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具體行為
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透過肢體、語言及網路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事件。以下是聘才網小編精心整理的相關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歡迎閱讀!
校園欺凌具體行為
主要表現
校園欺凌不一定在校園內發生,放學後同學間的欺負行為也算在內。
其主要表現是身體強壯的學生欺負弱小的學生,令其在心靈及肉體上感到痛苦。校園欺凌通常都是重複發生,而不是單一的偶發事件。有時是一人欺負一人;有時集體欺負一人。
通常欺負者不覺得自己不對,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發欺凌者。因此,惡性迴圈導致受害者的身心深受煎熬。
欺凌型別
典型欺凌者
·霸道和衝動,傾向使用暴力欺壓他人。
·比較自我中心,對受害同學缺少同情心。
·得到部分同輩的認同。
·行為上比起其他同學突出。
被動欺凌者
·看見欺凌者的暴力行為得逞,於是協助及附和欺凌者,有些則藉此保護自己,免受欺凌。
·看見欺凌者欺凌同學後,則嘲笑受害者無用。
被欺凌者
·性格內向、害羞、怕事。
·在同學間不受重視,只有很少朋友,在學校中十分孤單。
·缺乏與同輩相處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學不滿和反感。
·有身體障礙者、有智力障礙者。
·沉默、表達能力不佳者。
·性格或行為上有異於他人。
對受害者影響
欺負同學會對同學構成心理問題,影響健康,甚至影響人格發展。
身心影響:恐懼、消沉抑鬱、創傷後遺症、憂慮、胃痛、吸毒、酗酒、自殘、自殺,自己也成為欺凌者,可能是校園槍擊案的原因之一。
其他影響:常常缺席、對老師不恭敬、訴訟。
欺負行為
·叫受害者侮辱性綽號;指責受害者無用、侮辱其人格等。
·對受害者進行重複性的物理攻擊。拳打腳踢、掌摑拍打、推撞絆倒、拉扯頭髮;使用管制刀具、棍棒等攻擊受害者。
·干涉受害者的個人財產、教科書、衣裳等,損壞,或透過他們嘲笑受害者。
·欺凌者明顯地比受害者強,而欺凌是在受害者未能保護自己的情況下發生。
·傳播關於受害者的`消極謠言和閒話。
·恐嚇、威迫受害者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威脅受害者跟隨命令。
·讓受害者遭遇麻煩,或令受害者招致處分。
·中傷、譏諷、貶抑評論受害者的體貌、性取向、宗教、種族、收入水平、國籍、家人或其他。
·分派系結黨:孤立、杯葛或排擠受害者。
·敲詐:強索金錢或物品。
·畫侮辱畫。
·網上欺凌(Cyberbullying),即在網誌或論壇上發表具有人身攻擊成份的言論。
角色體現
欺凌過程,蘊藏著一個複雜的互動狀態,牽涉的學生可分為幾種:
·欺凌者(英文:Bully)發動欺凌行為,通常還帶領其他同學參與其中。
·受害者(英文:Victim)受到欺凌。
·協助者(英文:Assistant)跟隨欺凌者,直接參與欺凌行動。
·附和者(英文:Reinforcer)支援欺凌者的行為,例如:在旁嬉笑或吶喊助威。
·保護者(英文:Defender)安慰及支援受害者,嘗試制止欺凌行為。
·局外人(英文:Outsider)置身事外。
延伸閱讀:
家長如何防範校園“欺凌”行為?
在家庭中,怎樣才能做一個稱職的家長,來防範校園欺凌行為的出現呢?那就要有三“心”:
一是要“細心”。家長平時應密切關注孩子的言談舉止,發現其中的蛛絲馬跡。例如,作為校園欺凌的受害人,孩子往往會在身體、心理、行為等方面發生改變,如:身體上出現莫名傷痕,孩子卻無法解釋原因或原因牽強;經常逃避上學,不願如廁,自我封閉,甚至出現自傷自殘,自殺行為;經常坐立不安,口中唸唸有詞,睡眠質量不佳;學習成績大幅度下降等。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如果家長長期漠視孩子身上顯現出的反常細節特徵,而孩子又因種種原因不願意敞開心扉,可能會造成無可挽回的嚴重後果。
二是要“耐心”。家長應掌握親子間溝通技巧,瞭解孩子所思所想、所欲所求。溝通是人際傳情達意、交流反饋的過程,其三大要素按重要程度由高到低為:溝通的動作、溝通的方法和溝通的內容,只有採用正確的動作,恰當的方法,才能真正做到溝通內容的上傳下達。因此,當孩子身上出現疑似實施或遭受校園欺凌行為的特徵時,家長應放低姿態,換位思考,注重眼神、表情、動作等非語言溝通,採取啟發誘導的方式讓其說出實情,切不可一言不合就暴跳如雷,讓孩子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三是要“公心”。家長應以身作則,明辨是非,給孩子傳遞正確的價值觀與對錯標準,配合老師、學校進行管理,切勿不問青紅皂白,一味推卸責任,橫加指責。
遏制校園欺凌需要全社會的齊抓共管,而其中的家庭教育至關重要。只有當每一位家長都意識到校園欺凌的巨大危害,用“細心”來觀察孩子,用“耐心”與其溝通,用“公心”進行處理,才能迎來校園欺凌真正消弭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