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電影

電影音樂對電影內涵的作用淺析藝術論文

電影音樂對電影內涵的作用淺析藝術論文

摘要:

電影音樂發展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隨著電影藝術的發展,音樂已成為這門藝術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音樂因其強大的抒情敘事功能,在揭示電影內涵、推進電影節奏、表現人物心理、彌補情節之間的空缺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當它與電影畫面相結合,便給畫面營造出全方位立體感。本文敘述了電影音樂的表演如何配合影像本身來表情達意,,構出電影立體感,並從電影《天堂電影院》中抽取片段加以分析,以期說明電影這門綜合藝術現如今如何將視覺與聽覺融合的衝擊力震動觀眾的內心世界,接受漸漸鋪墊出的電影內涵。

關鍵詞:

電影音樂;電影;畫面;電影節奏;旋律特徵;電影內涵;視覺;聽覺;天堂電影院;觀眾

音樂是一門有強大的抒情敘事魅力的藝術,電影音樂這門藝術則是從20世紀新出現的,是依據電影劇情發展創作出來的音樂。電影音樂是體現影片敘述構思的音樂,其在敘事和結構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儘管觀眾在看影片過程中,大部分精力放在情節上,容易忽略音樂的存在,但是音樂卻從聽覺上增加了畫面乃至劇情所傳遞出的資訊,從而影響了觀眾所體會到的影片含義。美國已故著名電影作曲家赫爾曼曾說:“音樂實際上為觀眾提供了一系列無意識的支援。它不總是顯露的,而且你也不必要知道它.但它卻起到了應有的作用。”音樂與電影關係密不可分的,並且有著相互作用的規律。

百年電影史中,電影在其誕生之初就與音樂結下不解之緣。在無聲電影時期,為了滿足觀眾視聽一體的感受需求使其適應無聲畫面,另一方面為掩蓋放映機發出噪音,一種現場樂器即興伴奏的形式應運而生,因而最早的電影配樂也就產生了。然而這種電影音樂與電影情緒不符,與電影本身脫節,只是一種外在的結合。1908年,法國作曲家聖桑率先為無聲片《吉斯公爵被刺》譜曲,此後有更多的作曲家陸續為某部無聲片作曲。這種專門為電影而譜寫的音樂,已經做到配合畫面的情緒與節奏,擴大了電影藝術的表現力。1927年10月美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公映,不僅標誌著音樂片的誕生,也是音樂成為電影的有機組成部分。電影音樂成為一種高度專業的音樂形式是從40年代後開始的,電影中的音樂追求更加符合電影藝術的特點和形式,不僅用來渲染氣氛營造意境,更主要的是用它來刻畫人物形象內心心理體驗等。如今,電影音樂在很大程度上更是實現了質的突破,對整部電影意義非凡。同時電影藝術的發展,技術的提高,使得音樂與畫面的接洽更加完整。

音樂的的藝術魅力在於音符旋律樂器排列與組合之中所蘊含的強大的潛在力量,其自身跌宕起伏的情思極具穿透力,往往能夠穿進人類思想精神的根部。正如貝多芬所說的: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而電影中的音樂則運用其多節奏的功能與同樣節奏多變的電影達成統一。電影中的節奏比如主觀節奏、客觀節奏、導演心理節奏和觀眾心理節奏等等,與音樂本身的旋律節奏情感氣氛不謀而合,兩兩相交使得電影的抒情性戲劇性得以凸顯。演奏電影音樂的各種樂器聲音各有特點,也可從不同的音質表現不同情節、景物、人物的`特徵。有了音樂的伴奏,電影畫面的意境將更為立體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電影配樂是電影音樂的一部分,配樂有兩種極端而相對的觀念:一種是盡力溶入電影的結構中,如配音般地令人不易察覺;第二種是儘量突出,令人強烈地感受到,這兩種觀念只要能夠與整部電影的結構做巧妙的配合,都必能夠產生很大的力量,配樂的真義就在這個配字上。而配樂的方式分為題曲式的配樂和樂劇式的配樂。通常情況下,一部電影中,主題旋律會不斷在特定情節中響起。而樂劇式則有著主導動機,隨著片中情節及人物心理而發展轉變。

在一部電影中,用恰當的樂器以合適的節奏演奏出的樂曲往往有助於詮釋出電影的美。那麼音樂是如何有機地為情節與畫面服務的呢?讓我們進入《天堂電影院中》,品味音樂對電影本身的襯托。

1988年的經典電影《天堂電影院》是義大利導演朱賽貝·託納多雷(GiuseppeTornatore)所執導的一部電影,影片講述了主人公託託一個成長在義大利西西里島詹卡多村莊中小孩子的故事。本片以一種懷舊的基調敘述濃縮在西西里小鎮的義大利社會的歷史變遷,電影自身的盛衰沉浮,以及託託這一個新生力量的成長,這三個層次的交織使得電影某種記憶深處的輕快純真溫暖的東西被不斷翻出,告訴人們面對起迅速發展起來的經濟,我們追求的應該是最初那份純粹的自由。

