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藝術

京劇打擊樂的藝術論文

京劇打擊樂的藝術論文

人們常說,詩有詩韻,歌有歌韻。沒有韻味,如飲無色無味的白開水。京劇鑼鼓相對於整個劇目,就像新沏的烏龍茶,有色、有味,令人回味且意猶未盡。京劇打擊樂的藝術魅力和價值就體現在注重韻味、講究韻味、表現韻味,與整臺劇目絲絲入扣、相得益彰。戲諺所謂:“一臺鑼鼓半臺戲”,是說京劇打擊樂作為伴奏樂器,對京劇劇目所要表現的劇情氛圍的烘托,起到了舉足輕重、不可或缺的作用。那麼,如何領會京劇鑼鼓的“韻味”並在劇目實踐中得以運用,這是值得我們專業打擊樂演奏員深究和探討的課題。

京劇的打擊樂器種類很多,他們的音色節奏,曲譜及演奏方法十分豐富。京劇打擊樂器,主要是為了渲染戲劇情節,刻畫人物和性格,描繪時空環境,從而配合演員的表演而運用的,因此它的節奏較之民間打擊樂更富於變化,更具表現力。我就自己的實踐,談以下幾點體會:

衝頭以大鑼、小鑼和鐃鈸交叉合奏,音量一強一弱,配合上場、下場與一般的動作,以及在唸白中為加強語氣而運用。但主角的第一次上場不用;一場戲的結束(舞臺上不留一人)時人物的下場也很少用。例如:《空城計》中探子的三報,即用衝頭上場;《連環套》中竇爾敦念:“……他就暗發”後,也用衝頭來配合動作和加強語氣。

長尖以大鑼、小鑼和鐃鈸相間擊奏。形式、用法與衝頭大致相同,只是適用於由慢轉快的動作上。例如:《群英會》中周瑜喚眾將進帳時,眾將上場即用長尖;又如起霸時上場亮相後,在往臺口走的時候就用這個點子,不過比一般的速度較慢一些。

長絲頭以大鑼和鐃鈸相間擊奏,用途及作用略同於衝頭,大都用在唱罷搖板之後的人物上下場,以此代替衝頭。例如:《斬馬謖》中諸葛亮唱罷“算就漢室三分鼎,險些一旦化灰塵”兩句搖板之後探子上場時,即用長絲頭。

京劇打擊樂雖在一齣戲中居伴奏地位,但它貫穿全劇的始終,如一齣戲開場之前,往往是樂隊先打起鑼鼓來,以打擊樂的悅耳音色,製造出全劇的氣氛。使觀眾在它的召喚下精神煥發地參與到演出中來。隨之鑼鼓套路有了變換,如果一齣戲首先上場的是一位活潑可愛的少女,往往會以幾聲清脆的小鑼來“啟場”;如元帥開場,則會以鏗鏘有力的鑼鼓來“引將”;若以反面人物登場,則還要運用低音鑼來刻畫其陰險狡詐的性格。在刻畫人物內心,恐懼的描繪上,打擊樂更有獨到之處。如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百雞宴》一折,當楊子榮滿懷信心地準備裡應外合,全殲頑匪的關鍵時刻,欒平的突然來到,楊子榮在極其不利的情況下,臨危不懼,充分利用其弱點,質問欒平“是共軍把你放了,還是共軍派你來的。”話音剛落,打擊樂“嗆”的一聲“冷錘”隨著演員的逼真表演,這一錘有力地突現了欒平內心的萬分驚恐,先是瞠目結舌,進而被迫自己打耳光,跪在楊子榮面前求饒。

京劇的打擊樂除板鼓居首位外,進而掌握整個演出的舞臺與節奏,其他樂器也各具特色,大鼓音色雄厚有力,小堂鼓音色乾脆肯定,大鑼音響洪亮,音色蒼勁,又常擊在強拍上面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鐃鈸發音激亢雄奇,小鑼音調婉轉上挑,音色娟秀,單擊時具有陰柔之美。

舉一個傳統的京劇身段鑼鼓[水底魚]的例子:

打臺|倉切|倉乙切|臺切臺|倉乙切|臺切|令切|乙切臺|倉乙切|令切|乙切臺|倉乙切|臺切|乙切|乙吐嚕|倉兒|令切|乙切臺|倉0|[水底魚]結構分為頭、身、尾三部分,板鼓在頭、尾起到控制節奏、速度、音量變化的作用,在鼓鍵擊打的第一下即“頭”,就決定了整個水底魚的快慢輕重,在“身”的部分只是透過竄捻、絲鞭輔助。演奏中要觀察演員的身段,再體現到指揮手法上,這一系列的反應和規範而清晰的演奏,只有訓練有素的專業演奏員才能完成的,大鑼在演奏[水底魚]時,瞟著板鼓,看著演員對頭、身、尾要有意識的進行輕重緩急的劃分;鐃鈸在演奏[水底魚]時,看著板鼓兼顧大鑼,在鑼鼓經標註的重音上要進行輕重跳躍性的打擊;小鑼在演奏[水底魚]時,看著板鼓,兼顧著大鑼、鐃鈸充分突出自己的單獨的演奏部分,整個鑼鼓連貫完整。

