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絕弦》課堂精彩實錄
【課前談話】
師:同學們是二十一小,六一班的孩子是吧?聽說是六一班我感覺到很親切,知道為什麼嗎?這得靠猜了。
生:我猜您教的學生也是六一班的吧?
師:你叫什麼?
生:我叫黃依依。
師:黃依依是吧,一語中的呀,知我者黃依依也!就這個意思,好,上課之前咱們聽點音樂。(師播放樂曲)
師:你聽到了什麼聲音?
生:我聽到了高山流水的琴聲。
師:你的耳朵了太靈了吧,老實說你聽到了什麼?
生:我聽到了蟬鳴,瀑布往下飛流時的聲音,還有一些古色古香的古箏彈奏。
師:你的用詞真好,咱們有什麼說什麼,好不好?你們真厲害,再聽一段。
師:聽到了什麼?
生:我聽到了一個人在竹林裡彈琴,風把她的衣襟吹了起來。
師:衣袂飄飄的感覺。
生:有那麼一種風起雲湧的感覺。
師:說得多好。
生:我彷彿聽到了海浪拍擊沙灘的聲音。
生:我彷彿聽到了一線天裡的瀑布,很……
師:老師告訴大家,我們能聽到很多聲音,但是我們要真正理解這樣的樂曲真是有些難為大家了,不要說你們,我有時聽半天都聽不出來,這種用古琴演奏的音樂,一向被稱做是高雅之樂,往往寄託了琴師他自己的志向、情懷、抱負、心聲,不過我相信,憑咱們班的實力只要咱們以後有了足夠的生活閱歷,足夠的音樂感知能力,也能夠把它聽懂,不是什麼難事。
師:再稍微休息一下我們就上課。
【上課時間】
師:準備好了嗎?上課!
生:老師您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同學們,今天我們也要學習一篇和音樂有關的文章,它是一篇古文,講述的是發生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時期的一個故事,誰來讀一讀這個課題?(指名學生讀課題。)
生:伯牙絕弦。
師:哎喲,念得真準,一板一眼的,尤其是這個最難唸的“弦”,你也念準了,我們一起來唸一念,伯牙絕弦,預備起。
(生齊讀課題)
師:嗯,絕弦是什麼意思?(指名回答)
生1:我認為絕弦就是最後一次在彈這個琴。
師:彈完之後就要怎樣?
生1:可能是就要去世了。
師:她認為是這個意思。你再說說,指另一名學生。
生2:我認為是在彈了現在他彈完的這一首曲子之後就這一生再也不彈了
師:用我們的話說,絕弦就是把琴絃怎樣?
生2:剪斷。
師:從此?
生2:不彈了。
師:是啊,那麼伯牙絕弦呢?(指名回答)。
生3:我覺得伯牙是一個人,他以後不彈琴就把琴絃弄斷了
師:伯牙把把琴絃弄斷,從此?
生3:再也不彈了。
師: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答案在哪裡?
生(齊答):在課文裡。
師:那就把課文打到137頁,請你按照你的感覺大聲地讀,最少讀三遍,努力把它讀正確,自己讀自己的開始吧!
(生自由讀課文)
師:讀完了嗎?都讀到三遍以上了吧,好,一讀就能夠明白課文講述的是伯牙和誰的故事?
生:鍾子期。
師:抓住了這兩個主要人物,我們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畢竟是古文啊,你覺得哪些句子比較難讀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指名讀)他在讀的時候,我們大家注意聽。
生1: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我覺得這句話比較難讀。
師:這句話提醒大家注意,是吧,其實有些語言我們是不理解才覺得它難讀,對吧?這句話的意思誰能理解?
生2:鍾子期死了(師:去世了)鍾子期去世了,伯牙認為這個世界上再沒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絃也剪了,這一生再也不彈琴。
師:那麼這裡伯牙“謂世”的“謂”是什麼意思呀?
生2:想。
師:是想嗎?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確實有些不太好懂,沒有的註釋的時候我們還可以藉助工具書,我還是請你,“謂”在字典中有這麼幾種解釋,你認為哪種合適?
生2:第二種,認為,以為。
師:伯牙認為世界上(生2:再也沒有知音了)再也沒有知音了,那麼“乃破琴絕弦”中的“乃”是什麼意思?
