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版語文教學反思
長春版語文教學反思
《小小的希望》這篇文章我很喜歡,我喜歡這樣簡約乾淨的文字,透著靈氣和美好,和孩子們一起與這樣美的文字對話,是一件享受的事情。對文字或對人我有些挑剔。
這是一個孩子小小的希望,這是一個美好的心願,透過文字我觸控到一個孩子純真透明的心靈。這顆心赤誠、火熱、淳樸。
教學時我和孩子一起站在作者的視角去看,去聽,去思考,去體驗文字的脈搏和心跳。
音樂聲響起來的時候,孩子們的聲音中揉進了善良、融入了自己的感悟,一顆心變得柔軟起來,語文承載的美感顯現出來。這就是文字的力量。
讀著讀著我們的心與作者的心靠近了,我們的心和鳥兒的心緊緊相連。
歸納梳理前兩段段意的時候,我板書:“與鳥兒對話”,意思是作者把鳥兒當成了自己的夥伴、自己的朋友,希望和鳥兒溝通交流。板書結束後寫下一個句型訓練:
小作者不希望鳥兒……。
孩子們舉手回答,進行補充。於是就有了下文中的一首小詩。孩子們彼此啟發,彼此感動,我們在課上陶醉。我想課堂之美,在於生成,在於流動。峰迴路轉,我們不知道在哪個環節,老師和學生的思維就會碰撞出靈感的花火,課堂充滿激情和浪漫的詩情。
一首小詩的雛形就在四四方方的黑板上呈現。接著我再次啟發孩子們進行抒情訓練:
鳥兒啊!我想對你說……。
給孩子的情感一個釋放的空間,給一首小詩一個完美的結語。
更多的孩子舉起手來,他們的靈感如汩汩的清泉冒出來,心曲如歌在課堂盪漾迴旋。
最後一首稚嫩的小詩留在黑板上,下課鈴聲響起來了,孩子們對課堂似乎有些不捨,下課了還圍在我身邊,嘰嘰喳喳七嘴八舌地說:“老師,我還想對小鳥說……”瞧!這就是孩童,他們純真、善良、是天生的詩人和藝術家。
金波的文字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自然,和諧,共生。這位充滿童心和愛心的兒童文學作家值得我們敬佩!
長春版語文教學反思
三年級作為過度的一個階段,又處在新課改背景中,應當不斷鑽研,不斷反思,以求得更大的進步,首先應努力鑽研教材,教參,從學情出發,其次不斷實踐,不斷完善,最佳化課堂教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當然孩子是課堂的主體,因此大膽放手,把握訓練重點,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最後,則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多讀,多看,多思考,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為孩子們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學期我擔任了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三年級是一個由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一個階段,無論從孩子的心理還是認知都是小學階段較為關鍵的一年。從三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教學的“度”很難把握;新教材中在二年級只是安排寫句練習,但到了三年級就開始練習習作,雖然是仿寫,但對於孩子們來說,遣詞造句、謀篇佈局確是很難把握的。新教材要求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這個跨越過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甚至在開始就對寫作失去了興趣……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應著重從學情出發,逐步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發展。
一、鑽研教材、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教學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在教材的開始,不再急於講授課文。而是打破了常規,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就符合了小語新課程標準“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新學期初,我就注重了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的培養。透過觀察、模仿、練習,教給學生正確的執筆方法和寫字姿勢。利用寫字歌:“學寫字,要注意,頭要正,肩要平,身要坐直,紙放正,一尺一拳要記清,手離筆尖一寸高,寫字認真要心靜”,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則放在了次要地位,如標點符號的使用、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真正做到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同步進行。
教材中的24篇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我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就要從學生的學情出發,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透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把握教材,根據學情,把知識問題化,問題具體化。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最佳化課堂教學
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實踐中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小語新課程標準認定,“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長基本上得益於自己的學習,課堂上的收穫實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決心真心實意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三年級剛剛從低年級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透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最佳化。如在教學《第八次》時,在備課時,我認為第二自然段中的“信心”一詞是全文的文眼,於是圍繞“對這場戰爭,他幾乎失去了信心”一句追問,精心設計了三個問題:布魯斯為何“幾乎失去信心”;布魯斯何以重拾“信心”;布魯斯找回“信心”後是怎麼做的;在教學中讓學生精讀感悟的同時結合自身實際,讓學生進入角色,也就是進入課文的情境,讓學生感知:要成功,信心是不竭的動力,堅持不懈至關重要,但還需要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改進方式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節課下來,孩子們與布魯斯同呼吸,共命運,不斷與主人公進行心靈的碰撞。
三、把握訓練重點,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
新教材旨在使學生不要死讀書,讀死書,而是要把書讀活。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又要提高學生的能力。使學生養成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透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就拿口語交際這一訓練來說吧,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維、概括、說話等能力,更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創新的天地,想怎麼說就怎麼說,無拘無束,暢所欲言。從而也為夯實寫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在教這類訓練時,要精心組織,重“說”和“演”的訓練。如,我在教第十課《哪吒鬧海》時,根據書上的插圖,實地模擬進行表演,這樣使學生的形象感知變得直觀化。學生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下,相互之間對起話來。頭頭是道,不但“說”得到了鍛鍊,也使學生感悟了許多道理。
四、多讀、多看、多思考,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
本學期的24篇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肯定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沒有新意,孩子們自然就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透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裡,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說“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資訊社會,學生可以透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有時提出的問題,老師也會覺得束手無策。新教材的內容更是從古到今,包羅永珍。既有反映歷史人物、事件的課文,如《每逢佳節倍思親》、《臥薪嚐膽》,又有表現當代社會風貌的課文,如《東方之珠》;既有謳歌我國革命領袖、英雄人物偉大品格的課文,如《孫中山破陋習》、《軍神》,也有頌揚外國科學家、普通勞動者可貴精神的課文,如《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金子》;有的課文主要介紹學習語文的方法,如《學會查“無字詞典”》,有些課文則主要介紹自然科學知識,如《太空梭》等。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裡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不知,無物不曉。要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平時應該多讀一些書籍,做到博覽群書、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在自己的教學中不斷實踐,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
總之,新教材在新課標的引領下充滿著時代的氣息,內容上的更新,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法上努力創新,幫助學生從小練好語文基本功,掌握祖國的語言文化,為他們全面素質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