前輩的藝術家要求的冷錘一擊,味要正,還要好聽,仔細分析起來,那一擊是板鼓、大鑼、鐃鈸、小鑼同在一個時間以不同的音高發出的音響效果。如果再加以時間上不同節奏的安排,就形成了旋律,京劇鑼鼓所要表現的內容很廣泛,所以它在速度及結構的伸縮性上變化很明顯,演奏員對鑼鼓的節奏、旋律、和聲的綜合感覺要求比較高。

鑼鼓點統稱“鑼鼓經”,它的名目繁多,運用範圍廣泛,幾乎任何一種情景在舞臺上出現時都有相應的鑼鼓經可供應用。如[急急風]是一種緊張的鑼鼓點,配合小堂鼓演奏更能突出戰鬥氣氛。[緊錘]也是一種常用的鑼鼓點,比如現代京劇《紅燈記》中《痛說革命家史》一折,當鐵梅唱完,“我這裡舉紅燈光四方”後樂隊奏緊錘,然後接著唱“我爹爹像松柏”一段快板,緊湊急促的鑼鼓節奏配合激發出剛勁的唱腔,把鐵梅決心繼承父志的革命豪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小鑼平板奪頭也是四平調的入頭,但和平板奪頭相反,多用作大過門的入頭。例如《梅龍鎮》李鳳姐第一次上場唱四平調時,即用這個鑼鼓。小鑼平板奪頭又可作為[吹腔]的入頭,如《奇雙會》李桂枝第一場唱上。

大鑼單楗鳳點頭,用於臺上開唱的搖板、流水的入頭,但凡是鳳點頭均不作上場開唱用。

例如《打漁殺家》中,李俊唱完“手搭涼篷用目瞅”之後,接一鳳點頭入搖板過門,倪榮再接唱“柳蔭樹下一小舟”。

小鑼鳳點頭也是搖板或流水的入頭,多用於比較文靜的場面。例如《捉放曹》中陳宮與呂伯奢對唱時所起的流水,用的即是小鑼鳳點頭。

大鑼雙楗鳳點頭也叫紐絲鳳點頭,多用於開唱之前動作不多的`情況下。例如《空城計》中諸葛亮唱“退司馬保空城全仗此琴”的西皮散板,即用大鑼雙楗鳳點頭開唱。

散長錘鳳點頭散長錘鳳點頭是散長錘的結束部分,作為散板的入頭。例如《法門寺》中宋巧姣唱西皮散板“喚一聲好一似鷹拿雀燕”,即用散長錘鳳點頭作為入頭。

在京劇舞臺上打擊樂演奏員所要具備的就是要與劇情同步,合拍。《雁蕩山》就是個典型的例項,全劇不用唱唸,以京劇形體舞蹈和武打翻撲技巧等肢體語言表達劇情,音樂表現則以京劇鑼鼓、笛子、嗩吶等演奏曲牌,營造出一幕威武雄壯的戰鬥場面。大幕拉開,敵兵頭領賀天龍慌亂中在[亂錘]鑼鼓點中上場,人物情緒顯得沮喪,雜亂;與和著[急急風]鑼鼓點上場的孟海公的鎮定,機智,細心大膽的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向觀眾清楚交待了戰爭雙方的基本陣容,準確無誤地表達了戲劇展現的愛憎。其中不僅是舞臺場景,演員表演為此給予了明確的交待,而音樂表現,尤其是打擊樂不同內涵的鑼鼓點,為劇情氛圍的營造視聽方面的音樂效果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為真切地反映戰爭場面,前輩的老藝術家們用上山追擊、夜襲、水戰、攻城段落進行了大手筆的鋪墊,時而如風暴雷霆,時而如山雨傾瀉,曲折驚險,懸念叢生。為此我們在演奏之前要確定一個激烈的氛圍,這就是京劇鑼鼓中常說的“一顆菜”的感覺,層層包裹,步步填充,於和諧完整中體現各自的風格。 在京劇發展的早、中期,流派的創立除了個人表演風格特點以外,往往是對於本行當的藝術有宏觀的、規範性的建設,除了譚鑫培、王瑤卿以外,武生中楊小樓的“楊派”的形成就為武生的表演確立了“武戲文唱”這種帶有哲學意味的藝術觀念和藝術準則,影響到許多別的行當。與楊小樓合作時間最長的著名鼓師鮑桂山,技藝超群,名重一時。楊小樓以“武戲文唱”著稱,鮑桂山則幅之以“武戲文打”,注重了武戲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後來的白登雲和喬玉泉均師承鮑桂山。白登雲曾先後為楊小樓、王鳳卿、餘叔巖、梅蘭芳、程硯秋等名家司鼓,他能文能武,昆亂不擋。打文戲穩而不溫,舒展細膩;打武戲強而不火,灑脫明快。特別是在掌握速度節奏上精準嚴謹。他鼓點強弱徐疾的變化,都能密切結合劇情。他演奏技巧精湛,各種鑼鼓點兒運用細膩考究、不落俗套。

