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畢業生人均“海投”簡歷逾50份或現“離職潮”
近日,上海高校畢業生求職正進入最後衝刺階段。東方網記者專訪前程無憂首席人力資源專家馮麗娟,梳理了今年上海地區畢業生網路求職的最新趨勢,以期為仍在努力的求職學子們,提供可資利用的資訊。
不是每個高校畢業生都去招聘會,但幾乎每人都會抱著嘗試的心態網投簡歷。而且在今年嚴峻的形勢下,“海投”現象難免氾濫。據馮麗娟初步統計,今年上海高校畢業生人均至少投50份簡歷,“海投”百份的也大有人在。由於求職心態變化、工作適應力等因素影響,隨之而來的,很可能將是一波“離職潮”。
以下是東方網記者採訪馮麗娟後梳理的內容。
解讀“網投”新趨勢
一、從今年簡歷情況來看,預計6月份將迎最後一波簽約高峰。屆時,上海高校畢業生簽約率將明顯上升。(截至5月10日,上海官方釋出的高校畢業生總體簽約率為44。4%)
二、今年上海高校畢業生人均至少投50份簡歷。按照今年網路求職情況,人均將獲1至2次面試通知。今年“海投”現象嚴重,大都源於求職者“先拖延、後急迫”的觀望心態,將很可能引發高離職率(工作不滿一年即離職)。2011年的一組資料可為佐證,據粗略統計,2011年國內一線城市高校畢業生簽約率約95%,其後離職率高達28%。而且近年來,上海高校畢業生的離職率一直呈上升趨勢。
三、網路求職“叢集現象”依舊明顯。學生大都將簡歷投向跨國企業、國有企事業等大公司,中小型企業及民營企業雖對人才需求量較大,但仍難受到多數畢業生的`青睞。而對大公司來說,要從成千上萬個海量簡歷中篩選出面試者,“學校“、“專業”、“實習經驗”成理所當然的首選條件。
四、今年就業形勢嚴峻,將倒逼企業反思自身的攬才政策。預計今後將有更多有遠見的企業主動走進校園,開展實習、公益、科研等互動專案。學生也將對自己提出更高要求,主動走出校園,提早與目標企業接觸。可以預見的是,實習與就業的相關度、校園招聘與社會招聘的結合度都將有所加強。
專家支招求職誤區
一、多數簡歷不“醒目”。簡歷中應將最新的教育背景和實習經歷放在最前面。部分簡歷出現了網路用語,有的簡歷照片過於個性化,簡歷中甚至還有別字。回覆面試郵件時,也普遍缺乏基本常識。這些都將成為企業HR眼中的“致命傷”。有專家對此建議,畢業生求職者除了準確填寫簡歷外,還要將自己“標籤化”,在簡歷裡設準“關鍵詞”,方便企業找到自己。
二、“我真的投過嗎?”,不少畢業生求職者在接到企業面試電話會這樣“脫口而出”,讓招聘企業“啞口無言”,甚至有人還直接回絕,讓有面試意向的企業“吃閉門羹”。其背後的原因是,如今應屆生接受資訊較多,不少人選擇“海投”,遂記不清投過的單位,難免錯失就業機會。專家建議求職者要做好記錄,不要輕易放過面試機會。
三、熱心父母陪送面試。有畢業生求職者由於不認路,讓父母送去面試,還讓父母進公司陪同面試。面試官不禁會想:“求職者長大了沒有?”。這樣造成的印象失分可想而知。專家建議,面試應親力親為,父母陪同實乃“大忌”。
四、“這裡有wifi嗎?”。還有眾多“雷語”發生在近期的面試中:“我將有出國計劃”、“這裡要不要經常加班和出差”……尤其許多90後求職者對於面試過於“放輕鬆”。專家建議,除了少用“雷語”外,如“薪酬”等問題其實不用當面問,因為一般公司對於畢業生都有固定薪資。
五、初入公司“不在狀態”。頭戴“天之驕子”光環,讓大學生難以放下身段。有不願為大家訂盒飯的;有提出不喜歡考勤的;有老請假的;有對公司批評頗多的;有上班網聊的……關鍵問題還在於,不少畢業生特別是90後,他們與單位其他人溝通普遍較少。專家建議,高校畢業生雖然都有想法,但需要培養耐心,增加接受企業的“彈性”和“耐受力”。如要融入社會,需要主動適應,否則可能待不下去,最後往往選擇離職。
據上海閔行區最新統計的區內四所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形勢資料來看,與去年同期相比,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狀況基本穩定。目前影響簽約率的因素是:用人單位需求總量下降;企業招聘專業結構分配不均;部分專業就業率大幅下降;大學生的觀望情緒等。
[滬畢業生人均“海投”簡歷逾50份或現“離職潮”]相關文章:
1.滬畢業生人均“海投”簡歷逾50份或現“離職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