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機械/重工/工業自動化

機械效率物理教案

機械效率物理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機械效率物理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機械效率物理教案1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要求

(l)知道什麼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2)知道什麼叫機械效率,知道計算公式。知道械效率總小於1。

(3)知道提高機械效率的意義和主要方法。

(三)教具

滑輪、鉤碼、線、彈簧秤、鐵架臺、刻度尺。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1.功的原理是什麼?

2.演示(按圖1裝置)並提問。

用圖1的滑輪來提升重5牛的物體,應用功的原理求在細繩端需要加多大的拉力?(動滑輪重忽略不計)

要求一名學生板演,其他學生在筆記本上演算,教師講評並給出正確解答。

二、進行新課

1.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1)演示實驗

用彈簧秤勻速拉動繩端,使重物G升高。從彈簧秤讀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測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和彈簧秤移動的距離s。以下邊講邊板書:

“實驗數值G=5牛,h=0.5米,f=3牛,s=1米。

彈簧秤的拉力(動力)對動滑輪做的功:w動=f·s=3牛×1米=3焦,

提高重物,動滑輪克服阻力做的功:w阻=G·h=5牛×0.5米=2.5焦”

(2)提問:由實驗可以看到w動>w阻,這是為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前面研究簡單機械和功的原理時,我們沒有考慮摩擦,沒有考慮使用動滑輪提升重物時動滑輪本身重等因素,是理想情況。實際上,我們用動滑輪等簡單機械提升重物時,由於要克服摩擦以及不得不把動滑輪一起提升,這時我們用的力(動力)就比沒有摩擦時要大(該實驗中,理想情況下拉力是2.5牛,而實際的拉力是3牛)。做的功要比沒有摩擦時大一些(該實驗中,不考慮摩擦時動力做的功是2.5焦,而實際動力對滑輪做的功是3焦)。

(3)總結並邊講邊板書

①在用動滑輪提高重物的實驗中,用來提高物體的功對我們是有用的,是必須做的。

板書:“1.有用功(w有用):利用機械工作時對人們有用的功叫有用功”(注意,本節標題暫不出)

問:本實驗中的有用功是多少?答:w有=G·h=5牛×0.5米=2.5焦。

②本實驗中,用來克服摩擦做的功、把動滑輪提升0.5米做的功對我們沒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這種功叫額外功。使用任何機械做額外功是不可避免的。

板書:“2.額外功(w額外):對人們沒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額外功”

③本實驗中,有用功加額外功是總共做的功,叫總功。

板書:“3.總功(w總):有用功與額外功的總和叫總功”

問:本實驗中總功w總=?

答:w總=f·s=f·2h=3牛×1米=3焦。

問:本實驗中做的額外功是多少?

答:w額外=w總-w有用=3焦-2.5焦=0.5焦。

2.機械效率

問:根據以上實驗,你能算出有用功在總功中佔的百分比嗎?

學生演算,答出計算過程和結果。

答:83.3%。

教師小結並板書:“4.機械效率: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叫機械效率”

板書:補寫本節標題:“三、機械效率”

有用功總小於總功,所以機械效率總小於1”

教師指出:表示機械效率的字母的讀音。機械效率用百分數表示,沒有單位。

問:某起重機的機械效率是70%,它表示什麼意思?

答:使用起重機提升重物時所做的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是70%,也可以說有用功在總功中佔有70%,另30%做的是額外功。

3.提高機械效率

閱讀課本提高機械效率一段,小結要點,指出採取減小額外功是提高機械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鞏固練習

例題:用圖2所示滑輪組把重600牛的貨物勻速提高2米,所用的拉力是375牛,求總功、有用功和這個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要求學生板演,教師講評。

教師小結:解答這類問題首先要認真審題,弄清已知條件。其次要注意,用滑輪組提起貨物的高度與人把繩子末端拉下的距離之間的關係。還要分清總功和有用功。總功是人利用滑輪提升貨物時總共做的功,也就是人拉繩子的力做的功(或說動力對滑輪組做的功),計算時,功(w總)=拉力(f)×繩端所透過的距離(s)。有用功是指滑輪組克服貨物所受重力豎直升高所做的功,計算時,有用功(w有用)=f·s。因為貨物勻速上升,所以滑輪對貨物拉力的大小等於貨物重,即f=G。貨物提升的高度s用字母h表示(要與動力透過的距離s加以區分)。所以,有用功(w有用)=貨物重(G)×貨物提升ツ高度(h)。