生2:就。
師:於是就破琴絕弦。好,理解之後我相信你們會讀得更好,請你來讀。
生2(讀文):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真有古文的味道。厲害,還有哪個句子比較難讀?(指名讀自己認為難讀的句子)
生: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我覺得這句話比較難讀是因為它在四個字中間“兮”和“若”之間就要隔一下,停頓一下。
師:你是要知道應該怎樣斷句是吧,我想問問你,為什麼要在“兮”字後邊做停頓?
生:因為“兮”是語氣詞,相當於是“啊”,所以要在“兮”字的後邊斷句。
師:藉助註釋就能夠知道,這個“兮”和前邊的哪個字(生:哉)對“哉”都是什麼詞?(生:語氣詞)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啊”,這樣的詞後邊一停頓,一延長,古文的味道就出來了,誰來讀讀看?把這兩句話都讀進去。指名讀這句話。
生:(讀文)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師:哎喲,我看你肯定下過功夫了,真好,讀得真不錯。來,我們也一起這樣地來讀一讀,注意,讀好“哉”和“兮”後邊的停頓。
(生齊讀這一句話)
師:真好,難讀的句子都會讀了,誰能一口氣把這篇古文讀下來?(指名讀文)
生1:(讀全文)
師:注意“兮”字後邊要做停頓(師範讀此句後生繼續讀)真好,一點就通,誰再來讀讀?
生2:(再讀全文)
師:哎喲,給點掌聲吧,沒讀幾遍就能把古文讀成這樣,我真想說一句:“善哉”。老師也想來讀一讀,好不好?
生:好!
師:(範讀課文,生掌聲鼓勵)就學著這個樣子讀好嗎?語速放慢,適時地停頓。
生齊讀課文。
師:真好,我們能從課文哪一句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鍾子期就真的善聽呢?
生1:可以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從這句話中就能體會到伯牙在想什麼鍾子期就可以聽出。
師:請你理解一下這句話,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怎麼說的呀?
生1:伯牙彈琴,心裡在想著高山。
師:“志在高山”我們可以藉助什麼?註釋,是吧
生1:鍾子期就回答:‘善哉’。
師:“善哉”就是什麼
生1:“善哉”就是“好啊”,峨峨兮若泰山,就是“高啊”。
師:哦,高高的像泰山,是吧,只有這一句嗎?誰還有補充?(指名補充)
生2: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師:請你也理解這句話。
生2:這句話就是說,伯牙在彈琴的時候心裡想的是流水,於是鍾子期就回答道,好啊,(師提醒藉助註釋)廣大的像江河一樣。
師:廣大的像江河一樣,說得多好,注意到沒有,他們兩位在理解這兩句話的時候,有註釋的時候就藉助註釋,沒註釋的就聯絡上下文用自己的話來理解補充,這是學習古文的好方法,老師把這兩句話打在大螢幕上,我想問問,這裡的善哉的“善”跟伯牙善鼓琴裡的“善”一樣不一樣?怎麼個不一樣,你要能說出個所以然來。
生2:“伯牙善鼓琴”裡的“善”是因為他很擅長彈琴,(師補充,一個擅長彈琴,一個擅長聽琴)“善哉”的“善”意思是好。
師:你會聯絡上下文學習,這種一個字有多種意思的現象在古文裡邊很常見,這裡的“善哉”用我們自己的話說,聽了人家的琴聲之後說了一句什麼?
生2:好啊。
師:或者說一句?
生2:太棒了,太妙了!
師:在古代這就叫什麼?
生:善哉。
師:對嘍,誰能來讀一讀,把這種由衷讚歎的感覺讀出來?
生2: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師:前邊一句也讀一讀。
生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師:聲音好聽,而且“善哉”好像說到哪裡去了,對了,就是這種感覺,再找一名同學來讀。(指名讀)
生3:讀課文。
師:真好,我覺得你這幾個“善哉”讀得好,你“峨峨兮”“洋洋兮”也讀得好,我問問你,當你讀到“峨峨兮”的時候,你的眼前出現的時怎樣的景象?怎樣的畫面?
生3:我的眼前好像出現一座高高的泰山,它顯得很巍峨。
師:巍峨高聳的泰山,是吧?請你再來讀讀。
生3: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師:峨峨兮若泰山,誰再來讀一讀,你在讀“峨峨兮若泰山”的時候,你的眼前出現的是什麼?