“範兒”和樂器音色是鑼鼓韻味的主要表現。正確鑼鼓演奏方法(京劇術語稱作“範兒”)是我們老一輩京劇鑼鼓演奏名家總結出來的通往成功之路的捷徑。前輩魯華先生編寫的演奏法有如下口訣:鼓:鼓範兒有大、小,平、團四種。鼓楗的拿法,大小范基本相同,用力點稍有區別。大範兒用力以小臂為主,運力於腕、指,力貫於健頭,特點是力度較強。小范兒用力是小幅度的尺橈旋轉,運力於腕、指間,特點是速度易快。團範兒,不是四指平放於膝部,而是僅用小指貼靠膝蓋,用力法同於小范兒,易快,平範兒,是大多數司鼓者所用的範兒。食指、中指與拇指捏住鼓楗,無名指與小指蜷靠中指,指背平放於膝部。敲擊時,抬手與落手要成一條線,切勿畫圈,腕子要承借橈骨旋轉的動力,楗頭佔鼓光面積五分之四。

鼓演奏口訣:

拇、食、中指捏楗子,自然屈肘擱於膝,起落鼓心一條線,音量音色求統一。板:左手拇指挑起板繩的同時,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與拇指對捏後扇板木,掌心要空。持板後圓臂展向胸前。敲擊時以小臂旋轉為主力帶動腕力。

板演奏法口訣:

持扳圓臂展前胸,拇指挑板繩.打板臂帶腕轉力,掌心傳共鳴。大鑼:左手食指、中指、與拇指拿起鑼柺子(小指也可勾住鑼提繩),屈肘胸前成提鑼勢。右手的小指紉進鑼槌扣裡,拇指與食指輕輕地掌握住槌杆,屈肘於鑼光外面。敲擊時,放鬆肩、肘關節,既不要挑腕也不要吊腕,要使用小臂帶動手腕的背屈和掌屈力量。

大鑼演奏法口訣:

持鑼平胸定高低,輕握槌杆置鑼外,架勢勿僵取自然,背起掌落別畫圈。敲鑼臂帶掌屈力,切不可:端肩、挑腕、用肘揣。鐃鈸:中指與食指併力勾抓住帶有鐃鈸布的鈸扣,再與拇指對捏,兩手皆同。然後屈肘胸前。敲打時,小臂放鬆,靠小臂帶動手腕的臂屈和掌屈力量,鈸邊嚴對鈸邊,擊後富有彈力地分開。

鐃鈸演奏法口訣:指捏鈸扣切莫如拳盤握,屈肘胸前猶如懷中抱月。臂帶腕力敲擊盡求對光,死拍硬砸之法實在不妥。小鑼:左手的食指挑起鑼邊,拇指為防護小鑼滑落而貼放於鑼邊上,小指為便於掐音而靠近鑼光內面。右手拇指的第二關節與食指第二關節、中指第三關節對捏鑼板,屈肘於小鑼外面成小鑼演奏姿勢。

小鑼演奏法口訣:

左手鑼右手板記清分工,食指挑拇指護小指前傾。輕捏板如持筆敲有彈性,敲擊時抬板落板一線行。腕承橈骨旋轉力,撇、抹、拙勁兒都不成。

演奏大鑼、小鑼:要求準確地擊中鑼門,發力必須自然、適度。鑼的音色講究集中、圓潤,無論高音鑼、低音鑼音不能散。演奏鐃鈸:要求鈸碗對得準,用力要巧。鐃鈸的音色則要求脆而純淨,演奏技巧包括揉、搓、垛、顫等,打出的音色均不相同。

經過多年的舞臺演出,我深知京劇打擊樂是一門很難掌握的藝術。若掌握得好,帶給你的會是一種藝術享受,反之就會造成擾人的噪音,以我個人看來這主要取決於一個演奏員對本職樂器的理解度和演奏技巧的發揮程度。由於每個人的藝術見解和藝術修養程度不同,演奏出來的東西也截然不同,但是有一點必須肯定,不論哪個演奏員的藝術作品都是給觀眾欣賞的,得到觀眾的認可,你的藝術才真正有了價值。

綜上所述,京劇打擊樂雖然是輔助京劇表演的伴奏樂器,但她確實扮演著戲曲的筋節角色,起到了七分鑼鼓半臺戲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那些沒有內涵,沒有欣賞價值的的東西,必定會被觀眾拋棄。這使我們這些京劇打擊樂的專業演奏員面臨更大的挑戰,我們要潛心研究本專業的藝術表現力打出鏗鏘熾熱、節奏鮮明的京劇鑼鼓韻味,為京劇藝術的發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