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宮賦》教學實錄參考
師:上課!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請坐。上堂課,我們共同欣賞了《阿房宮賦》的前三個自然節,這堂課我們接著欣賞第四節。
版書:阿房宮賦
杜牧
師:在欣賞課文之前,我們先檢查一下同學們預習和複習的情況。(幻燈片展示)請同學們回答下面幾組字當中,有關字的意義。我們先看第一組:
六王畢,四海一
一肌一容,盡態極妍
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予觀夫巴陵盛狀,在洞庭一湖
師:找一名同學回答一下。
生1:“六王畢,四海一”其中的“一”是“統一”的意思。
師:實際這屬於什麼用法?
生1:數詞的動用。第二句,一肌一容,盡態極妍 其是的“一”是每一個的意思。
師:“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中的“一”是什麼意思?
生1:一把火。
師:一把火,數量詞。“予觀夫巴陵盛狀,在洞庭一湖”這個“一”是什麼意思?
生1:“整個”的意思。
師:好,請坐。下面,看第二組“愛”。
使秦復愛六國之人
向使六國各愛其地
吾何愛一牛也
師:請同學回答一下。
生2:“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其中的“愛”是“愛護”的意思。
師:“向使六國各愛其地”其中的“愛”是什麼意思?
生2:愛惜,珍惜。
師:“吾何愛一牛也”其中的“愛”的意思?
生2:吝惜。
師:好,請坐。下面這幾個“族”誰能回答一下?
族秦者秦也
誰得而族滅也
族庖月更刀
士大夫之族
生3:第一個“族”是“滅族”的意思。
師:滅族,使族滅。第二個呢?
生4:第二個“族”的意思是“使殺盡”的意思。
師:第三,族庖月更刀,這僕“族”呢?
生4:“一般地”的意思。
師:士大夫之族 中的“族”是什麼意思?
生4:是“類”意思。
師:看來啊,大家還是做了預習的。透過上堂課的欣賞啊,大家對“賦”已經有所瞭解,“賦”在漢代啊,是盛行一時的文體。這種文體,它的內容,大多成了阿諛奉承,它的語言佶屈聱牙,猶如飯裡夾沙,令人難以下嚥。六朝人也寫賦,但是呢,他們工於駢偶,走向極端,墮入了形式主義的泥潭。我們要繼續學習的這篇杜牧的《阿房宮賦》,它卻既沒有漢代大賦的那種形式主義的流弊,也沒有六朝的工於駢偶的表面浮華的這種特點。它是借鑑了中唐古文運動的特點,把散文的寫作方法引入了賦中。關於賦體本身的特點,上堂課我們在第一、第二自然節的欣賞過程中,已經有了集中的體現。這堂課我們就著重欣賞一下第四自然節,作為散文式的賦的特點。下面,請大家欣賞一段課文的錄音。
(放錄音)(第四自然段)
師:好,下面我們就共同欣賞課文的第四自然節。“嗚呼”是承上文繼續發表作者的慨嘆,什麼慨嘆呢?“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這是什麼樣的句式?肯定判斷還是否定判斷,這樣判斷有什麼好處?
生5:加強語氣?
師:加強什麼語氣?
生5:肯定語氣?
師:還有否定呢?“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說出了正反兩個方面,能形成一個什麼樣的作用?
生5:對比語氣。
師:這個對比,可以增大反差。好請坐。那麼大家再考慮一下:“滅六國者,六國也”從本篇文章的前幾個自然節看,杜牧曾經歸納過六國的滅亡,但是呢,沒有發表議論,這個句子是什麼呢?誰說一下?
生6:“六國破滅,弊在賂秦,賂秦力虧。”
師:本篇文章,大家想一想,“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實際,從表面上看,作者在寫《阿房宮賦》,阿房宮出現的時候,曾經點過。
生7:“六王畢,四海一”!
師:從表面上看,六國滅亡的原因,是被秦滅。而在這裡呢,作者卻說了一句“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什麼意思啊?