(指名生4讀此句)
師:不愧是男子漢,讀起來就有男子漢的味道。後邊一句誰來讀一讀,志在流水。
生5: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師:巾幗不讓鬚眉呀,洋洋兮若江河,好像讓我們看到了那個寬廣的江河,相比上面的泰山,這裡的江河也不是一處隨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裡邊是有特指的,我覺得咱們班的同學一定能夠知道,我對咱們班很有信心,江河在古文裡應該指的時什麼?泰山。
生1:我覺得“江河”在古文裡邊是博大精深的意思。
生2:這裡的江河指的就是長江和黃河。
師:你的古文底子真好,是的,這裡的“江”指的是我們中國最大的江,是什麼江?(長江),這裡的“河”指的是我們中國最大的河,什麼河?(黃河)講到長江和黃河,你還想到哪些詞語或詩句?
生:波瀾壯闊和波濤洶湧。
師:波瀾壯闊和波濤洶湧,我覺得你的這兩個詞的時候一點波浪都沒有。
(生有感情的把這兩個詞再說一遍)
師:正是這樣的洋洋兮志在流水,請你再讀。
師:不要著急,這裡的`志在(指導學生朗讀)
生:讀文。志在流水……
師:真好,就是這種波瀾壯闊波濤洶湧的江河。還想到了哪些詩句?
生:暗河洶湧。
師:暗流洶湧是吧,不僅是表面上波濤洶湧,還有暗流洶湧。(指名再讀此句)
生: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揚揚哉若江河。”
師:真好,同學們,正是這樣磅礴高聳的泰山,正是這樣連綿不絕、鋪天蓋地的江河,我們一起把它讀出來。
(生齊讀這兩句)
師:是的,不論什麼鍾子期都能聽出來,用文中的一句話來解釋,就是說,伯牙所念,這裡“伯牙所念”的“念”跟前文中的哪個字是一樣的?(指句回答)
生:這裡的“念”跟前面的“志”是一樣的。
師:都是什麼意思?
生:都是伯牙想。
師:心裡想的意思,找一個字是什麼?志,念,都是什麼?
生:想。
師:我們理解古文就可以用我們現代的詞彙,不論您伯牙所志,所念、所想,我鍾子期都必得之。我想問問,鍾子期必得的是什麼?
生:我想他都知道伯牙心裡在想些什麼。
師:也就是說子期不僅聽懂了伯牙的琴聲,而且聽懂了這位名滿天下的琴師傾注在琴聲裡的什麼?(心聲)這樣看來,鍾子期說,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說的也不只是伯牙的琴聲吧?他也道出了伯牙內心的什麼?
生:也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懷。
師:你可了不起,就在這裡,這個叫王謙宇的,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他的智慧。子期不僅聽出了伯牙的琴聲,還聽出了伯牙傾注在琴聲裡的什麼?
生:志向和胸懷。
師:什麼樣的志向?
生:志向是以後能象巍峨的泰山一樣屹立在人間。
師:什麼樣的胸懷?
生:胸懷是心胸寬廣像江河一樣能撐萬里船。
師:(眾生鼓掌)你們聽出來了嗎?你太了不起了!原來鍾子期不僅在聽伯牙的琴聲,也說出了伯牙傾注在琴聲裡象峨峨泰山一樣的志向,洋洋江河一般廣闊的什麼?(胸懷)這樣看來,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那僅僅是想嗎?那是志存高遠的志,胸懷大志的志。老師課前查過資料,我發現好多古書上都說伯牙的琴藝是妙絕天下,許許多多的人都以聽到他的琴聲而榮幸,他們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聲的美妙,但是伯牙傾注在琴聲裡的這種志向,這種情懷他們能得知嗎?唯有誰能得知?
生:鍾子期。
師:唯有誰必得之?
生:鍾子期。
師:這才叫伯牙所念
生:鍾子期必得之。
師:請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來都沒人能聽懂你的琴聲,你的內心充滿了無限的寂寞和孤獨,可是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誰?
生:鍾子期。
師:不論你彈什麼,不論你有怎樣的志向和情懷,他都能在說“善哉,善哉”必得知的時候,你的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你又會有怎麼樣的感慨想對子期說?請你順著伯牙遇到鍾子期感慨道,接著往下寫。
(學生拿出老師課前發下的作業紙,伯牙遇鍾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接著往下寫,師播放古箏樂曲)
師:大部分同學寫完了,誰來說一說?不著急,伯牙得遇鍾子期什麼感覺?