應該指出,在涉及機械效率問題時,功的原理也是適用的。這時動力所做的功等於機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使用機械時仍不省功,而且還要不可避免地做額外功。

四、佈置作業:

1.課本章後習題8,要求計算出總功、有用功、機械效率。根據計算結果答出哪些說法正確。

2.預習課本實驗: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機械效率物理教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利用斜面拉物體時,有用功與總功的計算方法,會計算斜面的機械效率。

2.會測定斜面的機械效率,並會運用控制變數法的`實驗方法進行探究實驗。

3.知道提高機械效率的意義和主要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從生活實際出發,培養探究物理學的有關知識的興趣以及深入認識事物的能力。

2.親身經歷測量斜面機械效率的過程,透過參與探究影響斜面的機械效率因素的活動,學習擬定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並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讓學生學會關注生產、生活中各種機械的機械效率,具有用機械效率來評價機械的意識。

2.透過探究活動,進行充分的交流與合作,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團結協作的科學精神。

【實驗教具】

學生用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刻度尺、木板斜面、毛巾、玻璃、帶鉤的方木塊、長方體鐵塊、砝碼。

老師用實驗器材:器材同上。

軟體:Flash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師:工人往高處搬重物時,一般會用什麼方法?

生:用木板搭成一個斜面,把重的東西推上去或拉上去。

師:為什麼這麼做呢?

生:因為斜面可以省力。

師:斜面這種省力的機械,在生活中有許多運用,同學們都見過哪些斜面?

生:盤山公路就是一個大斜面。(大螢幕)

師:還有嗎?

生:我們騎腳踏車上坡時,走S形路線會更容易一些。也是利用了斜面可以省力。

師:這盤山公路像不像S形?

師:橋樑的引橋也是一個斜面,而且橋面越高,引橋也越長。(大螢幕)

師:既然使用斜面可以省力,那能不能省功呢?

生:不能。因為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

師:說得很好。實際上使用任何機械都會不可避免的做一些額外功,這樣使得有用功總是小於總功,有用功佔總功的百分比就是機械效率,我們用它來描述利用機械做功的效率,那麼斜面的機械效率到底與哪些因素有關呢?它的省力情況與它的機械效率有什麼關係嗎?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提出問題:

師: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師:我們利用斜面做功時,目的是把物體抬到一定高度處。我們不把它豎起提升,而是沿著斜面把它拉上去,這是為了省力。演示:請看這裡,沿斜面拉物體時,什麼是有用功?什麼是總功?如何計算斜面的機械效率?

生:克服物體重力所做的功是有用功,拉力所做的功是總功。

師:我們需要哪些測量儀器?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呢?

生:需要彈簧測力計和刻度尺。要測出物體重力,斜面高度,拉力,斜面長度。

斜面的機械效率:(大螢幕)

師:你們準備怎樣測量拉力的大小?

生:用彈簧測力計鉤住物體,沿斜面勻速向上拉,讀出測力計的示數即為拉力的大小。

師:知道了如何測量斜面的機械效率了,同學們猜想一下,斜面的機械效率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2.進行猜想:

生:斜面的機械效率可能與斜面的高度、斜面長度、傾斜程度、斜面坡度、斜面粗糙程度、所拉物體重力有關。(大螢幕)

師:能說說你們的猜想依據嗎?

