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行業

高三數學複習教學案例

2017年高三數學複習教學案例範文

2017年高三數學複習教學案例範文

正是高三複習迎考時節。一般,數學課總是充斥著試卷和教師講解,不免沉悶,而在青浦區第一中學卻是另一番場面。

黑板上,老師寫上最具代表性的題目。50名學生分成12個小組,每個小組先討論解題思路,然後派代表上臺講解。“思路不夠嚴密”、“還有更好的方法”……臺下踴躍發表意見,老師適時點撥。這情形很像電視節目裡的才藝擂臺,老師更像是主持人。

近日,首屆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學研究成果獎揭曉,“青浦實驗:新世紀教師‘行動教育’”獲一等獎。“青浦實驗”是青浦區大面積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有效經驗,已在全市乃至全國推廣。近年來,青浦教育不斷深化“青浦實驗”,以“少教多學、以學定教”為價值取向,積極推進“新課堂”實驗,湧現了一批像青浦一中這樣的“吃螃蟹”者。

課改小組每人收到一串大閘蟹

青浦一中創建於1999年,2007年升格為區重點,每年學生中考、高考成績在區裡排名靠前。從應試角度看,“成績單”可算漂亮。可深深的危機感還是像塊大石頭,壓在學校心頭。老師大量講授、訓練,學生成績是上去了,換來的卻是教學雙方叫苦不迭。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一下課,學生紛紛趴在課桌上休息,回到辦公室的老師則趴在辦公桌上休息。老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累,這樣的課堂感受不到教和學的愉悅,必須改。校長提出:老師講課時間儘量壓縮,把課堂還給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潛能。老師們反彈得厲害:“少講,學生怎麼會懂?”“學生成績下降怎麼辦?”

2008年底,26名教師組成課改“攻堅”小組,第一項任務:考察學習以“先學後教”著稱的全國名校江蘇洋思中學。考察回來,校長送給車上每位老師一串大閘蟹,寓意“我們要做吃螃蟹的人”。回校後,開始選擇課改實驗點。課改小組決定,一選高中、二選高三、三選高三數學。

黃深洵老師教的是高三試點班。當時這個班數學成績年級倒數。在課改小組指導幫助下,黃老師轉變了教學方法;僅一學期,這個班的數學成績便“異軍突起”:由原來低於年級平均分11.15分,縮小到4.9分。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學生自信心得到提升。“新課堂”實驗,由此在全校推開。

教學的生命在課堂。一堂課上得好不好,最終看學生的接受率高不高。智慧的課堂並不是單一的“你講我聽”,而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開動腦筋,主動思考,才能將知識內化為能力。高中生在課堂上也可如此活躍!究竟怎樣的課堂改革,能讓師生愉悅?

上課前設計“預學單”,老師平均每堂課講課時間控制在8分鐘,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青浦一中的課堂實驗由許多新鮮元素組成。沒有預學,老師不能上課,這是一條硬規定。課前,老師會設計好一張“預學單”,發到學生手中。例如,數學老師上“函式的性質”前,預學單上要求學生自學函式概念、定理,做小練習,提出問題,老師上課前要批改預學單。“預學”與傳統的“預習”,一字之差,更凸現“學”字,包含基礎預學、拓展預學、探究預學、自主預學、合作預學、文字預學、活動預學等。

“新課堂”令人耳目一新

教師可以如此“悠閒”。在初二“反比例函式”數學課上,學生透過課前預學,基本學會了畫反比例函式影象,每個小組選出代表到黑板上演示。剛畫好,就有學生質疑:列表要不要加省略號?與正比例函式影象有何區別……老師微笑著站在一旁,處“亂”不驚,學生的提問正是老師想要強調的,接下來便循循善誘。老師講課時間不超過8分鐘。

學生可以如此投入。高二生命科學課上“激素調節”章節,各個學生小組遇到問題熱烈討論,遇到上臺展示的機會則爭先恐後“秀”一把。老師透露,給學生分組很有講究,4—6人一組,包含學習能力強、中、弱學生,還要男女搭配,活躍的與內向的搭配。以前,老師總認為高中生比較“悶”,沒想到在新課堂裡,這些大孩子也可以活躍起來。