生8:六國滅亡了,除了秦把他們消滅以外,他們自己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師:啊,你的意思是說啊,重在指出,六國滅亡的內在自身的原因。好,請坐。那麼,同樣,下一句話“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與上文相對而言,道理呢,也是一樣的。告訴我們秦國滅亡的原因,也不在於所謂的什麼呢?從上個自然段找。
生9:“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師:好,請坐。從表面上看,作者曾經進行過描繪,“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是秦國滅亡的一個直接的導火索,一個外部的表現。作者曾經指出了,在這裡呢,又加以否定,重在指出秦國滅亡的原因,同六國一樣,都在於他的自身,而不在於其他。那麼這個觀點是否能立住腳呢?我們現在先不繼續往下深究,我們看看下一句話怎麼說的。
師:“嗟乎!”繼續慨嘆,“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這句話實際上是在解釋六國滅亡的自身的原因。他是用什麼樣的一種語氣表現的呢?藉助假設。藉助假設的含義是什麼呢?如果真愛其人的話,便不能失敗。那也就是說啊,你沒有那麼做,正是這個過錯,所以說啊,六國的滅亡呢,關鍵在於不愛其人。
師:那麼秦國如何呢?“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可遞三世而至萬世而為君”,六國已經被秦國統一了,為什麼不愛六國之人呢?
生10:因為六國之人這時是天下百姓。
師:為什麼是天下百姓呢?
生11:因為秦統一了六國,六國之人這時是天下百姓。
師:秦雖統一了六國,六國的各自百姓還在,為了對舉,他提六國之人。作者在這裡既談六國滅亡,還談秦滅亡,作者在這裡,還是為了把矛盾的兩個方面對舉出來,也是加大了極化對比。那麼無論是六國的滅亡還是秦的滅亡都是出於他自身的原因,由兩個個別上升到一般,而這一般的結論是我們在讀的時候讀出來的。所以大家要注意本篇文章雖然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但是這裡的邏輯思維也頗值得我們借鑑。
師:“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這裡有四個後人,哪位同學說一下,這四個後人分別指什麼?
生11: 第一個後人指的是當時的那些人。
師:當時的那些人指是是哪些人? 當時是哪個當時?
生12:指統治者。
生13:第一個後人指秦以的後人,第二個後人還是指秦以的後人,第三個後人指秦人的後人的後人。
師:我們體會一下,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這顯然是秦以後的人,後人哀之而不鑑之,這還是指的哀秦的人卻不鑑秦,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這個後人是像你說的秦以後的人,秦以後的更後的人,而最後這一個呢,復哀後人也,還是指秦的後人。也就是說,這第一個,第二個,第四個後人的含意都是相同的,而第三個呢與眾不同,是指秦更後的人。這裡面呢,透過這四個後人,兩個含意,實際就突出了歷史的一個發展過程,那麼至此作者的寫作目的是否出來了,是什麼樣目的?
生14:借古諷今。
師:借什麼古諷什麼今?
生15:借秦朝的滅亡諷現在的今。
師:現在具體來說是什麼時候?
生16:唐朝。
師:好,借古諷今的意思在這就表現出來了。實際上歷史的回顧是有現實的用心的,儘管作者的描寫極盡誇張之能事,他的目的是在後面的,借古諷今是作者的寫作目的。而對阿房宮極盡誇張的描寫是對後面議論的一個鋪墊,或者說是一個必要條件。前面的描寫誇張、比喻、排比越充分,後面的議論也就越發的充實,作者的寫作目的也就能夠實現。
師:下面我們就注意一下本自然段的論證結構。先是用嗚呼慨嘆,然後兩句話兩個觀點,秦國滅亡六國滅亡的原因,然後再用一個嗟夫進一步的慨嘆,最後對秦國滅亡原因六國滅 亡的原因進行假設性的`論證,最後呢,提出四個後人的哀嘆。大家掌握了這個結構以後呢,誰來背一遍?
(生單背誦,齊誦)
師:這個自然節的特點主要是借鑑了散文的特點。句式錯落,和第一第二自然節那種賦的排比鋪陳的手法大不相同。關於這個特點我們以前就對大家有所交待。我們在這裡就不著重交待了。因為一會我們還要總結本篇文章的藝術特點。
師:大家想一下作為全篇的文章,尤其是前兩個自然節作為賦的主體,它的描寫層次和作者的文脈有什麼樣的特點呢?下面我們透過檢查大家對課文前幾個自然節的背誦來歸納課文的脈絡圖。
請一位同學接著我背的,開始總結我背的這部分的它說的是什麼?“六一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哪位同學給歸納一下,這四句說的是什麼?
生:這四句寫了當時的時代背景。
師:寫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在六一畢,四海一的時代背景下,蜀山兀,還有建築的過程。下面請一個同學接著我背的背,然後同學來歸納。
生: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
師:好。這個部分寫什麼?
