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高考歷史解題方法

高考歷史解題方法

1、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

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

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

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2、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範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物件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係,然後按設定的專案之間的邏輯關係。

3、內隱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物件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

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

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侷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4、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

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

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

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

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

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鬥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

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侷限性等。

5、分析、評價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原因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生產力因素,包括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的興修,天文曆法的進步,勞動力的投入等;

二是生產關係因素,包括新的生產方式的確立,土地政策的調整,農民起義對地主階級的打擊;

三是上層建築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的保護與鼓勵,宗教、文化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等;

四是看對外關係與民族關係是否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五是看社會環境因素,國家是否統一與安定;六是地理條件的因素等。

6、分析經濟特徵型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經濟特徵要注意三點:

其一,從複雜的經濟現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徵;

其二,分析其特徵形成的原因及影響;

其三,揭示特徵語言要精闢,高度概括,要源於教材、高於教材。

7、歷史問答題表述中的歸納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歸納和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是兩種不同的歷史思維能力。

歸納指將眾多或零散的或反覆出現的歷史史實,按其同類梳理,使之由繁雜到簡約、由紛亂到條理、有個性到共性的認識;

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屬性的歷史事物聯合起來,形成帶有規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歸納是概括的前提。

8、開放性問答題的答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

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

其次,要透過對史實的概括提煉,來充分支援觀點,儘量少漏觀點支援點。

第三,要做到史論結合,有論有據。

第四,論述要全面,如該題在肯定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指出消極作用,切忌絕對化。

9、如何解答主觀題中“說明了什麼”型別的問題

基本方法:回答說明瞭什麼,實際上是考查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

(1)這種鬥爭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進步或倒退的作用?

(2)這種鬥爭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偶然?

(3)如果是偶然,說明鬥爭的曲折複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說明這種鬥爭的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10、分析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歷史背景是影響、預示事物發展趨向的客觀條件,是對導致歷史事件發生的各個方面的因素進行概括總結,這些因素可能是顯現的,隱現的。

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

歷史因素方面:是否是歷史發展的需要。

現實因素:是否符合現實情況的需要。

主觀因素方面:是否是當事人主觀願望能夠的需要。

11、論述題的解答和史論結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論述題一般有三個步驟。

第一、判斷是非,表明自己的餓觀點。

第二,列舉史實,說明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步當中有注意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裡,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而每個觀點都要有史實的支撐,做到史論嚴密結合。

第三,要適當小結,昇華觀點。解題中的史論結合,主要是指要有適當的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為立論的導向;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在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