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心得體會

數學課程設計心得體會

2016年數學課程設計心得體會

2016年數學課程設計心得體會

透過網路學習,使我對《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的內容有了深層次的理解,我感受到這次課改絕對不僅僅是改變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學生學習方式的徹底改革,更是我們教師教學方法上的重大改革。本課程重點學習小學數學新課程內容分析與教學設計。內容包括:新課程基本理念;數與代數教學研究與設計;空間與圖形教學研究與設計;統計與機率教學研究與設計;實踐與綜合運用教學研究與設計。在研究“小學數學課程基本理念”的基礎上,圍繞小學數學課程的四個方面“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機率”、“實踐與綜合運用”展開,從內容分析和教學設計兩個維度對每部分內容進行探討。下面我就談一下學習後的感受:

一、數學課程要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數學是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義務教育是打基礎的教育,是每一個兒童接受正規教育的開始。小學到初中是給學生打基礎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的教育應該體現基礎性。基礎性表現在要為學生的成長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奠定數學基礎。普及性是從義務教育的任務考慮的。隨著普及義務教育的提出和逐步實現,中小學各學科的教學目標與內容就應當與之相適應。數學教育要面向每一個學生,就是從普及教育的角度,為實現普及義務教育的目標而設計和實施的。發展性是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學生都有發展的機會,學生的智力水平都得到提高。發展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是強調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每個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應關注學生個體的發展,注重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不是一刀切,不是要求兒童都達到同一水平,應該給那些能夠發展和可以發展的學生留有更多的空間,這種發展是學生智慧和潛能的發展,使每一個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潛能來發展。

二、要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貫徹於數學教學始終

教與學是師生雙邊的關係,教要得法,學要主動。主動來自興趣,興趣需要培養。同樣的教材,講得生動,妙趣橫生,學生百聽不厭,回味無窮;講得教條,枯燥無味,學生呆若木頭,事倍功半。為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講課藝術,增強教學效果,具體做法如下:

1、注意教態、語言力求生動

在課堂上要注意態度,並透過多種方式,特別是透過幽默的方式,生動的語言,努力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倍增,情緒高漲,進入一種較高的學習意境。

2、注意提問方法,激發學生積極思考

教師要使學生透過一系列小問題的思考並逐一解決,增強學習的信心。注意提問方法和技巧,可以較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提高了教學效果。

3、使數學課堂教學有趣起來

初中數學的教材改革之一是在課文中穿插了"想一想"與"談一談"等欄目,知識性和趣味性並重。穿插於課堂的趣味教學,不僅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慾,還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向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數學學習內容

《標準》中提出向學生提供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學習內容,這些內容成為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的主要素材。內容的呈現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基本模式展開。

本次課程改革中,數學內容的領域和範圍發生了很大變化。將數學學習內容分為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機率、實踐與綜合運用 4個領域。這與以往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增加了實踐與綜合運用這個領域,目的在於使學生更多地瞭解數學的現實意義,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 統計與機率的內容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內容結構的變化,使小學數學更加豐富多樣,使學生有機會接觸更多的與現實相聯絡的問題。透過具有 現實性的問題,使學生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意義,能運用數學表示事物,進行交流。另一個問題是內容的呈現方式,或者說教材的呈現方式。

《標準》提倡教材的多樣性、趣味性,生活化和情境性,這是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的。要讓大多數學生喜歡數學,對數學學習感興趣,首先應當以活潑的形式,學生喜歡的方式展現教材的內容。抽象的內容更需要靈活的形式,更需要以行動有趣的事例,展示所學的內容。教材呈現方式的改變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外在的形式更加靈活多樣,二是為學生留有充分的活動、想象與交流的空間,三是適當採用故事的方式,表現問題的情境。

四、面向全體,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在一定條件下是相互促進的。同等智力水平的學生,學習成績有時差距很大,究其主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妨礙了他智力的有效發展,如學習積極性差,自我約束能力差,等等。因此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特別是對課堂教學有著深遠的意義。

特別是對於我們小學生,主要從非智力因素方面多加培養,本著"愛"的原則,抓住各自的性格特點,盡心安撫,多關心和愛護,多給予鼓勵。在學習上給予耐心輔導,取得點滴進步就要充分肯定,幫助他們樹立信心,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小學數學新課程內容分析與教學設計內容的學習後,今後我要在備課時抓住數學的本質,思考如何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在教學設計時,多問幾個為什麼,多研讀教材,瞭解教材間的聯絡,努力站在一定的高度,使教學設計有數學底蘊。

2016年數學課程設計心得體會

一、加強理論學習,深入認識課題研究的內涵

1、從新課程課堂教學實施的現狀來看,存在著新課程理念和教學行為相脫節、課程改革與抓教學質量“兩張皮”的現象。這已成為導致學生學業負擔過重,教師壓力過大、教育教學效益不高,課程改革難以深化的瓶頸。究其原因,固然是多層面和複雜的,但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是;在新課程理念向教學實踐轉化過程中,由於缺乏在具體教學技術層面的幫助指導,致使新課程教學目標難以落實,教學效益和質量難以提升。為此,研究和探索課堂教學設計是推進和深化新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和關鍵問題。

2、提高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專業素養的需要。

新課程實施需要教師從教材的“忠實執行者”轉變為課程教學的“創新設計者”。因此,創造性設計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能力已成為小學數學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方面。在新課程教學實踐中,廣大小學數學教師缺乏教學設計方面的培訓指導。因而,多數小學數學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仍停留在傳統意義上“學科本位”的教“課本知識”的設計層面,缺乏對學習主體經驗和需要,學習者建構過程。課程資源、學習情境、學習方式、教師角色、學習群體等多種因素的綜合考慮,因而,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三維教學目標難以整合,教學質量和效率難以提高,課程資源不能有效利用,學生學習主動性未能有效激發。為此,本課題研究也是幫助小學數學教師提高教學專業素養和教學質量、效率的需要。

