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兒童故事
中國古代兒童故事取自歷史悠長的中國古代流傳至今的故事,其中有些作為成語故事被世世代代的學生們所熟知,有些則是古代名人的故事被國人學習。讓我們透過下文來閱讀中國古代兒童故事。
畫蛇添足
楚國有個人搞祭祀活動。祭祀完了以後,取出一壺酒來賞給門人們喝。
門人們見只有一壺酒,就互相約定說:"這壺酒幾個人一起喝,肯定不夠喝;如果一個人喝,才會有點剩餘。我們可以一起在地上畫蛇,誰先把蛇畫好,這壺酒就歸誰喝。"
於是,大家找來樹枝和瓦片,飛快地在地上畫了起來。
有個人先畫好了蛇,端起酒來正準備喝,發現別人都還沒有畫好,就一手端著酒壺,一手又接著畫,並且一邊畫一邊得意洋洋地說:"我還可以給蛇添幾隻腳呢!"
還沒等他把蛇的腳畫好,另一個人已把蛇畫好了,他奪過酒壺說:"蛇本來沒有腳,你怎麼能給它畫腳呢?"
說罷,他仰起脖子,"咕嘟咕嘟"地把酒喝光了。那個給蛇添腳的人楞楞地站在旁邊,眼巴巴地看著失去了一次喝酒的機會。
寓意:把功夫用在做沒有意義的事情上,就會失去寶貴的機會。
愚公移山
傳說很早以前,在冀州的南面、河陽的北面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山高萬丈,方圓有七百里。
在山的北面,住著一位叫愚公的老漢,年紀快九十歲了。他家的.大門,正對著這兩座大山,出門辦事得繞著走,很不方便。愚公下定決心要把這兩座大山挖掉。
有一天,他召集了全家老小,對他們說:"這兩座大山,擋住了我們的出路,咱們大家一起努力,把它挖掉,開出一條直通豫州的大道,你們看好不好?"
大家都很贊同,只有他的妻子提出了疑問。她說:"像太行、王屋這麼高大的山,挖出來的那些石頭、泥土往哪裡送呢?"
大家說:"這好辦,把泥土、石塊扔到渤海邊上就行了!再多也不愁沒地方堆。"
第二天天剛亮,愚公就帶領全家老小開始挖山。
他的鄰居是個寡婦,她有一個七八歲的小兒子,剛剛換完奶牙,也蹦蹦跳跳地前來幫忙。
大家乾得很起勁,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休息。
黃河邊上住著一個老漢,這人很精明,人們管他叫智叟。他看到愚公他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地挖山運土不止,覺得很可笑,就去勸告愚公:"你這個人可真傻,這麼大歲數了,還能活幾天?用盡你的力氣,也拔不了山上的幾根草,怎麼能搬動這麼大的山呢?"
愚公深深地嘆口氣說:"我看你這人自以為聰明,其實是頑固不化,還不如寡婦和小孩呢!不錯,我是老了,活不幾年了。可是,我死了還有兒子,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世世代代,一直傳下去,是無窮無盡的。可是這兩座山卻不會再長高了,我們為什麼不能把它們挖平呢!"
聽了這些話,那個自以為聰明的智叟,再也無話可說了。
山神知道了這件事,害怕愚公一直挖下去,就去向上帝報告。老愚公的精神把上帝感動了,他就派兩個大力神下凡,把兩座大山揹走,一座放到朔方東邊,一座放到雍州南邊。從此以後,冀州的南面,漢水的北面,就沒有高山阻擋了。
寓意:只要有頑強的毅力,堅定的決心,堅持不懈,奮鬥不息,再大的困難也能夠克服。
庖丁解牛
庖丁為梁惠王宰牛。手到的時候,肩倚的時候,腳踩的時候,膝頂的時候,那聲音十分和諧,就跟美妙的音樂一樣,合於堯時的《經首》旋律;那動作也很有節奏,就像優美的《桑林》舞蹈。
梁惠王看得出了神,稱讚說:"哈,好啊!你的技術是怎麼達到這樣高超的地步的呢?"
庖丁放下刀對梁惠王說:"我喜歡探求的是道,比一般的技術又進了一步。我開始解剖牛的時候,看到的無非是一頭整牛,不知道牛身體的內部結構,不知道從什麼地方下手。三年以後,我眼前出現的是牛的骨縫空隙,就不再是一頭整牛。到了今天,我宰牛就全憑感覺了,不需要再用眼睛看來看去,就能知道刀應該怎麼運作。牛的肌體組織結構都是有一定規律的,我進刀的地方都是肌肉和筋骨的縫隙,從不碰牛的骨頭,更不消說碰大骨頭了。技術高明的廚師,一年換一把刀,因為他是用刀割。一般的廚師,一個月就更換一把刀,因為他是用刀砍。而我宰牛的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又經有幾千頭,然而刀口鋒利得仍然像剛在磨石上磨過的一樣。這是為什麼呢?就因為牛的肌體組織結構之間有空隙,而刀口與這些空隙比起來,薄得好像一點厚度也沒有。用沒有厚度的刀在有空隙的肌體組織間執行,當然綽綽有餘羅!所以十九年過去,我的刀還跟新的一樣。雖然我的技術已達到了這種程度,但我在解剖牛的時候,還是絲毫不敢馬虎,總是小心翼翼,心神專注,進刀時不匆忙,用力時不過猛,牛體迎刃而解,牛肉就像一攤泥土一樣從骨架上滑落到地上。這時,我才鬆下一口氣來,提刀站立,顧視一下四周,心滿意足地把刀揩拭乾淨,收藏起來。"
梁惠王聽了,高興地說:"好極了,聽了你的這一席話,我從中悟到了修身養性的道理。"
寓意:世間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規律,掌握了事物的規律,辦事就可以得手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