生:主要寫阿房宮的外貌。
師:大致的容貌給你的整體的印象,實際上呢是阿房宮的總體的佈局。那麼二川溶溶起什麼作用啊?過渡。由對阿房宮的總體描寫轉入對其內部描寫。好,下面哪位同學接著背。
生:五步一樓——氣候不齊。
師:好。他背的這部分寫了阿房宮的內況。具體的有哪些描寫呢?有建築之奇,有構造之巧,有歌舞之盛還有橋樑之多,複道的多,等等我們就不一一的說了。我們看由二川溶溶過渡到建築之奇,構造之巧,歌舞之盛。這是阿房宮賦的第一個自然節,實際上建築過程和總體的佈局,是寫阿房宮的總體風貌。由二川溶溶過渡到對阿房宮內狀的描寫,那麼下面請一個同學接著背誦第二個自然節。
生:背誦第二節。
師:他背的部分既寫了阿房宮中宮人的來源——來源於六國。又寫了宮內的人的生活。而這一部分我們概括一下都是寫了阿房宮中宮人的情況。下面再請一位同學接著他背誦。
生:背誦。
師:背的部分既寫了阿房宮中珍寶的來源,又表明了宮中珍寶的繁多。(板書)而這宮中珍寶的來源,和宮中珍寶的繁多又都是寫了宮中珍寶的收藏。下面大家再進一步歸納:由阿房宮的宮貌過渡到內狀,阿房宮的宮貌和內狀作者是圍繞著什麼寫的?換一句話說是寫阿房宮的什麼樣的特點?
生:壯美壯觀。
師:壯美壯觀或者說是盛大的氣勢。好,那麼對宮人的描寫和對宮藏的描寫,又集中體現了阿房宮內宮人生活的奢侈。(板書)
那麼大家再進一步概況,無論是盛大的氣勢,還是生活的奢侈作者有沒有離開他要描寫的主題啊?
生:沒有。
師:都是圍繞什麼描寫?
生:阿房宮。
師:下面我們體會一下圍繞阿房宮,句句段段都是緊緊相連的,相輔相成的。從總結藝術手法上看,這是阿房宮手法上的什麼樣的特點?
生:環環相扣。
師:還有什麼特點呢?二川溶溶,流入宮牆,隨著溶溶的二川,我們從對阿房宮總體部局的觀察,進入到了宮牆之內。還有歌舞之盛,是為了寫下面的宮人做了一個恰如其分,自然的過渡。所以我們說《阿房宮賦》從結構上說,它是環環相扣的。從過渡上說呢,又中非常自然的。
師:既然這是一篇賦,它就要帶有賦體的特點。那麼《阿房宮賦》在描寫上、在渲染上又有什麼特點呢?這個問題大家思考一下。
師:大家想一想,寫這篇《阿房宮賦》從不同的角度,所以是一個多方的描寫。作者在描寫的過程中,具體的手法呢,有排比,有誇張,有渲染,而且是反覆的渲染。所以說,《阿房宮賦》呢,還有一個特點:多方的描寫,反覆的渲染。當然,作為《阿房宮賦》這樣一篇名篇,它的藝術上的特點呢,是有很多的。我們如果總結起來,也不能一兩句話就把它說完。在此呢,我們僅對在上堂課的基礎上,我們欣賞的感覺比較深的兩點,進行了一下簡單的歸納。
師:下面,大家考慮一下,作者在《阿房宮賦》的後兩個自然節,表現出了一種什麼樣的思想?這種思想是緊緊地圍繞著什麼?
生:秦國的滅亡在於秦國的奢侈。還有不愛六國之人。
師:這是借古諷今,是讓當時的統治者借鑑的,是為了本階級的利益,或者說是為了統治的長治久安。那麼關於與此相類似的問題,像我們學過的賈誼的《過秦論》,它也探討了秦國滅亡的原因。由於秦國,第一個奠定了封建的統治,這種統治,影響兩千多年。所以很多人對秦國滅亡的原因都進行了探討。也分別有許多不同的觀點,下面我們就看一看其他人的觀點,大家看完觀點之後呢,請同學們對這些觀點加以評述。
(幻燈片展示並解說)
商始興,而太甲放;周始興,而文王危;秦並天下而扶蘇自殺……天下初定,人心未靖,則天命以之不康。湯、武且不能弭,後代勿論己。然後胡亥殺兄,旋以死亡;太甲、成王終窮其位;則伊尹、周公與趙高,相去不但若宵壤也。秦始皇之短祚(皇位、國統)也不一,而莫甚於不知人,非不察也,推其好諛也;託國於趙高之手,雖聖主不足以存,況胡亥哉?
