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冬至節

冬至是幾月幾日幾點

2016冬至是幾月幾日幾點

冬至是在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二十二個節氣,是冬季的第四個節氣。隨著2016年冬至的臨近,2016年冬至是幾月幾日備受人們關注。下面聘才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大家閱讀!!

2016冬至是幾月幾日幾點

2016年冬至是12月21日,農曆十一月廿三,星期三

2016-2025年冬至時間表:

1、2016年冬至時間:12月21日18:44:07,農曆2016年十一月(大)廿三

2、2017年冬至時間:12月22日00:27:53,農曆2017年十一月(大)初五

3、2018年冬至時間:12月22日06:22:38,農曆2018年十一月(大)十六

4、2019年冬至時間:12月22日12:19:18,農曆2019年十一月(小)廿七

5、2020年冬至時間:12月21日18:02:12,農曆2020年十一月(小)初七

6、2021年冬至時間:12月21日23:59:09,農曆2021年十一月(大)十八

7、2022年冬至時間:12月22日05:48:01,農曆2022年十一月(小)廿九

8、2023年冬至時間:12月22日11:27:09,農曆2023年十一月(大)十一

9、2024年冬至時間:12月21日17:20:20,農曆2024年十一月(大)廿一

10、2025年冬至時間:12月21日23:02:48,農曆2025年十一月(大)初一

冬至是在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這一天,也是我國一個傳統節日的名稱,也叫“長至節”、“賀冬節”、“亞歲”等。稱其“長至”,是基於古人對天象變化的觀察: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所謂“日南之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此後的白晝,便一天天延長了。稱其“亞歲”,就是僅次於元旦(即今之春節)。而在我國民間,則更有“冬節大於年”的說法。

從冬至之日起,中國即進入了數九寒天。天文專家介紹說,“九九”是我國北方特別是黃河中下游地區更為適用的`一種雜節氣。它從冬至那一天開始算起,進入“數九”,俗稱“交九”,以後每九天為一個單位,謂之“九”,過了九個“九”,剛好八十一天,即為“出九”,那時就春暖花開了。瞭解了2016年冬至是幾月幾日,我們來看看2016-2017年數九日曆。

冬至過後將迎來一年中最寒冷的氣候,三九、四九(2017年1月8日-25日)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小夥伴們一定要注意保暖哦!

三九天開始後,河面結冰、江河封流,這都是很常見的現象,俗話說:在家千日易,出門一時難,說的也就是三九天的寒冷天氣了。

2016-2017年數九日曆:

一九:2016年12月21日-2015年12月29日

二九:2016年12月30日-2017年01月07日

三九:2017年01月08日-2017年01月16日

四九:2017年01月17日-2017年01月25日

五九:2017年01月26日-2017年02月03日

六九:2017年02月04日-2017年02月12日

七九:2017年02月13日-2017年02月21日

八九:2017年02月22日-2017年03月01日

九九:2017年03月02日-2017年03月10日

十九:2017年03月11日-2017年03月19日

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據說,餃子早在三國的時候就有了,不過那會的餃子跟現在的餛飩差不多,煮熟以後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直到唐代以後,餃子才變得和現在一樣。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要追溯到東漢末年。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

傳說冬至吃餃子緣起於東漢醫聖張仲景,據說在冬天張仲景看到百姓因寒冷凍壞了耳朵,故把禦寒的藥物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的物體,起名“嬌耳”,在冬至那天煮熟讓人們連湯吃下,保護耳朵。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 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時至今日,人們把包餃子的習俗沿襲了下來。每到冬至日,人們就模仿張仲景做“嬌耳”煮食並和熱湯,積久成俗,“嬌耳”傳久生變,又有了“餃子”、“扁食”、“水餃子”、“水點心”等地方性名稱。冬至日吃餃子的習俗就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