生:我覺得可能與斜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斜面越粗糙,克服摩擦力所做的額外功就越多,機械效率越低。

師:有道理。摩擦是影響機械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摩擦力越大,做的額外功就越多,機械效率就越低。

生:我覺得可能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關,斜面的傾斜程度越大,把物體提升得也越高,機械效率就越高。

生:我認為可能與斜面的坡度有關。坡度越大,斜面的機械效率越高。

生:我覺得可能與物體的重力有關,物體越重,所以機械效率高(或越低)。

生:我認為可能與斜面的長度有關,斜面越長,克服摩擦力所做的額外功也越多,機械效率就越低。

生:我認為可能與物體對斜面的壓力有關,壓力越大,機械效率越低(或越高)。

生:我認為可能與斜面的高度有關,斜面越高,做的有用功就越多,機械效率越高。

師:很不錯,同學們猜想了這麼多因素,而且說得有理有據。我們能不能把這些因素中相類似的因素合併合併,把問題簡化一下呢?誰來說?

生:我覺得斜面的坡度與斜面的傾斜程度可以合併。

師:坡度與傾斜程度是不是一個意思呀?

生:我覺得物體對斜面的壓力與物體的重力可以合併。

師:物體越重,對斜面的壓力也越大,那我們把它們合併為重力,因為壓力不太好測量。

生:我認為斜面的高度與斜面的長度也都可以合併為斜面的傾斜程度,因為固定高度,只改變長度或固定長度只改變高度都相當於改變了斜面的傾斜程度,效果是一樣的。

師:說得有道理,你能來演示給我們看看嗎?

生:演示並解說。把斜面長度固定,只改變斜面高度,斜面的傾斜程度變了;把斜面高度固定,只改變斜面的長度,斜面的傾斜程度也變了。這兩種方法達到的效果是一樣的。

師:這兩種方法都改變了斜面的傾斜程度。但哪一種方法更簡便?

生:固定高度,改變斜面的長度更簡便。

師:按照同學們的討論結果,進行合併後,影響斜面的機械效率的因素有幾個?

生:斜面的傾斜程度、斜面的粗糙程度、物體重力。(大螢幕)

3.設計方案:

師:要證明同學們的猜想是否正確,最好的辦法就是做實驗,因為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是在做實驗之前,我們必須先設計好實驗方案,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實驗有條不紊的進行。

師:當一個物理量與幾個因素有關,我們用什麼方法來進行探究呢?

生:控制變數法。

師:當一個量與多個因素有關,在探究其中一個因素時,我們要控制其它的因素一定,這就是控制變數法。由於探究的因素較多,我們的時間也有限,所以各小組的同學只能就其中一個你比較感興趣的問題來進行探究,各小組討論一下,我來分分組,同時請各小組組長來領取實驗報告單。把你們的設計方案寫下來,畫出實驗的圖例和實驗表格。

生設計實驗,師巡視。發現問題及時給與幫助。

4.展示交流結果:

生1:在探究斜面機械效率與斜面傾斜程度的關係時,控制斜面的粗糙程度和物體重力一定,改變斜面的傾斜程度。分別就較緩、較陡、最陡做三次。這是我們的設計方案圖和表格。

師:大螢幕展示方案一。(強調材料任意選擇其中一種)(動畫及表格)

附表格一:

實驗次數

斜面坡度

斜面材料

斜面高

/m

小車重

/N

有用功

/J

斜面長度/m

拉力

/N

總功

/J

機械效率

1

較緩

木板

2

較陡

木板

3

最陡

木板

生2:在探究斜面機械效率與斜面粗糙程度的關係時,控制斜面的傾斜程度和物體重力一定,改變斜面的粗糙程度。分別在毛巾、木板、玻璃斜面上做三次。這是我們的方案圖和表格。

師:大螢幕展示方案二。(動畫及表格)

附表格二:

實驗次數

斜面坡度

斜面材料

斜面高/m

小車重/N

有用功/J

斜面長度/m

拉力

/N

總功

/J

機械效率

1

較陡

毛巾

2

較陡

木板

3

較陡

玻璃

生3:在探究斜面機械效率與物體重力的關係時,控制斜面的傾斜程度和斜面粗糙程度一定,改變物體的重力,分別用較輕、較重、最重的物體做三次。這是我們的方案圖和表格。

師:展示方案三。(也強調材料可以任意選擇)(動畫及表格)

附表格三:

實驗次數

斜面坡度

斜面材料

斜面高

/m

小車重

/N

有用功/J

斜面長度/m

拉力

/N

總功

/J

機械效率

1

較陡

木板

較小

2

較陡

木板

一般

3

較陡

木板

最大

5.進行實驗:

師:方案已經制定出來了。下面就開始實驗吧。同學們邊做實驗邊記錄資料。

生:做實驗。師巡視。發現問題及時幫助。

6.分析論證,得出結論

師:同學們的實驗做完了嗎?做完了。把你們的資料及結論拿到前面來展示一下,讓大家來分享你們的實驗成果吧。哪個小組先來?你們小組先來吧。

生:展示實驗。先把實驗報告拿到展示臺下展示,然後一個同學做演示,一個同學解說。

生1:我們探究的是斜面的機械效率與傾斜程度的關係。我們首先測出了物體重力,記入了表格。實驗時,我們選擇的是──斜面。先讓斜面的傾斜程度較小,把物體沿斜面勻速拉上斜面,讀出拉力的大小,記入表格,再用刻度尺測出斜面的長度和高度也分別記入表格。然後逐漸增大斜面的傾斜程度,按同樣的方法重做兩次實驗。最後算出較緩時為**,較陡時為**,最陡時為**。所以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斜面的傾斜程度越大,機械效率越高。

師:真不錯,說得這麼詳細。為他們鼓掌。

師:其它探究機械效率與斜面傾斜程度關係的小組得出的結論與他們的相同嗎?

生:我們選擇的是毛巾斜面,也得到了同樣的結論。

師:下面哪個小組上來展示?

生2:我們小組探究的是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粗糙程度的關係。控制斜面的傾斜程度和物體重力一定,也是先測出了物體重力,記入了表格中,實驗時,先在木板表面鋪上毛巾,把物體沿毛巾斜面勻速拉上斜面,記下拉力大小,記入表格,用刻度尺測出斜面長度和斜面高度分別記入表格中。然後再在木板斜面和玻璃斜面重複上面的實驗。最後分別算出在毛巾表面上時為**,木板表面上時為**,玻璃表面上時為**,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斜面越粗糙,斜面的機械效率越低。

師:其它探究這個因素的小組得到的結論是一致的嗎?

生3:我們探究的是斜面的機械效率與物體重力的關係。控制斜面的傾斜程度和斜面的粗糙程度均相同,先測出木塊重力,記入表格中,把它沿斜面勻速拉上斜面,測出拉力的大小記入表格中,同時測出斜面長度和斜面高度,也分別記入表格中,然後逐漸在木塊上加砝碼,改變物體重力,重複上面的實驗。最後算出較輕時的為**,較重時為**,最重時為**。這三次的近似相等,所以在誤差範圍內,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斜面的機械效率與物體重力無關。

師;同學們都說得非常好。綜合一下同學們的實驗結論。我們可以得出影響斜面的機械效率的因素只有兩個,即斜面的傾斜程度和斜面的粗糙程度。具體的關係怎樣說才算是嚴密的呢?

生:在斜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時,斜面的傾斜程度越大,斜面的機械效率越高。

生:在斜面的傾斜程度一定時,斜面越粗糙,斜面的機械效率越高。

生:斜面的傾斜程度與物體的重力無關。

師:說得非常好。(大螢幕展示結論)

7.評估與交流

師:我們回到剛才第一個表格中,同學們有沒有什麼新的發現?

生:我還發現,傾斜程度越小,拉力越小,也就是越省力。

師:那綜合分析一下省力情況與機械效率大小,你可以得到什麼結論?

生:斜面越省力,機械效率越低;斜面越費力,機械效率越高。

師:既然斜面的傾斜程度越小,機械效率越低,那盤山公路為什麼還要把斜面修得那麼長呢?