本片的配樂大多出自目前最多產的電影配樂大師埃尼奧·莫里康內之手,其筆下還有同為朱賽貝·託納多雷所導演的作品《海上鋼琴師》的配樂。影片一開始,畫面停留在一個看得見海面的陽臺上,白色的全封閉式的陽臺圍欄與波光粼粼的海面以一比二的比例分佈在整個畫面中,而圍欄的最高點也就是圍欄的中軸上放著一盆正在成長的盆栽,微微海風吹過,吹出生命的氣息,盆中的幼小生物似乎正長在一片禁錮的土地上努力地成長,希望有一天能離開這兒,去到海面上廣闊的天空中翱翔,追逐他的夢想。這是開篇畫面所傳達的資訊,它預示了著影片得一部分內容和主題。伴隨著畫面的出現,片中著名配樂《Cinema Paradiso》響起,樂聲從鋼琴開始拂起一番水面波瀾,主旋律則由小提琴與口風琴交織而成,敘述著一個幼小生命欲從一個窄小閉塞的空間內奔如大海之外的渴望。主旋律委婉曲折,在高音區與中音區之間來回旋轉,一方面描繪了在高空飛舞的渴望,另一方面則體現成長的生命對生根的地方的依戀不捨。畫面停留半分多鐘之後,鏡頭開始向室內移動,此時主旋律的演奏樂器由小提琴轉為短號,這一轉變似乎真的勾起了過去的些許回憶,這回憶有關於小託託生根的家,也就是以鏡頭中以昏暗的房間為代表的西西里島小鎮。曲中多種管絃樂器共同伴奏,為畫面營造出多層次的情思,暗示著主人公、電影業以及社會艱難複雜的成長過程。在這組鏡頭中,畫面由外向內移動的節奏也與音樂的節奏吻合,共同引導著觀眾跟著畫面節奏接收下一步的資訊,增加觀眾思考容量。開篇的這首配樂交代了本片將不斷往返於現在和過去溫馨的記憶之間,也給之後影片所講述的故事定下了亦悲亦喜的基調。

西西里小島上寧靜生活下一步一步向前走去的過程,及其身後溫暖而純粹的人文情調,盡在不言中。

同樣,也是這首《Cinema Paradiso》,在最後天堂電影院被炸燬的時刻響起。畫面中,承載無數歡笑悲傷熱愛痴狂的影院孤獨得立在廣場的一邊,影院陳舊的外觀使其被車來車往的廣場遺忘,唯有曾經和她一同成長的人們心裡藏著她得靈魂。然而一聲巨響過後,年久失修的圍牆頃刻倒塌,影院的“孩子們”心中的回憶也被震得零落不堪。倒下的影院掀起了巨大的塵埃,一張張熟悉的面孔將塵煙凝聚成悲傷,風中的塵煙久久不散,卻終究要散,她是一份記憶,也是一份追不回的純粹。巨響之後,配樂《Cinema Paradiso》便以小號聲開啟,小號聲就像一堵摸不透的惆悵,這一點與就不散去的煙霧一致。曲聲如煙一般無力地奏響,每個音符都奏起了人們內心的無奈,它勾起了過去太多關於影院的美好回憶,而她也跟隨著影院的倒塌邁著無力的步伐。此時此刻,音樂與畫面所體現的哀思節奏相近,人們內心中深深地痛伴著樂聲緩緩輸出,也勾起觀眾對過去的一切的深通思考。

本片中最令人難忘的事小託託與老放映員阿爾弗萊多的忘年友誼,而本劇在表現這段友誼方面則有一首配樂《To Toand Alfredo》,這首配樂在阿爾弗萊多教小託託如何使用放映機放電影時響起。樂曲主旋律及伴奏皆由小提琴組成,主旋律以一種輕快地方式在空中飛揚,好比託託追逐自己熱愛的事物的步伐,而伴奏則為其引導著快速的節奏,好比阿爾弗萊多如父愛一般的悉心教誨。託託學習使用放映機那段,音樂伴著輸片齒輪的旋轉響起,伴奏的節奏將滑輪的速度透過聽覺傳進觀眾腦海裡,而阿爾弗萊多與託託的對白頗為乾脆,兩人的教學程序和親密關係也隨著這份節奏迅速發展,而託託正經歷著的電影業的似乎也是以這種速度在奔跑。同時主旋律一定程度上將所有切換的畫面以同一節奏連線,令觀眾對許畫面背後更多歡樂回憶進行更立體的遐想。這首配樂可以說是專為表現託託的成長步伐而設,其實在託託放映電影的過程中,影片不斷將鏡頭投向影院的大銀屏,電影也想這首配樂所敘述的一般快速地前進,同時這首曲子也而它也常分佈在影片中描述小鎮人文情況的片段中,從某種層度上說,《ToToand Alfredo》與畫面切換節奏搭配,推動了整個電影三大寓意層次的發展。

影片的最後,成年後的大導演託託孤身一人坐在先進的小型影院裡觀看阿爾弗萊多留給他的一捆膠捲,膠片的內容是曾經在宗教禁錮下電影中被要求刪除的片段。這一段充滿對情愛的追求的古舊片段,原來正是阿爾弗萊多不希望小託託回到閉塞小鎮的真正原因,在還白畫面中我們似乎看到了很久很久以前,人類與禁慾主義做的一系列鬥爭,看到了社會巨大的進步。本段的配樂為影片主題曲《Love Theme》,這首曲子一開始便從滿在過去徘徊之意,將觀眾迅速引進黑白畫面的時代中,而曲中悠長的長笛音將黑白影片中對自由執著的追求表露無遺,而短號與提琴的合奏將這份執著襯得更加義無反顧。黑白的畫面、託託所處的彩色時代、憂傷而又溫馨的樂曲,搭配出人們最初的夢想,如今早已被人所遺忘的純粹記憶就在這組鏡頭中蘊藏著,可那才是我們應該去尋找的自由。

畫面和音樂這兩種分別透過視覺與聽覺被人們接收的資訊,在電影中若將而這巧妙結合,不但可以為畫面天上它本身難以言盡的情感色彩,還可以用更強大的力量將資訊儲存在觀眾腦海中,促進觀眾對情節內所蘊藏地深層內涵的理解,進而引發觀眾對電影所講述的道理以及對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