3、有效教學設計是當前教學理論和實踐共同關注的領域,也是一門新興的具有技術特性的科學。所謂教學設計,是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指導下,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基於學生的學習特點與需求,對教學活動的目標內容、組織形式、教學方式、學習情境、評價指導,及整個教學過程所作的整體系統化策劃和具體安排,以此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益,實現在可能條件下的教學過程最最佳化。

二、明確研究目標:

1、探索並形成小學數學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理念和應用性理論,形成若干設計模式及具體操作方法,切實提出教師課堂教學設計能力。

2、揭示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過程及諸因素與學生學科素養形成之間具體的關係和規律,以豐富對課堂教學設計的認識。

3、形成若干系列化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案例及指導意見,作為教師學習和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參照。

三、在實際教學中進行研究

1、抓住重點——準確把握教學目標

有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達成的前提,教師對新課程教學目標及課堂教學目標把握得越好,教學就越有效。所以,我認為準確確定一節數學課的教學目標並加以完成是一節課有效的第一標準。教師在教學中要體現有效性,首先在這節課中設計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是否準確。其次,設計的教學目標是否關注了學生。教學目標的的設定一定要符合了學生的認知特點,你只有設計了關注學生的目標而不是關注知識的目標,才能有效。

下面是我在執教《拋硬幣》一課時對教學目標的把握情況:

拋硬幣這節課是學生第一次在課堂學習中接觸不確定現象,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全新的認識,必須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親身感受,獲得直觀的體驗。

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的:

(1)、在簡單的猜測活動中感受不確定現象,初步體驗有些事情的發生是不確定的,有些是確定的。

(2)、會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等詞彙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這就是說,我們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應做到:(1)、瞭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確定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課前調研)(2)、數學學習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基礎上。(抓準切入點)

老師開課設計了採用拋硬幣的遊戲,老師先讓學生在自主地玩遊戲中去發現(硬幣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初步感知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體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同時也給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活潑的課堂氣氛,學生從拋硬幣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進行預測,很自然引入新課。

本節課,學生在“拋硬幣一摸球一裝圓片一抽獎”等一系列的遊戲活動中,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三維目標”的達成度較好。真正體現了“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2、創設良好的數學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

課改以來,“創設情境”成為小學數學課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一些有趣新穎且富有思考價值、具有挑戰性的課堂學習情境令教師們眼界大開。但是如何使設計的情境具有有效性,這是我們課題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拋硬幣》一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情境,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材實際,讓學生在猜一猜、拋以拋、摸一摸、比一比、說一說等充滿童趣的情境中玩數學、學數學,學生透過活動,發現和掌握有關“可能性”的知識,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裝圓片遊戲更具開放性、挑戰性、創造性。在探知的過程中讓學生展開想象去猜想、去操作、去探索、去討論、去判斷、去驗證結論,解決問題。在裝一袋摸到的不可能是綠圓片和摸到的可能是綠圓片這兩個活動時,學生的答案是多種多樣的。開放的探索過程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參與機會和成功的機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在主動探索中得到發展。實現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

3、以學定教——選用合適的教學方式

備課時,我們經常絞盡腦汁考慮怎樣設計情景,怎樣設計問題,採用什麼樣的學習方式等問題,而容易忽視學生本身,所謂的學情分析也經常是照本宣科,沒有進行真正的調查瞭解。在我執教的《可能性》一課的活動探究環節中,透過摸球讓學生初步體驗“一定”、“可能”和“不可能”。開始教學時,考慮到節省時間,提高效率,我想透過對比學習讓學生在一次活動中就能體驗確定現象和不確定現象,於是把六個小組的盒子裡的小球分成三種情況(全是黃色球、有白色球和黃色球、有白色球藍色球和黃色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從盒子中摸球並記錄摸出的小球的顏色),然後每個小組彙報活動情況,讓多種情形同時展示出來(摸出的全是黃色小球;摸出的有白、黃兩種顏色的小球;有白、黃、藍三種顏色的小球),可是當每個小組在彙報時其他小組的同學根本沒興趣聽,接下來的驗證猜測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熱情也不高,只有少數學生在發表意見。

第一次試教,沒有達到我預想的效果。課後我認真的反思了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三年級的學生對於簡單事件發生的規律性的發現仍然來自直觀的實驗,在一次活動中同時展示三種摸球的情況,對於他們有一定難度,因為每個小組只驗證了本組的發現,對於其他小組的結論沒有經過驗證所以很茫然。第二次試教,我讓學生經過兩次活動,第一次:每個小組的盒子裡都裝的是黃色球,學生透過摸球活動體驗了事件發生或不發生的可能性,理解了 “一定”、 “不可能”;第二次:每個小組的盒子裡都裝著兩個黃色球、兩個白色球,透過小組在一起猜測、驗證,體驗了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理解了“可能”,兩次活動層次清楚,學生建構知識的思路清晰。

幾次試教讓我深深體會到,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只有真正的瞭解學生,才能準確把握教學定位,進行教學設計。所以說,教師要充分的瞭解學生,以學定教,才能真正促進學生主動發展,進而教學相長。

本學期的課題研究才剛剛起步,我相信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在研後教,在教中研,使課題研究真正起到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