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觀後感

朗讀者董卿觀後感500

朗讀者董卿觀後感500

朗讀者董卿觀後感500

“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很久了吧!因為很多人都覺得朗讀那是學生時代的事情或者說它只屬於一小部分人。不,朗讀屬於每一個人。”

這段作為《朗讀者》的開場白,擊在了每位觀眾的心裡。

“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生命。將值得尊敬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就是我們的朗讀者。”這是這檔節目的自白,也是出彩之處。重點放在挖掘人的百態——每位嘉賓帶來的不是乾巴巴的選取片段,而是自身的真實寫照,自己的人生感悟。

既然名為“朗讀者”,那讓誰來朗誦就顯得尤為重要。節目的嘉賓設定沒有一味地追求大牌,而是採用“明星+素人”這樣葷素搭配的巧妙結合。在2月18日第一期節目中,明星陣容包括表演藝術家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聯想創始人柳傳志、著名翻譯大師許淵衝,還有鮮花夫婦周小林殷潔,無國界醫生志願者蔣勵這樣的普通人。

在節目設定中,更是看出了節目組的獨具匠心。每一期設定一個主題,配上董卿的闡釋,再選擇相關聯的嘉賓和朗讀的作品。第一期的主題定為“遇見”,每位嘉賓都結合自己的故事選取最觸動自己的一段文字進行朗讀。還設定了開場曲的演奏和結尾的彈唱。此番用心在綜藝節目中實在是少見。

作者(韓意)

朗讀者董卿觀後感500

在第二期《朗讀者》中,鄭淵潔、楊乃斌,蔣雯麗、林兆銘、喬榛,講述他們人生中不一樣的“陪伴”。字字句句雖平鋪直敘,不喧譁,卻擲地有聲。

這次仍然看的週末版、央視三套的重播。是我的發小,“毅”所發感言提醒的.我。她週六準時看首播。上週主題是“遇見”、是啟迪人們找一回“初心”。本週主題是“陪伴”。透過現場真實人物與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不同故事,詮釋怎樣才是“陪伴”,和關於人生不一樣的“陪伴”。引起觀眾內心諸多認同與共鳴,我倆聊了好大一會兒。

感動與感慨交織:人生要面對許多坎坷和艱難,要面對不同命運、不同的決擇。但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是他們無償的付出與勞苦、是夜以繼日的溫情陪伴。從他們身上看到人性的向善與美好。面對兒子鄭淵潔的的輟學,父親沒有責罵,平靜地說:“沒關係,我來教你。”

朗讀者董卿觀後感500

央視由董卿主持的《朗讀者》首播後,我寫了一篇感想,竟有66萬多朋友閱讀。這不能說明我的文章寫的好,而是說明這檔欄目,順民心,得民意,接地氣。

今天晚上看了《朗讀者》第二期之後,對吾兒淵潔對我的讚揚,我受之有愧。我朗讀的水平南腔北調、山西話與河北話的"混血"也太難聽,比人家濮存昕和喬秦的朗讀水平,那簡直不在一個檔次。可是竟有不少朋友打來電話,說我朗讀得有氣勢,連我孫女也說,我爺爺朗讀得真棒!其實,在我家除我之外,都說北京話。只有我頑固的鄉音不改。我已經這把年紀,想改也難了,只好當個"死不悔改"的分子吧。

看了第二期《朗讀者》後,我不想從微觀上評價某個人的表現,我想從宏觀上對《朗讀者》這檔節目發表點意見。

央視的節目應多樣化,百花齊放。但它應有紅花與綠葉之別。紅花就是主打節目,就是正能量,就是方向。打打鬧鬧,說說唱唱的娛樂節目要有,但是大型文化情感性的節目要佔主導地位。透過這種型別的節目,把我們社會各階層的人,引導到閱讀中去,從而提高我們國民的文化素質。

從來閱讀有兩種,一種是默讀;另種是朗讀,也就是讀出聲來。《朗讀者》這檔節目的起名、物色物件、朗讀內容的選擇,不由得使我聯想到無錫東林書院那副有名的對聯: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不能不承認,這些年讀書之聲太少了,我們急需閱讀,急需向全世界的名人借腦子,急需朗讀者。

我們國家朗讀者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如果上上下下形成一股濃厚的朗讀空氣,在經濟雄厚的基礎上,我國人民的文化素質隨之提高,我們就會成為物質極大豐富,而文化素質極大提高的人。就會無敵於天下。

以上就是我對央視董卿主持的《朗讀者》這一新欄目的總看法。

央視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北汔集團毅然贊助這檔節目,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