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有兩個重要的基礎》的閱讀題及參考答案

《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有兩個重要的基礎》的閱讀題及參考答案

試題內容: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有兩個重要的基礎:一是小農自然經濟的生產方式;二是家國一體,即由家及國的宗法社會政治結構。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必然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文化價值體系。因為家族宗法血緣關係本質上是一種人倫關係,這種關係的擴充套件就形成了社會倫理關係。家族本位的特點,一方面使得家族倫理關係的調節成為社會生活的基本課題,家族倫理成為個體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礎;另一方面,在家國一體社會政治結構中,整個社會的組織系統是家族—村落—國家,文化精神的生長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倫理在社會生活秩序的建構和調節中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在傳統社會中,人們的社會生活是嚴格按照倫理的秩序進行的,服式舉止,灑掃應對,人際交往,都限制在“禮”的範圍內,否則便是對“倫理”的僭越。這種倫理秩序的擴充,便上升為中國封建社會政治體制的基礎——家長制。家長制的實質就是用家族倫理的機制來進行政治統治,是一種倫理政治。

與此相適應,倫理道德學說在各種文化形態中便處於中心地位。中國哲學是倫理型的,哲學體系的核心是倫理道德學說,宇宙的本體是倫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實體,哲學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實踐理性。因此人們才說,西方哲學傢俱有哲人的風度,中國哲學家則具有賢人的風度。中國的文學藝術也是以善為價值取向的。“文以載道”,美善合一,是中國文化審美性格的特徵。即使在科學技術中,倫理道德也是首要的價值取向。中國傳統科技的價值觀是以“正德”即有利於德性的提升為第一目標,然後才考慮“利用、厚生”的問題。因此,中國文化價值系統的特點是強調真、善、美統一,而以善為核心。

中國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為萬物之靈”。而人之所以能為“萬物之靈”,就是因為有道德,因而中國文化特別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道”,以及遵循這種“道”而形成的“德”。老子曾從本體論的高度說明“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理。“尊道貴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強調人獸之分,以德性作為人獸區分的根本,突顯人格尊嚴。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中國人都以成德建業、厚德載物為理想。早在孔子前,魯國大夫叔孫豹就提出過“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礎上,一種以道德為首要取向的具有堅定節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漸形成了。“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為追求仁道,雖簞飯陋巷,不改其樂,這是一種道德至上的價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摘編自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中國文化價值系統,是在小農自然經濟生產方式和家國一體社會政治結構的基礎上產生的`。

B.家族是宗法社會政治結構中社會組織系統形成的基礎,又是中國傳統社會中文化精神生長道路上的起點。

C.家族倫理是個體在社會生活中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礎,家族倫理關係的調節構成了傳統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

D.傳統社會中,人們的社會生活嚴格按照倫理秩序進行,這種倫理秩序的上升擴充成為封建社會政治體制的基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用家族倫理的機制進行政治統治,用“禮”規範人們的日常行為,這種以家族為本位的倫理政治對中國社會秩序影響很大。

B.倫理道德學說在中國的哲學、文學藝術、傳統科技等文化形態中處於中心地位,這就形成了以善為核心的中國文化價值體系。

C.以成德建業、厚德載物為理想,“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都表現出了中國人以道德為首要取向的文化人格。

D.中國哲學傢俱有賢人的風度,西方哲學家則具有哲人的風度,是因為西方哲學體系是形而上學的,其哲學理性是道德化的實踐理性。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源於家族宗法血緣關係的倫理關係對中國傳統社會生活秩序的建構和調節起著重要作用,因而,家國一體,治國與治家相似。

B.中國傳統科技與中國文學藝術一樣,都是以倫理道德為首要的價值取向,然後才考慮利用自然資源,使人們生活富足。

C.叔孫豹提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老子倡導“尊道貴德”,孔子重視道德,這些對中國人文化人格的形成意義重大。

D..中國文化的普遍信念“人為萬物之靈”,是因為人必須有道德,這與中國人一貫堅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是一致的。

試題答案:

1.C(“家族倫理關係的調節構成了傳統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表述有誤)

2. D(西方哲學體系是形而上學的,其哲學理性是道德化的實踐理性”理解有誤)

3. B(中國傳統科技“考慮利用自然資源,使人們生活富足”,中國文學藝術則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