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由來教學設計
【內容簡析】
《端午節的由來》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介紹了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由來。有關端午節由來的民間故事很多,課文所選的是流傳較廣的一種,反映了百姓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愛戴與懷念。
故事首先介紹了 五月初五端午節的一些習俗以及端午節的歷史與意義;接著重點講述了愛國詩人屈原報國無門,悲憤投江,百姓千方百計打撈他的屍體,用各種方法祭奠屈原的悽苦悲壯的故事;最後點明瞭人們祭奠屈原的活動,逐漸演變為今天人們在端午節吃粽子和賽龍舟等習俗。
課文結構清楚,語言淺顯易懂,是進行中華民族傳統教育、培植民族精神的好教材。我們可以抓住學生熟悉端午節這個節日及習俗生活,但不清楚習俗的由來這個矛盾心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促進學生自主閱讀。
課文配有一幅插圖,表現的是屈原大義凜然地站在江邊的情景。插圖有助於學生感受屈原志潔行高、執著追求、憂國憂民、寧死不屈的不朽形象。
【設計理念】
閱讀教學要注意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要努力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讓學生反覆研讀,在讀中理解、感悟並受到中華民族精神的教育,提供語言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學習課本上的生動簡潔的語言,複述課文,促進語言的發展。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使用工具書自學“粽、簷、囊”等7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的意思,正確書寫“佩、戴、措”等8個要求會寫的字,提高學生的寫字能力以及速度。
2.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瞭解故事內容,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引導學生簡要講述故事,激發學生閱讀民間故事的興趣。
【重點難點】
指導學生了解端午節的由來是本課的重點,複述課文是本課的難點。
【教具準備】
1.製作有關戰國時期的背景資料以及地圖等課件。
2.蒐集、整理並閱讀有關端午節、屈原的有關資料。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聯絡生活,匯入課文,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
1.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30課,請與老師一起板書課題——《端午節的由來》。
2.誰願意把自己知道的有關端午節的資訊跟同學說一說?
3.小結:大家知道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還知道有這麼多的端午習俗,可你們能講出這些習俗的意義嗎?讓我們一起學習課文,瞭解端午節的由來及意義。
二、自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1.自讀課文。
(1)劃出文中的生字詞,藉助拼音讀準字音。
(2)利用工具書,結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
屋簷、佩帶、輔佐、權貴、措施、誣陷、讒言、疏遠、祭奠、忠誠、悲憤、悲痛、祈禱、傳誦等。
(3)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檢查自學的情況。
(1)藉助字卡認讀生字詞。變換語境,給生字組詞擴詞。
(2)指名讀課文,及時正音。其他同學思考:課文主要講的什麼?
(3)師生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質疑問難,以學定教
1.默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畫出自己的疑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2.默讀要求:
(1)邊讀邊標註,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2)邊讀邊思考:文章講的是什麼事?
(3)為深入學習課文,請自己提出幾個問題,學習質疑問難。
3.師生梳理問題,歸納問題。
學情預設及教學策略:
(1)不理解的生詞,透過讀書或請知道答案的同學給予幫助,當場解決問題。
(2)不瞭解的歷史知識,可歸類有關的問題,存疑並集中時間給予解決。
(3)值得閱讀探究的、能深入理解文字的問題,如百姓為什麼如此愛戴屈原,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逐步解決。
四、介紹屈原與時代背景
1.介紹戰國時代以及“戰國七雄”。
2.出示戰國時期的地圖,瞭解當時七國的處境以及各國的治國策略,以理解屈原“改良內政,對外聯齊抗秦”的愛國主張。
3.出示課件,介紹屈原。
屈原生活在兩千三百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年輕時就胸懷遠大抱負,表現出驚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懷王信任,官至“左徒”,是掌管內政、外交的大臣。戰國本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爭霸的混亂時期,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後日益強大,常對六國發動進攻。當時只有楚國和齊國能與之抗衡。鑑於當時形勢,屈原主張改良內政,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層統治階級的利益,遭到了受秦國賄賂的楚懷王的寵姬鄭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擠和陷害。糊塗的懷王聽信讒言,疏遠屈原,把他放逐到漢北,結果楚懷王被秦國騙去當了三年階下囚,死在異國。屈原看到這一切,極端氣憤。他堅決反對向秦國屈辱投降,這遭到政敵們更嚴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親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漢北更偏僻的地方。在長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沒有屈服。他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決不隨波逐流,拿起筆抒寫自己對祖國的熱愛,指斥“群小”誤國,為後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詩篇。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最偉大、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後人稱他的作品為“楚辭”,代表作是《離騷》。詩中敘述了詩人為實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所遭受的打擊和迫害,深刻表達自己內心的痛苦、對人民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感情。公元278年,楚國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詩人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眼看國破之際,卻又無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憂心如焚,在極端失望和痛苦中,來到汨羅江,抱石自沉。他死時大約六十二歲,正是農曆五月初五。
五、自讀課文,結合歷史背景理解課文並整理筆記
六、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閱讀有關屈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