益”拋棄了這高尚的東西。
街頭巷尾都可以看見的小商販,他們的不誠信相信你們也遇到過——什麼缺斤少兩,什麼以次充好。這不正是遭人唾棄的嗎?就是在這種小事上卻聯絡著更重要的問題——誠信。
我在一本書上看到一篇關於誠信的文章。講的是一個小男孩買蘋果的故事。一個衣衫襤褸的小男孩買了兩斤蘋果,可當他埋頭掏錢時,小商販卻從已經稱好的蘋果中拿出來一個。沒想到小男孩離開不久後又回來了。正當商販以為他是回來討回那個蘋果時,情節卻來了個大反轉。原來是小男孩發現商販多給他找了一元錢,特意將錢送回來了。這篇文章透過小男孩和商販的對比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小男孩的行為不正是我們認為遙不可及又不願為之的誠信嗎?
其實誠信是源自你內心的選擇,是別人無法決定和控制的。
“言而有信”“一諾千金”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但要做到卻是很難。我們要做的不是一味承諾,不是一味追求名利和金錢。而是一個誠信的人。
我彷彿看到了男孩高大的背影,元方明禮誠信的心和華歆不想失信於人的神情。這不就是溫馨世界,真誠交流的表現嗎?
百家講壇讀後感二:
《百家講壇》是由河南省文化廳主管主辦、傳奇故事雜誌社出版的一本以解讀歷史為主旨,集知識性、品位性、趣味性為一體的文化刊物。2008年,《百家講壇》分為紅、藍兩個版本出版。
《百家講壇》(紅版)以正說歷史為主,強調探究歷史真相。同時,還將涉及地理、天文、文學理論等諸多方面。在2008年,我們邀名家、專家,加大原創、首發;推出重量級人物,打造歷史經典;更系統、更系列,突出本刊的唯一性、權威性;知識性與趣味性兼具、文學性和生活化並存,使刊物更加貼近現實、貼近生活。
《百家講壇》(藍版)走出“正說”歷史侷限、弘揚深度悅讀、縱論社會生活。在“尊重歷史,兼顧藝術個性”的前提下,要求文章的寫作方式有進一步的突破創新:無論是資料的運用、觀點的得出,還是各個歷史人物的形象塑造、各種歷史事件的歸納總結等方面,均採用“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的合理取捨的表現原則,從而形成“以故事講人物、以人物講歷史、以歷史講文化、以文化講人性”。
《百家講壇》被人們所喜愛.它已不再是一書了,它深深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自2001年7月9日《百家講壇》欄目在中央電視臺開播.我之所以喜歡看百家講壇是因為它介紹詳細,在講述歷史事件時還會介紹人物的一系列情況.比如易中天三國之庭審諸葛亮中開篇說:這是一場謀殺的指控,事情發生在一千多年前三國鼎立時期,涉案雙方名聲顯赫,涉案一方的諸葛亮被指控是殺害關羽的罪魁禍首.一直以來關羽兵敗被擒,為孫權所殺,似乎在歷史上已經無可爭議.這一指控的提出不僅使關羽之死蒙上一層神密的面紗,也衝擊了諸葛亮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到底有什麼根據?諸葛亮和關羽之間究竟發生過什麼?在開篇給人留一線懸疑,吸引讀者的目光.隨後,藉著一些文學記載,抽絲撥線,否定了這一荒謬的說法.有一位學者說:"諸葛亮胸懷天下,而關羽無疑是他攫取權利的最大障礙,"周思源教授說:"這個無疑,我覺得很值得懷疑,不是無疑,而是有疑,文章說諸葛亮胸懷大志,他曾經對徐庶等三個好友說`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朋友問他"你將來幹什麼?"諸葛亮笑而不答.這位學者就說諸葛亮難以啟齒.在劉備稱帝后,關張的地位就高於諸葛亮。
因此,對一心想要謀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諸葛亮來說.在劉備身邊具有極強的排他性的小圈子,是他仕途的阻礙.周思源教授否定的回答:"胸懷天下是古代知識分子的優秀美德,以天下為己任,這是普遍性的,為國為民做一些好事,不等於要做皇帝,也不等於要做宰相.諸葛亮曾自比於管仲,樂毅.兩位都是良相主帥,是國君的主要輔臣.主要是輔佐國君,而不是要當皇帝,是希望自己可以輔佐君王,成就霸業。"時人,莫許之."有人覺得他說大話,怎能和管仲,樂毅相比.諸葛亮為什麼在這個問題上笑而不談呢?周思源教授如何回答呢?他說"關鍵就在於`仕進可至'這四個字,諸葛亮自比於管仲,樂毅這是理想,並不是已經做到了,可以做到也不一定做到,徐庶等三個好友你們最多隻能做到州和郡這樣的官職,是他不便說有點貶低朋友,另外,荊州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他不滿足於,那麼他也要等到鎮守荊州的關羽,幫他打敗東吳,他再收拾關羽,當時劉備他還未成大氣候,還不過成為割鋸一方的時侯,他總共只有荊州益州,兩個地方,他的佔略地位超過益州,諸葛亮當時怎麼除掉關羽?來實現自己的`夢想呢?何況他沒有這樣的作案動機.諸葛亮真的想當惶帝,容易了,隨時可以找個藉口把無能的阿斗搞掉,他多次摔軍作戰,劉備去世後諸閣亮掌握軍政大權,公元225年,諸葛亮親自摔軍南征。一個有巨大政治野心的人最怕離開他的老窩,最怕別人也有野心,在你不在京師時,把你搞掉,而諸葛亮多次帶兵出征.他確實沒有野心.
後文,又以《諸葛亮受排擠嗎》為辯題來解釋闡述觀點.諸葛亮借孫權殺關羽的可能性.時光的流逝,可以沖刷掉掩蓋真相的迷霧,穿過歷史的長河,人們對諸葛亮借刀殺關羽這一指控的探究不單純是對真相的執著,更不是名人效應的附和,而是如何去看待人們心目中那個原有的形象,當諸葛亮走下神壇,在歷史的顯微鏡下,他是否依舊是那個千白年來為歷朝歷代所景仰的蜀國丞相.諸葛亮的高潔品質,偉大的人格,將志未酬身先死,都非常感動,可想而知,世世代代都非常敬重諸葛亮.從這可以看出在講述完後還有教授自己的闡述,想法.這也正是我喜歡看的另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