課堂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讓課堂有趣、有效、活起來,成為師生愉悅、教學相長、潛能開發的場所。因為,分數固然重要,但比之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每一堂課都是“公開課”

數學老師王曉潔在一篇“聽課感悟”中寫道:最近,我聽了趙麗萍老師的地理課《滬寧杭地區》,受到不少啟發。例如,“填圖定位”,透過填圖讓學生對地理名稱有初步瞭解;又如,“以問導學”,引導每個學生小組收集整理問題,拿到課堂上討論……這些教學方法可以“嫁接”到數學課上。

數學老師聽地理課?這是青浦一中為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而推行的舉措。學校實行“課堂全開放”:每位老師上每堂課都要做好開“公開課”的準備。新教師主要聽本學科、本年段課,資深教師要跨年段、跨學科聽課。因為,教師間的差異本身就是學習資源。如今,一個整齊高位的教學團隊已初見雛形:過去,高中各班數學平均分落差大,現今最高、最低班級平均分相差僅3.9分。

青浦一中是青浦區諸多教改“試驗田”中的一塊——白鶴中學對教研組長等學科幹部實行任期聘任制,由他們負責抓課堂、抓教學,“學科幹部”帶動所有教師潛心研究教學,從備課、上課,到佈置作業、批改等方面總結教學經驗和方法,全校共享,幾年時間內將原本薄弱的學校辦成區級規範學校。

青浦實驗中學校本研修集中“兵團作戰”,採用學科專案工作室的形式,以專案推進為抓手,注重解決實際教學中的新問題,如語文的閱讀存在廣度、深度有限的瓶頸,語文專案工作室教師集中攻關,確定了朗讀教學、教材處理等10個主題,提升教學質量。

來自基層學校的教改經驗,被寫入最新出臺的《青浦區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少教多學、以學定教”為價值取向,積極推進課堂教學改進計劃;建設“師生共同期待、共同創造、共同分享、共同成長”的愉悅、高效課堂。

公開課不僅是展示課,更是檢驗教師真才實學的開放課,比拼的是不同教師的教學風格和方法,教師們透過這種方式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如果教師能把每堂課當成公開課去上,那麼他的教學能力也會不斷提升,最終受益的是學生。

2017年高三數學複習教學案例範文

一、複習內容

等比數列的求和公式及其推導方法。

二、複習重點

等比數列的求和公式的運用及其解題過程中分類思想的體現。

三、具體教學過程

1.學生準備課前預習回家做作業。其具體步驟是:①相應知識的系統梳理;②典型例題的摘錄;③蒐集平時作業,測驗作業中存在的典型錯誤;④提出針性訓練的練習題;⑤準備思考題,以及家庭作業。學生的準備可以從中選擇一項,學有餘力的同學可以多選。

2.學生可以分為出題組、答題組和歸納組(每組3~4人),三個小組又可構成一個大的探究組,各小組的角色在其過程中可以互換;教師從旁引導,控制教學節奏,並有機、適時地對有爭議的問題或引起認知衝突的部分作相應的釋疑,最後選出具有代表性的題目和表達最完整的歸納展示給學生。

出題組:在教師的引導下,確立出題意圖後,可以自編或在課本、資料中尋找適當的例題。

答題組:迅速給出題目答案或解題思路步驟(由學生自己講解),同時確立該題所考察的知識點和方法,並互相討論解題過程中的易錯點和容易忽視的問題。

歸納組:對照相應的問題,歸納出解決問題的關鍵和方法及其需要注意的事項。並以書面的形式給出,可充分利用投影的方式展示給學生。

3.教學中教師按上述環節順序,讓每一環節準備相同內容,學生自己選擇一人擔任主講,其餘同學組成評議組,主講講解完後,由評議組補充、完善或評價、矯正……。

4.教師控制教學節奏,並有機、適時地對有爭議的問題或引起認知衝突的部分作相應的釋疑。

5.在學生自己完成這一複習環節後,師生共同完成教師的精選題例題的講解,同樣採用啟發討論式,儘可能地讓學生自己完成問題的解答。

6.課尾教師進行點評、歸納、小結(最好由學生自己完成),並評選本課“主講明星”與“最佳評議”。

四、案例分析及其反思

1.讓學生走上講臺,既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滿足其表現欲,嘗試成功感,又讓學生親歷知識掌握的構建過程。