(王夫之《讀通鑑之一》)
師:那麼哪位同學說一下,上述文字,表明秦國滅亡的觀點是什麼?
生:秦王沒有知人善任,而任用奸臣。
師:好,請坐。下面我們看另外一篇文章。
(幻燈片展示並解說)
秦政如是,然卒亡其國,非法之罪也。六國公族散處閭巷[之間,秦以守法,不假以虛惠結人。公侯之慾復其宗廟,情也。且六國失道,不逮王紂,此戰敗而失其地,非其民倒戈也。審武王既沒,成王幼弱,猶有商奄之變。周繼世亦得胡亥者,國亦亡;秦繼世而得成王,則六國亦何以僕之手?如賈生這過秦,可謂短識矣,秦微點(同“玷”)獨在起阿房以及童女三千資徐福,諸巫食言,乃坑術士說百姓,其他無過。
(章太炎《秦論政》)
師:大家想一想,作者在這裡的觀點,是透過推理得出來的。是什麼樣的觀點呢?
生:秦國的滅亡是和王位繼承人有關係。
師:怎麼推匯出來的呢?大家想,秦國滅亡,表面上看是“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有民倒戈。由於倒戈,由於秦二世的無能,國家就滅亡了。而周成王的時候呢,也有人倒戈,但是由於接班人素質好,結果周朝繼續興盛。由此可見,接班人的素質,在國家興亡這方面呢,是起到一個關鍵作用。
師:下面就請大家討論一下,你對他們的觀點是否同意?他們的觀點是否正確?大家注意,我們不要脫離開材料和課文,現在開始討論。
(討論)
師:同學們靜下來,哪位同學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A:秦國滅亡有多種原因,其中最主要,最根本的就是不實行仁政。因為仁政是直接作用於百姓的,而國家的興亡與百姓有直接關係。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師:好,你的中心意思就是賈誼說得對。好,請坐,有沒有和他觀點不同的?
生B:我認為是由於奢侈和勤檢之間的關係造成的。就是因為它這麼奢侈,所以它才滅亡。
師:你認為,勤儉可以興國。好,請坐。還有沒有其他的觀點?
學生C:我認為並不是在於奢侈,而是因為接班人素質問題。假設如果胡亥是一個賢德的明君,一方面他可以除掉奸臣,一方面可以勤檢持國。
師:有沒有同學還有別的意見啊?
學生D:我認為秦國滅亡的原因是任用奸臣。
師:奸臣誤國。
學生E:我同意同學D的觀點,雖然他說的不全面。在社會的形成,有兩個階級,一個是統治階級,一個是被統治階級。他們的階級矛盾已經形成,秦國滅亡了和其他以後的各個國家滅亡了一樣,都是由被統治階級推翻統治階級。
師:一言以蔽之。
學生E:秦朝的滅亡,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師:好,請坐。
學生F:我認為學生E的說法不完全正確,如果是仁君,就會緩和這種階級的矛盾,還是接班人的素質問題。
學生G:接班人只是間接矛盾,抓住事物的本質,應該抓住最主要的本質問題。應該是最主要、最直接的。
師:那你說最主要,最直接的是什麼?
學生G:就是仁政。
學生H:奸臣誤國不可能是間接的原因,太甲如果沒有伊尹的話,也不可能變成明君。還應該是奸臣誤國。
學生I:我認為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間接的原因。
師:大家注意,我們要圍繞著材料,並且要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我們不能僅僅侷限在某一篇文章當中,超越它,把它放在歷史發展中去看。古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都看出了其中的一個方面。但他們又不全對,為什麼?
學生J:秦滅亡的主要原因是階級矛盾不可調手的產物,其他原因都是加速其滅亡的一種催化劑。
師:這個問題大家同不同意?
生:(齊答)同意!
師:當然了,階級矛盾它最根本的表現是經濟上的剝削,而經濟上的剝削最根本上的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問題。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不相適應,必然會導致滅亡。
師:我們大家思考問題的方法,大家注意,語文課固然也要歸納歷史的原因,但是我們更重要的是把它運用到我們文章的寫作上,下面就給大家留一個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