生:為了更省力。

師:特別是對於較重的物體做功考慮更多的應該是省力的問題,因為如果你不能搬不動動物體,你做的功就等於0,你的機械效率也將為零。這樣看來,我們應該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儘量的讓斜面更陡一些,更光滑一些,這樣就能提高斜面的機械效率了。

師:透過剛才的探究,你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你還想知道有關斜面的哪些方面問題?(大螢幕)

生:我還想知道斜面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應用。

師:還有生活中不太起眼的螺絲釘,千斤頂,樓梯等等都是斜面。

生:我想知道為什麼斜面的傾斜程度越大,斜面的機械效率就越大。

師;我們可以採用極端思維法來思考這個問題:如果斜面的傾斜程度為零,也就是水平,當我們沿水平方向拉物體,不可能讓物體升高,在提升物體這方面做的功為0,即機械效率為0。如果斜面的傾斜程度最大,也就是豎直,沿豎直方向提升物體時,不需要克服斜面摩擦力做額外功了,此時的機械效率就等於100%。所以斜面的傾斜程度越小機械效率越低;斜面傾斜程度越大機械效率越高。

生:我想知道為什麼斜面的機械效率與物體的重力無關。

師:這是因為拉力與重力成正比,關於為什麼成正比,同學們到高中就明白了。

生:我還想知道斜面的機械效率與物體運動速度是否有關。

師:你覺得呢?

生:我覺得有關(或無關)

師:你想一下啊,無論速度大還是速度小,只要是勻速,拉物體的力變不變?

生:不變。

師:那你覺得機械效率與速度有關嗎?

生:我覺得無關。

生:我還想知道物體在斜面上滾動時的機械效率與滑動時的機械效率有什麼區別?

師;那你猜一下,滾動時高還是滑動時高?

生:我覺得滾動時高,因為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小。

師:嗯,很喜歡動腦筋,不錯啊。

師:不過,這些只是同學們的猜想,真正的驗證過程就只能留給同學們課後去探究了。

師:透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覺得有哪些收穫,又有哪些不足呢?(大螢幕)

生1:透過探究我知道了斜面的機械效率與哪些因素有關,而且還知道了斜面的省力情況與斜面機械效率的關係。

生2:這次探究實驗,我們先根據提出的問題,進行了猜想,然後透過小組討論設計了實驗方案,再透過實驗,根據實驗資料分析歸納出正確結論,這個探究方法對我以後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師:方法上的收穫確實很重要,我們除了要學習實驗的探究方法,也要學習別人好的學習方法,你們說是不是呀?有什麼不足?

生:我覺得實驗中還是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在測量拉力的時候,不能保證勻速拉動物體,而且彈簧測力計不是固定的,而是運動的,不便於讀數,拉力的測量誤差比較大。

生:斜面長度和斜面高度的測量也存在一些誤差。

師:所以我們在測量的時候,都要非常的細心,這樣才能提高實驗的成功率。

三、應用遷移,延伸拓展:

師:效率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提高機械效率,可以更充分地發揮機械裝置的作用,因為可以減少能耗,降低生產成本。效率就是時間,效率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無論做什麼都會有效率,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要儘量的提高效率。

閱讀理解:效率

除了機械做功有效率問題外,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效率問題。一家人吃飯,不可能把每粒米都吃進肚裡,這裡我們可用效率表示對米的有效利用程度。用鉛筆寫字,一支鉛筆的鉛芯都能完全利用嗎?人們總希望這根鉛筆芯被利用的程度越大越好,因而這裡的效率反映了對鉛筆芯的有效利用程度。用爐子燒水的時候,煤炭不可能都完全燃燒,燃燒的煤炭放出的熱量只有一部分被水吸收,很多熱量浪費掉了,在這裡我們可用“效率”的高低來表示對煤炭和放出的熱量的有效利用率的大小。吹電風扇時,消耗的電能除了一部分轉化為電風扇的機械能之外,電動機中的線圈由於電流透過會發熱,夏天,電風扇工作久了,電機發熱就是很好的證明,但產生的這些熱量都白白散失到空氣中了。所以也可以用效率來表示電能利用率的大小。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工作效率”、“學習效率”、“辦事效率”等等,都是從一定角度反映對某些事物的有效利用程度。(大螢幕展示文字並配音)

看完這段方字,請同學們根據生活中你使用的機械,想想,怎樣提高機械效率呢?另外,再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想想又如何提高學習效率呢?

師:這個問題就留給大家課後去思考吧,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