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其他

經典散文:常懷敬畏之心

經典散文:常懷敬畏之心

常懷敬畏之心

小時候,我特別喜歡聽藝術家劉蘭芳播講的評書《楊家將》,劉蘭芳大師的語言是抑揚頓挫、慷慨激昂的,很有感染力,她對忠臣良將的錚錚鐵骨、俠肝義膽的讚美,對奸臣小人奴顏卑膝、蛇蠍心腸的痛恨演繹得入木三分,聽後極為過癮。這種快意恩仇,天理昭昭,報應不爽的主題,時至今日,已然隔了二十幾年,卻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我記得有一個精彩情節叫《寇準夜審潘仁美》,潘仁美被關押之後,仗著自己是皇帝的老丈人,對所做壞事拒不承認。寇準心生一計,讓人扮成小鬼,自己扮演閻王爺,半夜提審潘仁美,潘仁美以為自己壞事做盡,去陰間見了閻王爺,嚇得將自己所做壞事全招了。小時候聽到這一段,心裡特佩服寇老西的聰明才智,還感到特別解恨。現在想來,是因為心有所畏,潘仁美這樣的`壞人在特定的場合也能說實話;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心有所畏,一定會對我們的行為舉止起到規範作用。

我奶奶是一名農村的接生婆——就像當下正熱的莫言的小說《蛙》中的姑姑一樣——十里八村的婦女生孩子都會請奶奶去。有一年,爺爺因為肺病病危,父親和叔叔正緊著送爺爺去縣醫院搶救,而就在這時,鄰村的一位婦女臨產,也急著請奶奶去接生,我的奶奶二話不說,選擇的是毫不猶豫的先去給人接生,忙完之後才趕去醫院照顧爺爺。那一次出現了奇蹟,病危的爺爺竟被搶救過來,之後又多活了好幾年。父親說,這是奶奶的善心把爺爺從閻王爺手裡搶了過來。我並不是一位唯心主義者,但常常會為這些驚人的巧合所震撼。我奶奶常說的“舉頭三尺有神明”,俗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些民間樸素的信條令我常懷敬畏之心。

常懷敬畏之心,會令我感到當老師是一個“良心活”,我可以沒有成就,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沒有事業心;我必須盡職盡責的做好自己分內之事,否則對不起自己的良心。常懷敬畏之心,讓我不敢放棄自己班裡的每一個孩子;心中常想,如果我的孩子上了中學,像我現在的學生一樣頑劣,我會允許他的班主任放棄我的孩子嗎?常懷敬畏之心,讓我做每件事之前都要認真思考,我這樣做會不會傷害到別人?如果別人這樣對我,我能接受嗎?莫言的小說《蛙》中的姑姑,在中國強制推行計劃生育政策的特殊時期,違心的引產了2000多名胎兒。晚年的姑姑心中充滿了愧疚與罪惡感,她口述著胎兒父母的摸樣,讓自己的丈夫郝大手捏出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泥娃娃,姑姑將這2000多個泥娃娃供在家中,以此來減輕自己年輕時迫不得已犯下的罪過。

有人說,現在的中國人做事情沒有底線,是因為沒有信仰。我常想,對於個人、社會信仰的形成是需要一個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漫長過程的,而常懷敬畏之心,卻可以在短時間內形成。常懷敬畏之心,努力做好我們該做的,徹底拋棄我們不該做的,我們才會走得更遠,走得更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