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發燒怎麼辦 小兒發燒的原因有哪些
導語:寶寶發燒怎麼辦?不要慌,搞清楚病因,再好好護理對症下藥。下面由品才網為大家提供一些經驗,歡迎閱讀。
發燒病因
(1)感染性發熱
1)呼吸系統感染 最多見,病原體包括病毒、支原體、細菌及結核菌等;
2)其他系統感染 腸道感染、泌尿系統感染、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腦炎、腦膜炎)、心血管系統感染(如感染性心內膜炎、心包炎)、肝膽系統感染(如肝炎、膽管炎、肝膿腫等);
3)全身性感染 如敗血症、結核病、傷寒、副傷寒、斑疹傷寒、布氏桿菌病、EB病毒感染、鉅細胞病毒感染、萊姆病、鉤端螺旋體病、瘧疾、黑熱病、血吸蟲病及真菌感染等;
4)膿腫或侷限性感染 如骨髓炎、腎周圍膿腫、膈下膿腫、闌尾膿腫、肛周膿腫等。
(2)非感染性發熱
1)風溼性疾病 以幼年型類風溼性關節炎最常見。近年隨著鏈球菌感染被及時控制,風溼熱現已較少見。其他引起發熱的風溼性疾病有系統性紅斑狼瘡、結節性多動脈炎、川崎病、血清病、皮肌炎、結節性非化膿性脂膜炎、韋格惡性肉芽腫及血管性免疫母細胞淋巴結病等。
2)組織破壞或壞死 惡性腫瘤,以白血病最常見,其他有惡性淋巴瘤(包括霍奇金及非霍奇金淋巴瘤)、成神經細胞瘤、惡性組織細胞病、朗格罕組織細胞增生症及尤文肉瘤等;大面積燒傷、大手術後、內出血吸收過程、血管栓塞等。
3)產熱過多或散熱減少 產熱過多見於甲狀腺功能亢進、癲癇持續狀態、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散熱減少見於廣泛性皮炎、大量失水、失血,中暑、先天性外胚葉發育不良以及新生兒包裹過多等。
4)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疾患 如顱骨損傷、大腦發育不全、顱內腫瘤、蛛網膜下腔出血、暑熱症、中毒性腦病、腦炎後遺症及間腦病變等。
5)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如功能性低熱、慢性非特異性淋巴細胞增多症。
6)其他 藥物熱、藥物中毒(如水楊酸、阿托品)、輸血或輸液反應、高鈉血癥(垂體性或腎性尿崩症)、炎性腸病及免疫缺陷病等。
3.慢性低熱
指起病較緩,體溫在37.5~38.0℃,持續4周以上者。40%為感染性發熱,57%為非感染性發熱,3%原因不明。
首先要除外結核病,包括肺結核;慢性低熱常由感染後引起,如鏈球菌感染後綜合徵及其他感染後發熱,並要尋找是否存在慢性病灶或小膿腫,如慢性隱窩性扁桃體炎、淋巴結炎、鼻竇炎、齲齒、牙齦膿腫、肛周膿腫等。
慢性低熱的非感染性疾病有甲狀腺功能亢進、尿崩症、風溼性疾病、炎性腸病(克隆病及潰瘍性結腸炎)、血液病、夏季低熱、蛋白質攝入過高及測試體溫時間過長等。
除外以上病因,如仍然找不到低熱原因,但患兒又無任何病態,只需隨訪觀察,低熱可在數週後自行降至正常。
診斷
對小兒發熱,尤其是長期發熱的病兒,要詳細瞭解病史,注意在發熱的同時所伴隨的其他症狀,並根據患兒的年齡、發病季節、有無傳染病接觸史等情況進行分析,並認真進行體檢。除常規的實驗室檢查外,還要根據臨床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有關輔助檢查。
治療
1.治療原發病
發熱是疾病的一種表現,而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因此,對小兒發熱不能單純地著眼於退熱,而應該積極尋找發熱的`原因,治療原發病。
2.退熱治療
高熱持續不退的患兒,為避免引起腦細胞損傷和由於體溫過度升高而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需要適當的降溫措施。尤其對既往有高熱驚厥史的患兒和高熱伴極度煩躁的患兒,及時採取降溫措施很有必要。發熱小兒出現以下情況需警惕或緊急處理:出現熱性驚厥;3個月內嬰兒發熱;發熱持續超過5天;發熱>40℃且透過對乙醯氨基酚或布洛芬不能在2小時內有效降溫;小兒行為明顯改變:如不愛玩耍、沒有食慾、很少說話、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或突然出現以前從沒有過的特殊表現;尿少,提示脫水,如嬰兒每天尿溼尿布<3塊,或大一些兒童8~12小時沒有小便。
3.常用的降溫措施有
(1)物理降溫 溫水擦浴、用不漏水的塑膠袋盛冰塊外裹乾毛巾敷頭、頸,還可加敷腋窩和腹股溝等處。不提倡用冷水或酒精等擦浴。
(2)藥物降溫 常用對乙醯氨基酚(>3個月小兒)或布洛芬(>6個月小兒)口服或直腸給藥,每4~6小時可用藥一次,小兒應慎用阿司匹林(可導致瑞士綜合徵),一般不主張單用激素退熱。
新生兒發熱不宜採用藥物降溫,因為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尚未發育完善。
(3)中醫藥降溫 針灸,中藥口服、外敷或灌腸,推拿。
(4)人工冬眠療法 是以藥物(氯丙嗪和異丙嗪兩種藥物等量混合)和物理降溫相結合的一種降溫方法。人工冬眠具有強有力的中樞神經保護性抑制作用,能使機體沉睡、降溫、代謝率降低、耗氧量減少。主要適用於重症感染所致的持續高熱不退或伴驚厥者,如中毒型細菌性痢疾、病毒性腦炎、化膿性腦膜炎等。
4.其他對症支援治療
(1)提供舒適的降溫環境,將患兒置放於環境安靜、陰涼、空氣流通處,衣著要涼爽透氣,切忌採用捂被子發汗。
(2)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保持大小便通暢。
(3)給患兒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