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應聘工作心得
這篇《90後應聘工作心得》是聘才小編特意為大家整理,歡迎瀏覽,希望能幫到大家。
情景一:某天,我與營銷部經理S溝通基礎銷售人員的招聘情況。
S:“前兩天有個93年的小傢伙因為薪資的原因離職了,”
我很驚訝:“薪資問題,面試時候,入職前HR就和他們講清楚了呀!難道還有其他原因嗎?
S:“對啊,我想你們面試過程中應該會說的很清楚的,但是他就是因為這個事情離職的,我還保留著和他的聊天記錄呢,現在小孩怎麼這樣子啊,他說發現和自己一起來同學薪資比自己還高,所以他感覺被欺騙了,但他也知道與他一起來的同學已經畢業了,而他自己還處於實習階段”
我:“那S經理,您沒有建議他找我們HR瞭解情況嗎?”
S;“我就是這樣說的,那小孩很有意思的回答我:‘不行,我只找你,其他我不願意去問’,那天晚上裡我花了很長時間和他聊,第二天依然糾結於這個問題,最終還是選擇離職”
感慨萬千的S經理和我一樣,都是“80後”。
情景二:某天,我與應聘者L,會議室進行面試。
我:“歡迎你參加XX職位面試,我是面試官X老師,你到這邊,路上還方便吧?”
L:“嗯,挺好的”
我:“那這樣,你先做個自我介紹”
L(撓撓額頭):“那個登記表上面剛都寫了吧”
我頓時無言,繼續追問“能簡單介紹一下你過去的學習、生活情況嗎?”
L:“那表上寫的基本就是我情況,不過生活和工作有關係嗎?”
我差點不知道怎麼問下去了,陸續問了些與專業相關的問題,流程性的介紹了下我們的公司、崗位等基本情況,果斷的結束了面試)。
L是一名即將大四畢業的90後(92年)男孩
以上兩段都是我親身經歷,現在回憶起來還記憶猶新在我們的招聘候選人中,“90後”應聘者佔比越來越多,甚至成為了部分崗位主要選擇目標群,而在招聘過程中除了上面情景說的兩個問題,還有很多負面的`問題,使得我們不得不認真思考一個問題,怎麼做好90後員工的招聘面試?
回到情景一經歷,回想起應聘者L說的內容,當時的我感覺是無法理解,但是現在仔細想想,按照L思維方式,他的回答也沒錯,應聘登記表上的資訊確實涵蓋了許多個人資訊。不過我們HR那樣問,也因為我們有需要考察的面試維度。這或者只是兩個人思維意識並沒有同頻,在我情緒主導下,內心已經將他淘汰了,結果更多受到了我主觀意識的影響。
經歷了情景二的情況後,S經理部門的招聘有一段時間不是太順利,時常感嘆90後太有個性了,不好帶,對90後的應聘者都是有一種恐懼的心理陰影。S經理似乎也有了一種“首因效應”,也即是“先入為主”的效果。那個離職的90後,其實自我感覺被欺騙,不認可這樣的企業文化和工作內容了;他對薪資多少的想法或許更多因為需要被認可。但是他不知道怎麼表達,不太會自我情緒調控等原因,導致他最終選擇離職。
我記得在某個網站上看過到這樣一篇文章,大概的意思是說,90後選擇工作喜歡有網際網路基因懂得公司,傾向於自己創業解決就業;90後職場偶像只崇拜自己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職場強人;90後喜歡做天然呆、開心果的同事;90後的職場行事風格口無遮攔,熱情度呈現波狀態;90後喜歡的是少管我型別領導;90後工作動力是自己的興趣及周邊的工作氛圍;90後每天上班的心情是開心、充滿期待;90後辭職的原因是錢沒給夠,我要更好的生活;文章的原話還描述了70、80後對90後也有類似的觀點)在這就不詳細寫了。這段話當然不能把所有90後就職者都一概而論),但卻給我提供了思考維度。
通常我們對應聘者的分析,會從應聘者掌握的能力技巧、專業知識,自我認知、個性特質、求職動機等當面入手,俗稱“冰山模型”。這個方式其實是通用的,我們也可以應用到90後應聘者分析。能力技巧、專業知識,這兩個維度也是比較顯性,也容易直觀考察,過去我們可以看看簡歷資訊,面試的時候含蓄的問一問,再有就是一些技能崗位透過筆試測評。現在對於90後應聘者可以直接透過實操考核驗證,測評內容最好就是實際問題或純粹的動手技能操作,這也滿足了多數90後應聘者的想法,即“用行動證明一切”,這方面上我們不需要太多含蓄。自我認知、個性特質、求職動機這三個維度是比較隱性的,分析過程中我們應該要客觀,即正反面情況都分析瞭解到。當然,90後應聘者這些維度特性也很明顯有很多的共同點,自我認知不太清晰,卻有很多創新或新穎的想法;期望被讚揚、被認可;自我情緒管控能力偏弱,卻富有熱情主動;工作目標很純粹,收入要求很直接,卻不明白企業價值衡量標準等等。分析完這三個隱性維度,我們對90後應聘者的認識是否又更近一步了呢。而且這樣的分析結果,是否也更貼切招聘崗位的需要。這樣的分析要做在面試之前,這樣的分析會讓我們清晰的知道面試中著重的問什麼?用什麼樣的方法問?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琢磨下STAR面試技巧的應用。
很多HR老鳥說大部分90後都是麵霸,對我們的面試內容很瞭解,大部分測評工具都實驗過的,所以不要去套用太多的面試測評工具。 舉個例子,霍蘭德興趣測評工具,主要從興趣的角度出發來探索職業指導的問題,透過測評傾向比例來分析應聘者職業選擇特點,有不少的90後應聘者工作的動力就是興趣為主導。當然這要對測評工具深入學習,結合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工具是死的,人是活的”,起碼要自己掌握工具。作為面試官,我們是戴著“眼鏡”看人的,可是當眼鏡變成“有色”就會影響我們對應聘者的判斷,面試方法的學習、應用也會使我們的鏡框更加合適,鏡片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