2.由於要自己完成課前的準備作業和講解內容,迫使學生進行章節的全面複習,對知識進行系統整理,這一複習環節,卻真正達到了學生自覺地學習,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3.組織這樣的課堂教學流程,培養了學生口才、組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應變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促使學生的個性達到良性的發展。

4.由於改變了課堂的傳統座位排法,學生得到了互相幫助的機會,學習較差的學生能直接得到學有餘力的同學的幫助和指導,更容易掌握和理解所學的知識,調動興趣,提高了學習能力。互幫互學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打破教師出題,學生解答的單調教學模式。透過學生自己變式,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使他們對一類問題有根本性地掌握,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透過以組題的形式讓學生透過有目的的聯想,探索習題之間的內在聯絡,明確問題產生的背景,領會問題的實質,進而找到相應的解題策略,培養學生的思維的靈活性和廣闊性,進一步完善、深化學生的認知結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這就是一次很好的機會,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敢於質疑、敢於實踐,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能力,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即變單一的傳授方式為學生自主體驗、探究等學習方式。

複習課上都有一個突出的矛盾,那就是時間太緊,既要處理足量的題目,又要充分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二者似乎是很難兼顧。教師可採用“焦點訪談”法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如:例2和例2的變式1的探究,因題目是“入口寬,上手易”,但在連續探究的過程中,在兩種方法會得出兩個相反的答案這一點上擱淺受阻(這一點被稱為“焦點”,其餘的則被稱為“外圍”)。這裡教師不必在外圍處花精力去進行淺表性的啟發誘導,好鋼要用在刀刃上,而要在焦點處發動學生探尋突破口,透過交流“訪談”,集中學生的智慧,讓學生的思維在關鍵處閃光,能力在要害處增長,弱點在隱蔽處暴露,意志在細微處磨礪。

2017年高三數學複習教學案例範文

1. 背景

複習課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某一階段,以鞏固、梳理已學知識、技能,促進知識系統化,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主要任務的一種課型。其目的是溫故知新,完善認知結構,發展數學能力。複習課的型別包括專題複習課、單元複習課、期末總複習課等。

應該說,複習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課型之一,在高中數學教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但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傳統的複習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為中心,“教師提問學生答、教師羅列學生抄、教師歸納學生聽”。複習成為是舊知識的簡單再現和機械重複,大搞面面俱到和題海戰術。於是,上覆習課被人喻之為“炒冷飯”,一般的做法都是先是一大段複習講解,幾乎佔去大半節課的時間,然後講幾個例題,再做一些相應的練習,把學過的知識像“炒冷飯”地再現給學生。這樣的課堂就是教師在滔滔不竭地講,學生安安靜靜地聽,偶爾提問幾個同學,整堂課的氣氛較為沉悶。按照這種模式複習,帶來的結果是課堂氣氛低沉,激不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學生乏味,教師煩惱”,花費時間多,收效不大,難以達到預想的效果。如此一來,學生往往處於被動的接受地位,學習熱情和積極性不高,常常是“聽聽懂,做做卻不會”,能力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提高,反而產生厭學情緒,造成“炒冷飯,炒得不冷不熱,不生不熟”的局面。

2. 案例

近日,我們課題組針對上述情況進行了對比教學研究。由兩位青年教師執教同一課題《動點軌跡的探求》,各自獨立備課,然後上課,全體課題組成員參加聽課。

第一位教師姓楊, 楊老師執教的是高二(2)班,是學校裡的重點班,學生基礎較好。該班的教學過程是這樣的:

一開始,楊老師就用多媒體打出四道求軌跡的問題:

(1)已知線段│AB│=2,動點P分別與A、B相連,所得連線的斜率之積為-2 ,求點P的軌跡方程。

(2)已知點A是圓x + y = 16上的動點,一個定點M(8,0),動點P是線段MA的中點,求點P的軌跡方程。

(3)已知動圓M和圓C1:(x+1) + y = 36內切,並和圓C2: (x-1) + y = 4外切,求動圓圓心M的軌跡方程。

(4)已知動直線L1: ax+y+1=0 , L2: x-ay-1=0 ,求L1和L2的交點P的軌跡方程。

老師請學生拿出紙和筆在下面做。這四道問題分別代表了求軌跡方程的四種基本方法:直接法、轉移代入法、定義法和交軌法。學生試解,教師巡視。大致10分鐘後,教師在學生中每道題選了一份答案,用實物投影儀依次逐題進行了投影、分析、點評,並對第四題進行引導啟發,讓學生髮現了還可用幾何法求解。接著, 教師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用幻燈片打出求軌跡方程的一般步驟和常用方法。

然後,教師又打出了一道問題:

已知Q是橢圓 (a>b>0)上的任一點,過右焦點F2作∠F1QF2的外角平分線的垂線,垂足為P . 求點P的軌跡方程。

學生思考片刻後,教師請同學說思路,老師板書。第一位學生是用直接法求。透過教師提示,第二位學生提出另一種思路:用轉移代入法。師生繼續探討,又有學生髮現了第三種思路:用幾何法,非常簡單易求。教師由此指出:求軌跡的重點是研究動點的本質。

最後,教師請學生自己出題自己解,用多媒體打出想一想:

已知△ABC中,定點A(-c,0), 定點B(c,0),試新增適當的條件,求出頂點C的軌跡方程。

這是一道條件開放的問題,學生們個個躍躍欲試。

學生1:新增條件│AC│+│BC│= 4c ,求得方程為 (y≠0) 學生2: 新增條件│AC│=│BC│ , 求得方程為x=0(y≠0).

學生3: 新增條件K ·K =-1 , 求得方程為x + y = c (y≠0).

學生4: 新增條件│AC│-│BC│=c(雙曲線的一支)……

教師給予一一點評、鼓勵,氣氛熱烈,可下課的鈴聲響了。教師留下問題讓學生課後繼續思考:是否還可以考慮橢圓?是否還可以考慮角的關係呢?

第二位上課的是王老師,他執教的是高二(7)班,是普通班,學生基礎相對一般。

一上課,教師請同學回顧曲線與方程的定義,接著就打出如下一道開放性問題:

已知△ABC中,∠A、∠B、∠C對應的邊分別是BC、AC、AB,其中若AB=4 .請你建立適當的座標系,並新增適當的條件,求出頂點C的軌跡方程。

學生看到題目沉寂了一段時間,教師終於發現一位同學說:“新增條件∠C=90°”。然後老師就叫同學們在下面做,教師巡視。過了一會兒,教師拿了一位學生的解答過程,用實物投影儀展示,發現學生的解題過程很零亂。於是,教師就自己動手,在黑板上把解題過程規範地書寫出來。

緊接著進行變式教學,打出變式(1):求此時△ABC的重(外)心G 的軌跡方程。

教師邊講邊寫,師生共同求出重心的軌跡方程。教師點評指出:剛才用的是轉移代入法。

又打出變式(2):已知兩線L1:y = k(x+2),L2:y = - ·(x-2),求出兩直線交點P的軌跡方程。

教師用消參法板書瞭解題過程,接著又較快地指出該題還可以用勾股定理來解,也可以用圓的知識解,也可以用面積關係解,還可以用向量解。

然後,教師又一下子打出了一大片的變式題,學生見了唏噓、譁然。教師說了“這些在書上都有”就開始了內容小結。小結完,又打出了六道題作為作業。但此時離下課時間還有好幾分鐘,於是教師又開啟幾何畫板解釋:前面條件變為│AC│+│BC│=8或│BC│-│AC│=2時的圖形,一直到下課。