生1:伯牙得遇鍾子期非常高興。
師:非常高興,怎麼說的?
生1:善哉善哉,世上知音唯有鍾子期也。
師:真有古文的味道,尋尋覓覓原來你就在這裡,世間知音唯有鍾子期也!真妙。
生2:伯牙得遇鍾子期非常興奮,他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
師:真乃知己也,真棒啊,誰再說說?
生3:善哉善哉,終有人懂我心,懂我志向,懂我胸懷,懂我者,鍾子期也。
師:相識滿天下,知音卻只有這麼一個呀!
生4:善哉善哉,吾終有知音,此乃好事,吾不用孤也。
師:如今我是不再孤獨,想知道伯牙當時是怎麼說的嗎?古書《列子》中有這樣的記載,“善哉善哉”好呀好呀,先生你能聽懂我的琴聲,聽到我的志向我的情懷,和我心裡所想的(生:一模一樣)這兩個人之間的默契我們常用的一個成語講,那就是
生:心有靈犀。
師:心有靈犀,心心相印哪!同學們,只有這樣心有靈犀,心心相印,只有這樣知志,知念知心的人我們才叫他什麼?
生:知音。
師:此時的伯牙真恨不得告訴全天下的人,我終於怎麼樣?
生:找到知音了!
師:帶著這種感覺來讀讀這段話,老師和大家配合著來,看看我們是不是心有靈犀。
(師生配合讀文,首先師讀伯牙部分,生讀子期部分,然後交換角色)
師:就是這麼的心靈相系呀,讀著讀著你發現這個語言有什麼特點?
生:我覺得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後半句都是相對應的。
師:你這個發現了不起呀,這樣的形式就好像讓我們看到了當時的伯牙和子期一個鼓——
生:一個聽。
師:一個傾訴。
生:一個訴說。
師:是呀,你看寫得多妙啊,彷彿讓人看到了伯牙和子期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默契呀,從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徵,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傳說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讓伯牙和子期都相見恨晚,他們約定第二年中秋再來相會,可是當第二年中秋伯牙興致滿滿地來與子期相會的時候,天意弄人啊!(播放背景音樂)此時高山默默,天地之間也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暗然失色。
師指名指導學生讀“子期死”後引讀課文後半部分(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從此還有人能知我之志嗎?
生:沒有!
師:還有人能知我之念嗎?
生:沒有!
師:還有人能知我之心嗎?
生:沒有!
師: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難覓呀!(齊讀課文後半部分:子期死……)是呀,終身不復鼓,伯牙絕弦,那是絕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期望啊,這真是一曲肝腸斷,天涯無外覓知音,正是這破琴絕弦,正是這得遇知音又痛失知音才使得這個故事更加的蕩氣迴腸,從此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傳頌著它,同學們桌面有個資料袋,就講述了這個故事的源遠流長,請你快速地瀏覽一下。好了坐正示意我。
(生瀏覽資料)
師:伯牙跟子期這個故事感動和溫暖著一代又一代渴望著心有靈犀心心相印的中國人,就在這個故事發生在三百多年後的戰國時期,古書《列子》就記下了這個感人肺腑的故事,記下了這對知音的名字,我們一起讀。
生:(齊讀)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
師:時間在流逝,五百多年後,古書《呂氏春秋》又為我們展現了這對知音相遇時那最美好的瞬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請男生齊讀課文。
生:(男同學齊讀課文: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師:借問人間愁際遇,伯牙弦絕以無聲,一千多年後的唐代,人們又在古詩中為那伯牙的破琴絕弦而嘆息不已呀,女生齊讀最後部分。
(女生齊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兩千多年後的明代,人們又在小說中傳頌著這個千古佳話,全班同學齊讀全文。
(生齊讀全文)。
師: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就在這個課堂上,我們六年一班的孩子也在朗朗傳頌著這個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同學背誦,不能背誦的同學高聲朗誦。
(齊讀課文)
師:同學們,學習了今天這個故事,我相信以後我們遇到很知心的人,我們就可以叫他是我們的什麼?
生:知音。
師:沒錯,儘管我們知道知音難覓,知音難求,但是我們依然要懷抱著願望,在天地間尋尋覓覓著我們的什麼?
生:知音!
師: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