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國培研修日誌高中語文

國培研修日誌高中語文

國培研修日誌高中語文的範文有哪些?以下是PINCAI小編收集的關於《國培研修日誌高中語文》的範文,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範文一:國培研修日誌高中語文

xx老師《詞語的驚異入口》的報告,的確有些意思。我在這幾天反覆是咂摸,似香茗,隨意含一小口於舌尖,那種香便彌散於口,並久久的浸潤。

潘教授的話充滿著詩意和哲理,有些話真的難懂,但真的耐品。語錄:人的道德感在一定條件下是極易喪失掉的。人性中普遍存在著AB兩面。文字是魅力的也算是美麗的更是整體的。我們應該看到文字中文字之外的那些東西,力透紙背的功夫是實踐中和人性中所隱含的。語文教師對教材和文字的解讀對於小學生來說不要僅僅只看見道德。小學生是不存在道德感的,不要人云亦云的死讀教材,站在文學的高度來讀出人性、讀出生活。

人與人的差別是觀念的差別,而不是知識的差別,許多人囿於自己的空間中、知識和閱歷的架構中固執地錯誤地自我糾纏著,點不醒。很難溝通的是不知道自己是錯的,因為他認為錯才是事物的本質。

教師如果把知識作為本質,這是一種結果;把語文理解為符號,就能激發潛能,能認識到景在途中,把一路走來的風光和體驗融匯,這才是語文文字解讀的妙處。我們永遠是在途中,我們應該去發現學生的高明。

語文的教育太過於技術化了,語文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喚醒人自身。進行閱讀教學設計的前提和基礎。儘管課文解讀能力並不等同於閱讀教學的實踐能力,但是,缺乏一定的文字解讀的理論素養和實踐體驗,閱讀教學的設計就很難突破常規,課堂教學也就較難上出新意和深度。

他的建議:

一、尊重課文文字的特殊功用,準確定位教學解讀的目標。語文的解讀與一般文字的解讀有區別。最主要的是:指向性、背景性和梯度性。對一般文字而言,解讀主體是開放的,解讀目的是非定向的,解讀過程是自由的。但對於一篇特定的課文而言,它所預設的讀者是有特定的年齡階段和特定的知識背景的,不是任意的;它所承載的教育教學任務是預設的、具體的,是與整個教材的知識體系、文字序列、課程目標相關聯的。因此,課文解讀,與一般的文字解讀有一定的區別,在課文解讀實踐中,語文教師除了運用一般文字解讀的方法與技巧外,還必須尊重課文編選時產生的指向性、背景性和梯度性,只有這樣,才能找到教學設計的“抓手”。比如柳宗元的《江雪》,應該讀出作者的偉岸、高潔和孤獨。獨特的語文知識與能力要求,能夠立足語文知識與能力發展的層級和梯度,從整體把握一篇課文的教育功能與價值,既要“入乎其內”,又要“出乎其外”,還要“內外貫通”。

二、避免割裂文字的整體語境,遵循作者情思脈絡的自然發展。 我們目前的現狀是:閱讀教學強調對話與探究,帶來了新的氣象和局面。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脫離文字基本內容的.對話和討論,不著邊際的探究和拓展,也時常出現。結果造成語文課失去了自己的領地,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內裡卻膚淺、混亂得很。

文字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有自己的內在秩序和結構。在閱讀過程中,文字是逐步展開、不斷向前發展的。我們對文字的理解也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在意義的生成-建構-改寫的迴圈往復的動態過程中完成的。閱讀的快樂就來自於解讀過程中源源不斷地湧現出來的新鮮體驗和奇思妙想。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動態的意義生成過程常常被各種不合時宜的問題設計和開放無序的對話討論給打亂了,文字語境遭肢解,情思脈絡被割裂,最終導致完整有序的文字變成了雜亂無章的意義碎片。

如在《背影》一課。文章一共出現了四次背影。這的四次背影是相互關聯的,每一次的出現都具有不同的意義和價值,是不可彼此取代的。從第一次寫到第四次,作者對父親的態度在悄悄地發生變化,對父親的理解也在不斷地增加。正是背影一次又一次的出現,父愛的主題才得到一層層的渲染和強化。閱讀教學應該引導學生去發現這裡邊的情感發展變化的脈絡,而不是切斷它們之間的有機聯絡。再有,文章在寫印象最深的這次背影之前,用將近一半的篇幅寫父親給我送行的件件瑣事,寫父親的“羅嗦“、“躊躇“和“迂腐”,寫我的“聰明”,這些內容看似與背影沒什麼關係,似乎課堂上不必討論。恰恰相反,正是作者做了這麼多的看似閒筆的鋪墊,父親過鐵道買橘子時攀爬月臺的笨拙背影才能打動人。因此,講《背影》一文,不能眼中只見背影,不見上下文。