3. 對比研究

以上兩堂複習課對傳統的“炒冷飯”式的複習模式進行了有力的挑戰,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前面的楊老師的上課可以說是比較成功的。課後,我們課題組成員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透過剖析研究,對高中數學複習課教學達成以下共識:

3.1 課前要預先給學生布置任務:梳理有關的知識和思想方法,嘗試解決一些教師事先設計好的基礎問題。如根據本節課內容就可以課前佈置學生梳理求軌跡方程的一般步驟和基本方法等基礎知識,並嘗試解決前面高二(2)班學生剛開始所練的四道基礎題。

3.2 複習課重在梳理知識,建構知識網路,使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得以最佳化和完善,再透過問題解決,落實通性通法,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的教學形式可以概括為三類:

一是對於“全生不熟”的“全生飯”,可採取“先理後解”:先羅列基礎知識後解決相關問題。其適合學生基礎差、認知結構極其模糊的班級,如職業高中和綜合高中的一部份學生。

二是對於“半生半熟”的“夾生飯”,可採取“邊解邊理”:對於學生基礎中等的班級,可以把解決問題與梳理知識同步進行,如前面高二(7)班若採用這種方式上課可能效果會更好。

三是對於“全熟不生”的“全熟飯”,可採取“先解後理”:像前面上課的楊老師採用“問題(基礎性)→知識→問題(開放性)”的教學過程,這對於基礎較好的班級是非常有效的。先讓學生體驗,做一些“感覺能做,做起來又容易錯的” 基礎題,在實踐中構建知識網路體系,然後又運用到解決更開放的問題中去。

3.3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能力是數學教學的總目標,應貫穿在複習課教學的全過程。為此,複習課可以借鑑上述兩位教師的做法,採用開放式教學,設計一些開放性問題。不過他們也有不足之處,他們設計時只注重了條件開放問題。其實,不但是條件開放,還可以是結論開放、方法開放,所以作為數學教師,還應重視結論的開放。另外,還可以引導學生變換問題,進行發散,比如前面王老師採用了變式訓練進行教學,這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能力是很有好處的。

3.4 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指出:“學生的發展水平是教學的出發點”,所以複習課的問題設計一定要適合學生的實際水平,真正做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人人在數學上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比如,前面(2)班的學生基礎較好,還可以提高開放程度,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學習的潛力;而(7)班卻要降低難度,讓學生練習成功越多,成就動機就越強,學習興趣就越濃。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有了興趣,就可以變苦學為樂學了。

3.5 上覆習課,教師要著力改變學生的被動地位。從前面楊老師的上課中可以發現:學生應是有能力、有水平、勇於探索的探究者,而教師只是導演,並不是演員,不能完全包辦,應把課堂還給學生。為此,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一些開放題,比如讓學生新增適當的條件再解題,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

同時,還可發現:上覆習課,教師還要善於採取啟發式教學,關注學生、引導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思維活動。教師更多的應是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所以,教師平時應加強啟發技能方面的培養。

3.6 教師上覆習課應注意解決好思維過程的細化問題。現代教學論認為,數學教學應理解為一種思維活動的教學,數學課是訓練學生思維的體操。複習課大量時間是花在習題的剖析上,透過解題方法的講解轉化為學生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不僅在講解中要生動地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而且,特別要注意給學生以充足的時間思考問題,並充分地暴露他們的思維過程,讓學生出聲思維就是一種很有效的手段。在這一點上,前面的王老師在這一堂課上就顯得欠缺了點。

3.7 前兩位老師還有一個共同的缺點:比較忽視反思!事實上,教師在複習課中要非常重視解題後的反思,因為反思能力是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體現,所以,教師在上覆習課中,有必要加強反思這一環節。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課後可以佈置一些思考題給學生思考,他們有什麼想法也可以寫在作業本上反饋上來,讓思維飛向更高更遠!

