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其他

經濟全球化的論文

經濟全球化的論文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透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絡而形成的全球範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的過程。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經濟全球化的論文,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摘要]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誰也無法迴避的客觀事實。但經濟與文化密不可分,當經濟全球化趨勢明顯加快之時,世界各種文化也呈現出某種全球化的交融趨勢。所以,“全球化”首先是經濟全球化,表現為生產力全球化、貿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等。但是,全球化的內涵決不限於經濟層面,它必然以某種方式滲透到政治和文化損域,必然包含深刻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 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

全球化是建立在資本、生產、通訊、技術一體化之上的,但它首先是經濟的全球化,或者說“全球化的主要標誌是經濟的全球化以及資訊傳播的全球化”。但是,隨著經濟生活的一體化,各國的政治和文化或遲或早也會出現同質化的趨勢。所以,全球化既有經濟的涵,又有政治的和文化的內涵,它既是“一種文化現象、政治現象,又指一種經濟現象”。

一、作為作用於全球化核心的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已經是誰也無法迴避的客觀現實,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只要一個國家對外開放,它就必然要被納入經濟全球化的軌道之中,中國也不例外。所以,對於中國來說,與其被動地進入經濟全球化程序,還不如主動地參與經濟全球化程序。一些學者指出,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程序不僅有著無法迴避的必然性,而且也是實現經濟現代化的必經之途。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為它們趕超發達國家提供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是他們在經濟上後來居上的必由之路。

全球化是一個整體性的歷史發展過程,各國在經濟上的.日益同質化或一體化,一方面要求不同的國家共同的遊戲規則和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它反過來也勢必要影響世界範圍內的政治生活和文化價值。在主要關注經濟全球化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國內學者也開始關注非經濟領域的全球化問題,特是政治、法律和文化的全球化問題。

二、經濟與文化交融的基本理論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程序中,經濟和文化密下可分。從廣義上講,文化指人類社會在其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此文化又言文明,即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從狹義上說,文化指社會的意識形態,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價值觀、哲學、藝術和宗教等形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社會、每一時代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並隨著社會物質的發展而發展。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需要指出的是,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透過民族形式的發展,形成民族的文化傳統。由於經濟與文化的關係十分密切,文化是經濟的反映,當經濟全球化趨勢明顯加快之時,世界各種文化也呈現出某種全球化的交融趨勢。

馬克思、恩格斯在談到世界市場開拓時,認為世界市場的開拓,不僅打破了以往各地方、各民族在經濟上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的狀態,代之以各地方、各民族的相互來往和相互往來而走向世界,而且文化上的精神的產生也是如此,不斷突破本民族文化在地域上的侷限而提煉世界文化的共性,使各民族和各地方的文明與文化走向世界,構成人類共享的、公共的文明財富和資源。

隨著全球經化過程的深化,資訊、通訊、交通、計算機、衛星、網路等技術的發展,使世界各國間的距離縮小、經濟和文化間的聯絡增強。文明的共性日漸超越各民族文化的個性,成為全球意識的重要體現。

當然,經濟全球化與文化的關係,不應簡單化。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並不經常成正比。經濟不是文化的惟一決定性因素,更不是那些具有意識形態性的文化的惟一決定因素。

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相比較,文化藝術的發展更具特殊性。隨著20世紀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四輪馬車和蒸汽機早已送進歷史博物館,但是在四輪馬車和蒸汽機時代產生的優秀文化藝術,並沒有隨著那個時代的過去而被人們遺忘,相反,它們以自己的認識價值、審美價值、獨特的藝術魅力,仍然和我們生活在一起,同我們生活的時代息息相關,繼續給我們以享受和啟迪。這是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一個明顯不同之處。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各種文明、文化既相互區分、衝突,又相互溝通、融合,同時保持自身的特點,由此推動世界文明的不斷髮展。雖然世界文化存在著多樣性和差異性,但又具有共同性和趨同性的一面。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以微電子技術和現代通訊技術為主體,以全球資訊網際網路絡的形成為標誌的資訊科技革命,已使全球聯結成一個緊密聯絡、彼此依存和相互聯動的資訊整體。

所以,“全球化”首先是經濟全球化,表成為生產力全球化、貿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等。但是,全球化的內涵決不限於經濟層面,它必然以某種方式滲透到政治和文化領域,必然包含深刻的文化內涵。

經濟全球化為文化帶來的變化更直接地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經濟活動的頻繁交往。資訊獲取的便捷和豐富,各種強勢文化因素逐漸在世界範圍內瀰漫開來。相對於傳統的人類文化格局而言,這種文化交流融合的新趨勢是一種文化創新現象。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中,最直接的同化感受更多地來自文化,各種文化表象,如報刊、娛樂、資訊、廣告等等的同化趨勢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最明顯地表現在消費領域中,人們所消費的文化產品以及消費行為中的文化品位大都已經同化與發達國家的水準。文化本身已經成為市場經濟體系中的一個要素,文化已經商品化了,作為經濟全球化的直接產物和有效組成部分的文化的全球化也已經實現。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

文化全球化是爭論較多的一個問題。自從近代中國對外開放後,一直就存在著“西化論”和“國粹論”兩種極不相同的思潮。但是,改革開放後面對著全球化的衝擊,西方的流行歌曲、新潮服裝、暢銷書籍、時髦學說和價值觀念紛紛在中國安家落戶,文化的全球化事實上也或多或少已經成為一種不爭的事實。無情的現實使傳統的國粹者失去了辯護之力。國內學者所說的文化全球化主要是指超越本土文化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同。或者說倡導一種所謂的“全球文化”。有的學者這樣來論證這種建立在全球社會化過程之上的全球價值或全球認同的必然性和現實性:人的社會化過程總是在某種文化環境中完成的,今天,人們賴以成長的文化環境已經超出了民族的和國家的界限。一個地球人從他誕生的那天起,就處在來自全球的文化資訊的包圍中,在享受和接受著屬於整個地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這個全球的社會化過程,使得一個人首先成為一個地球人,然後才是中國人、美國人、法國人等等。雖然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依然在相當程度上保持了其各自的特性,它們又進行了部分的融合,全球文化正是這種融合的產物。全球文化的產生意味著一種超越國界、超越社會制度和超越意識形態的普遍價值已經作為一種現實存在於世。

正如許多學者清醒地看到的那樣,積極奉行對外開放政策,表明正在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全球化程序,也正是絕大多數中國學者的共同呼聲。參與全球化過程對於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不是願意不願意的問題,而是怎樣選擇時機和方式參與的問題。正如一位學者所指出的那樣,中國學者必須“充分認識到實際上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全球化趨勢的嚴重效應,即機遇與挑戰並存”。所以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應當小心地、審慎地參與全球化程序,強調選擇參與的時機和方式。

參考文獻:

[1]譚君久:關於全球化的思考與討論.全球化的悖論

[2]王朝才柳劍平:世界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安全.經濟全球化與我國經濟安全戰備的選擇.全球化與中國1998

[3]黃衛平:全球化與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全球化的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