三、避免抽象機械的概念化圖解,激發學生的創造性體驗和想象

文字是一個由語音、語象、語義、語境、隱喻、象徵、哲思等多個層面熔鑄交匯而成的意義創生境域。文字解讀過程,不僅是從文字中不斷地提取資訊進行意義建構的概念化思維過程,也是基於讀者的語感積累、背景知識和生活閱歷,積極喚醒生命體驗,自覺生成語象,深刻把握語意,洞悉隱喻象徵和頓悟玄思哲理的體驗感悟過程。因此,文字解讀,不是主客對立的單純的認識論過程,而是主體間藉助語言的存在之光交相輝映的敞開與照亮過程,是讀者的想象力在語音、語象、語意、語境、象徵與哲思的密林間自由穿梭、輾轉升騰的幻化創造過程。課堂語言多是羅列一些大而不當、籠而統之的僵化概念,缺乏生動具體的描述,更談不上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般的感染力。

如,《荷塘月色》,有的老師不是把學生帶進淡雅而幽靜的荷塘月色裡,而是鑽進了各種修辭格的“墓地”中。要引導學生透過語詞的“驚異”入口,步入到具體的修辭思維和想象過程中,體驗並想象作者在寫作時所經歷的內心感受和意象生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就不會僅僅就事論事,停留在“荷葉像舞女的裙”這個簡單而明瞭的層面上了,而是要開啟“舞女的裙”後面隱含的整體的審美情境:舞池、少女;疏散、飄舉、頷首提裙,這是一幅情致怡人的畫面!還可由荷塘聯想到舞池;由荷葉聯想到一株再聯想到一池;由舞女的裙聯想到少女,聯想到身影。我們還可以由淡淡的月光聯想到舞臺燈光;由微風聯想到美妙的樂音和優雅的節奏。如果課堂缺少了這些想象和體驗的過程,文字自身的魅力也就消失了。因此,語文教學應當大膽走出概念化解讀誤區,積極關注學生內心深處的想象和體驗。

文學是用最少的言辭 表達最多的情感;文學的思維是以點帶面、以少勝多。開啟修辭背後的心靈世界的課文解讀的根本。

範文二:國培研修日誌高中語文

隨著培訓的深入,越來越感覺到自己專業知識的匱乏,越來越感受到此次學習收穫的巨大。很多事情以前是糊里糊塗做,現在知道了為什麼要這樣做,還可以怎樣做。例如關於朗讀,以前只知道朗讀很重要,課堂上要讓學生多讀,於是總是在理解了文字內容之後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今天從大渡口區實驗小學劉浬波主任的講座中明白,朗讀是一種非常好的理解積累的方法。對文字的理解,除了抓關鍵詞句聯絡上下文,除了老師的層層點撥,還可以什麼也不講,引導學生反覆讀,讀正確,讀通順,讀出理解,讀出感情。原來朗讀竟有如此功用,這不正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理兒嗎?此刻才真正領悟了朗讀於閱讀教學的重要意義。除了朗讀,啟發學生根據語境想象畫面,也是一種解詞、品詞的好方法。

透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我也體會到閱讀教學中,老師的提問方式於學生的學也是相當重要的,同樣的教學內容,同樣的教學目標,若提問方式不一樣,其達成效果相差萬里。

歸根結底,語文學習的本質是思維方式的訓練,老師良好的思維品質會極大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所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教師首先得關注自身思維方式的轉變。

下午是重慶一中著名高中語文教師周鵬跟大家交流。周老師乃性情中人,他首先痛批小學語文教材編寫的不合理,痛陳閱讀檢測題目的低水平,然後以《閱讀之道:質、量、法》為題,透過大量案例給老師們詳細講解了如何讀懂文字。周老師指出,閱讀的目的就在一個“懂”字,所以閱讀的過程就是體察花漾懂得心--讀出文字蘊藏的能量,即文字背後的意思。周老師提出了他自己的閱讀主張--理解就是建立聯絡,處理關係。具體操作模式為: 分解,即梳理出文本描述的物件,一一羅列; 凸顯,即確定文字重點描述的物件,並根據文字定義它“是什麼”; 聯絡,即透過對比發現文字物件之間的異同,找出它們的內在聯絡; 整合,即根據以上結論,聯絡整句或整段、整篇,疏通對文字的理解。

周鵬老師的課讓我再次意識到思維方式的重要性。因為周老師自身擁有優質的思維方式,所以他教的學生語文平均成績可以達到120分。這樣的好成績不是靠題海戰術熬出來的,而是學生掌握了好的思維方式使然。思維方式決定命運,我覺得這樣的說法毫不為過!

周老師建議小學階段重視經典篇目的背誦積累,也深深引起了我的共鳴。周老師從兒童身心特點規律與生命發展需要兩方面陳述了背誦經典的重要性。周老師借明末陸世儀的《論小學》告誡老師們,學生十五歲以前多記性,十五以後多悟性,所以小學階段是學生記憶力最好的時期,要讓學生多背誦,一旦錯過,遺憾終身。周老師根據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總結出,文言是母語的精髓所在,讓孩子從小背點兒經典,可為他們的生命發展提供好的參照,其人生之路才不致走偏。

從周老師時而迫切激昂,時而痛心疾首的話語中,我深深體會到一個有良知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對母語傳承的擔當大義。

從現在起,改變思維方式,拯救自己,拯救語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