4.複習課教學的原則

透過以上對比研究,我們總結認為高中數學複習課應遵循以下原則:

4.1. 問題性原則

解決問題既是學習知識的手段,也是學習知識的目的,能否提出對學生具有挑戰性和吸引力的問題並使學生產生問題意識,是數學複習課教學的關鍵。比如上述兩位老師都能從創設問題情景著手引入教學,提出問題、設定懸念,引導激發學生對問題知識性的回顧、聯想、探究和發現,達到既解決問題又梳理知識的目的;接著,教師又將教學隨著問題的層層遞進而引向深入,從而深化知識,提升能力。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因為學習的目的和魅力就在於知識的應用,使學生看到他們在課堂上學到的並不是空洞無用的東西,而是和我們遇到的問題緊密相聯的有價值的知識和能力;另一方面,透過應用又可以反過來檢驗學生的能力和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第三,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形成,使學生明確感受到數學知識和能力形成的動因—過程—歸宿,從而形成對數學比較完整的認識。所以,問題應是數學複習課教學的起點和主線,也是數學複習課教學的歸宿。

4.2.自主性原則

在複習過程中,要把複習課的自主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真正改變學生的被動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複習的全過程,特別是要讓學生參與歸納、整理的過程,不要用教師的歸納代替學生的整理。在複習中要體現:知識讓學生梳理;規律讓學生尋找;錯誤讓學生判斷。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4.3.針對性原則

複習必須突出重點,針對性強,注重實效。在複習過程中,一是要注意全班學生的薄弱環節,二是要針對個別學生的存在問題。要緊扣知識的易混點、易錯點設計複習內容,做到有的放矢,對症下藥。同時,複習課的問題設計一定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水平,既要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又要讓他們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樂,變苦學為樂學!

4.4.系統性原則

在複習過程中,必須根據知識間的縱橫聯絡,系統規劃複習和訓練內容,使學生所學的分散知識系統化、網路化,從而完善和最佳化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4.5.過程性原則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科學家的探索過程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在複習課教學中,教師既要充分暴露自己生動的思維過程,讓學生領略到流暢的思維所帶來的數學美,同時,又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精神領悟,關注學生如何發現問題和思考解決問題,關注留給學生的發展空間和時間是否充分,等等。

4. 6. 開放性原則

在複習過程中,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問題,不但是條件開放,還可以是結論開放、方法開放,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能力。另外,複習課的功夫也不僅僅是下在課內,還要用在課外:課前可以佈置一些簡單的任務讓學生完成,課後也可以佈置一些開放性思考題或針對性練習,讓他們繼續思考和練習,並隨時可以跟老師或學生交流、探討,讓思維在更寬廣的空間裡延續。

5. 複習課教學的建議

5 . 1 複習課的操作程式

根據以上原則,對於高中數學複習課,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四環節”教學模式:

課前佈置任務→梳理知識與解決問題(先理後解、邊解邊理或先解後理)→開放教學→課後反思與練習

5.2 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新的複習模式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應努力具備以下條件:

5.2.1 要有較強的教學設計能力,能認真鑽研大綱和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把握好複習的要求,制定好複習內容和計劃,設計好複習過程。

5.2.2 要有較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特別是要善於啟發學生積極參與思維,調控好課堂節奏,努力創造民主、平等、和諧、充滿情趣的課堂氛圍,讓課堂教學成為有聲有色、富有活力的生命歷程。

5.2.3 要正確把握教師的角色,當好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為充分保障和發揮好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服務。

5.2.4 要有較強的反思能力,既要重視課內解題後的反思,以及引導學生對學習行為的反思、及時改進學習方法,又要重視課後對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的反思總結,提高教學水平。

最後,讓我們齊心協力,投身到徹底打破“炒冷飯”的局面、讓複習課煥發出生命活力的實踐中去,也讓理論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