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傳統文化

初探經濟全球化下我國傳統文化現狀論文

初探經濟全球化下我國傳統文化現狀論文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與貿易自由化的不斷增加,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也日趨活躍。在文化交流中,各民族文化互相借鑑,互相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優秀的東西,對於本民族文化的繁榮與創新無疑是十分有益的。但人類經濟全球化到什麼程度,人類文化絕不可能形成單一模式,只要民族的多種性存在,文化的多元化形式將是永存的。

關鍵詞:全球化;政治與經濟;多樣性;多元化

在較長一段時間以來,“經濟全球化”或“全球經濟一體化”和“貿易自由化”成為社會生活中一個響噹噹的時髦用語。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突然出現了“經濟全球化”,那麼會不會到明天也會出現“文化全球化”的現象。

一、“經濟全球化”是獲取政治和經濟利益的一種方式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政治同經濟相比不能不佔首位”,這是列寧關於經濟與政治關係的一段論述。“經濟”主要是指物質的生產過程和經營活動。在生產過程中,必然涉及到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關係以及勞動產品的分配形式等。這些產生過程中的基本要素,既是經濟活動中必要因素,又是社會政治的基本特徵。可見,經濟從來就是與政治緊緊地聯絡在一起的,脫離政治的經濟事實上是不存在的。

理論上的“經濟全球化”,它的核心應當是:全球經濟發展的成果,勞動創造的社會財富應當在“全球”範圍內合理分配,公平分配。當前,全球的資源和能源的矛盾相當突出。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所有消耗的能源佔全球能源出口的絕大部分。尤其是日本,99%的能源依靠進口。如果這些國家被一下子切斷能源供應,對其經濟生產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所以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這種看似“公平”的自由貿易,在技術和資訊不對等情況下的“經濟全球化”更多地滿足了發達國家的需要,更符合發達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國家間的自由貿易並不能達到“互利雙贏”,更不可能實現所有貿易國都“共同富裕”。正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口號聲中,國家間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世界上最貧窮國家的數量不是在減少,而是不斷地增加。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全球化”越叫越響,“經濟全球化”的政治利益更加顯現。

二、我國民族文化的現狀

我們民族有五千多年的光輝歷史,對人類的文明建設做出過巨大的貢獻。這種巨大的貢獻不僅僅是“四大發明”,主要是我們民族創立的老子和孔子的思想。老子的《道德經》和孔子的儒家學說就是最傑出的代表。

在我們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唐代“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使唐代的中國成為當時世界經濟、文化的中心。唐朝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其主要原因就是當時的社會尊重人的個性和發揮人的創造性,有一個比較寬鬆包容和諧的大的社會環境。這些都得益於老子孔子的思想。

老子的《道德經》內容很多,但它的核心思想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講得“道”即是自然規律,而尊重自然規律,發現和利用自然規律則是人類探索自然,進行自然科學研究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孔子的儒家思想講求“仁”、“愛”、“禮”、“儀”等,其實踐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思想,孔子主張培養和發展人的本性,個性和創造性,這些思想也是人類社會科學研究的基石。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就是我們民族的思想寶庫,也是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基因。

很可惜在大部分時間裡,我們並沒有理解老子孔子思想的核心,而是採取實用主義的態度對待:當統治者需要用這種思想鞏固自己的地位時,就極力主張“罷黜百家,獨樹儒術”,當認為這種思想不利於自己的統治時,便“焚書坑儒”或製造“文字獄”的手段打擊它。這實際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一種自殘現象,這正是我們落後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我們不僅引進國外的資金和技術,也引進了許多的外來文化。“聖誕節”已成為我國青年人必過的一個節日,他們在“聖誕節”表現出的熱情和興趣,遠遠超過了我們自己的“春節”;而“麥當勞”、“肯德基”等比我們的“北京烤鴨”顯得更時尚,牌子更亮,更受年輕人的歡迎。另外,我們原來一些帶有政治紀念意義的節日如“五一”、“十一”也在逐漸變味,被人們稱為“黃金週”;而我們民族傳統的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也被披上“商品”的盛裝,成為市場經濟中的一個亮點,一切都在為促進消費服務,為市場經濟服務。這就是“經濟全球化”、“市場經濟化”對民族文化的影響。

三、民族的多種性決定了文化的多元化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這就是生物的多樣性。而生物的多樣性是由生物自身的基因的多樣性所決定的。同樣人類文化的多元化形式則是由各民族的生理基因和傳統文化的基因所決定的。

“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社會意識形態。

所謂的傳統文化就是指具有獨特風格,並能世代相傳的民族風俗和思想道德。我們的“春節”時間之長,內容之豐富,是其他任何節日所不能比擬的,它已深深地打上了中華民族的烙印。即是其他國家在同一時間也過同樣形式的節日,人們還是以為這是中國的節日;同樣,如果我們現在也搞一個“鬥牛節”,人們同樣會認為那是西班牙民族的節日,並不是中國的節日。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下,在國際的文化交流中,如果一個民族完全丟失自己的傳統文化,全部接受外來文化,那麼這個民族整體上就異化了。這個民族在事實上就失去了獨立存在的意義。換句話說,這個民族就消失了。所以必須強化民族意識,只要民族的多樣性存在,就不會被經濟全球化的洪流所淹沒,文化的多元化將是永存的。

總之,不管經濟全球化到什麼程度,國家實力的競爭不是一時一事的速度競爭,而要立足民族的長遠利益。經濟發展的速度不僅取決於生產力發展的水平,還要取決於自然資源。速度快,並非完全是好事。對資源的消耗也會加快,對環境的破壞也就越大,這已是不可爭辯的事實。人類既不能創造生命,更不能創造物質。我們決不能靠挖祖先的墳,搶子孫後代的資源來發展自己。人類社會發展到最終還是實行對自然資源的計劃利用和對勞動產品的計劃分配,達到社會的和諧;依靠傳承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獲得精神上的支援。誰保住了自己的資源,誰能較好地傳承自己的文化,誰就掌握髮展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