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讀後感3篇
三國演義真的為讀者生動活現地演義了一個歷史故事,也讓我從中學到了一些為人處世之道。下面就是小編分享的三國演義的讀後感3篇,一起來看一下吧。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一
我喜歡的書又許多,但我最喜歡的還是《三國演義》了。我之所以最喜歡它,是因為它裡面的內容使我受益終生,我今天就把它和你分享分享。
我從劉備身上學到了做人要“嚴以待己,寬以待人”,處處要為他人著想。有一次,我不小心把垃圾桶給弄倒了,我趕忙去那掃帚,當把我造的“孽”給清理乾淨時,我發現我的同桌位置也很髒。於是,我心想:“我得幫她也掃一掃,否則她就會被老師批評了。”最後,我的同桌還因此被表揚了呢!
我也從諸葛亮的悲劇中學到了,智慧雖然重要,但身體也要健康。我看見報紙上說:一位35歲年輕的博士後,因患癌症去世。所以,無論如何也要把健康排在第一位。
我還從關羽的一生學到了,做人要講究一起義氣,不能為了私利而至兄弟不管不顧。記得有一次,我小的時候。奶奶買了兩個蘋果,我吃了一個,我還想吃另外一個時,奶奶不讓,說是留給哥哥的。可我還是將它偷吃了,結果不堪設想。
《三國演義》絕對是一本人人必讀·膾炙人口的益書。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二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的其中之一,主要描寫了東漢末年和整個三國時代,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展示了那個時代尖銳複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衝突。是歷史演義的經典之作。
《三國演義》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是草船借箭,主要寫了周瑜千方百計想謀害諸葛亮,於是逼迫諸葛亮立軍令狀:三天之內造十萬支箭。在第三天夜裡,諸葛亮上了草船向曹營駛去,不一會兒,船上已經射滿了箭。諸葛亮滿載而歸。這個故事讓我們知道了諸葛亮戰鬥時的足智多謀:藉助別人的'勢力來擴大自己的軍隊。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凡事都要經過深思熟慮後再做決定,不能果斷行事。雖然以前沒有什麼高科技,但是人們靠智慧和雙手戰勝了敵人,一雙雙兵器都是靠人們的手工打造的,說明當時的人們為國家民族的前途著想。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多少年來被人們稱頌,他的故事讓幾代人讀了又讀,如今,已不再是戰火硝煙的年代,但他們的智慧、勤勞、民族責任感讓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傳承。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三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國中,我最佩服的人是關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著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著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訊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他不但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裡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
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著成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麼呢?金錢、地位、官職?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後指指點點,你不會難過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個缺點多的不勝列舉的人吧!所以,讓我們開啟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