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養老情況調查報告
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勞動力結構與人口結構的變化,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遇到了愈來愈嚴重的困難和挑戰。
(一)、家庭規模縮小、核心家庭增多、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從調查情況看,家庭的養老功能正受到來自於計劃生育政策、城鄉二元結構制度的轉變和城鎮化、工業化發展共同引發的人口結構老齡化、家庭結構核心化、思想價值觀念多元化的嚴峻挑戰,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正面臨著諸多矛盾和困惑。具體表現為:一是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農村家庭擁有子女人數減少,導致家庭規模小型化、核心化的比例上升,家庭供養老人的功能逐漸削弱;二是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農村的“空巢家庭”越來越多,留守在農村的老人要承擔勞務和家務的雙重勞動,處於自養狀態,同時部分留守老人還要承擔照料下一代重擔,留守在農村的老年人自身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因子女打工在外難以較好實現;三是農村老年人在家中原有的優勢地位已喪失。在過去自然經濟條件下,農村老年人熟悉耕作技術,有豐富的生產經驗,掌握著家庭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家庭和社會地位較高。現在農村主要經濟收入靠科技、靠經商、靠外出打工。生產方式的改變,使老年人失去家中原有的優勢。四是農村老年人自養能力較低。受傳統觀念影響,農村老年人在勞動年齡階段創造的財產收入基本上都用於子女婚嫁和蓋房上,而不是用來儲蓄養老。因此,到了老年,經濟上只能依賴子女。同時,由於農村居民人均收入較低和鉅額的教育消費、醫療消費開支,使多數農村家庭經濟負擔加重,導致因病致貧、因子女上學(主要是上大學)致貧的現象時常發生,削弱了家庭養老功能。
(二)、競爭壓力增加、人口流動加快、代際傾斜嚴重。現代社會人口流動越來越快,大量農村的年輕人進城打工。迫於崗位的競爭壓力,忙於工作和事業,使他們無暇顧及老父和老母;同時,一些青年夫婦較重視子女的教育和成長問題,有限的時間、精力和財力都向獨子或獨女傾斜,產生了“重幼輕老現象”,這對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實際的生活質量都產生了負面影響。
(三)、老年人平均壽命延長、患病率、傷殘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從調查情況來看,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年人的壽命也在不斷延長。同時,隨著年齡增長(特別是超過75歲之後),老年人口健康狀況有所惡化,患病率、傷殘率會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將更多地需要日常護理、生活照料和社會服務。這一切必將加大家庭的'負擔,也必將導致年輕人消極拒養老人情緒的增加。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家庭養老方式的合理構建
雖然許多地方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已開始逐步探索多元化,多渠道為特點的養老模式。但是由於目前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完全建立起來之前,家庭養老在農村養老中仍然佔有重要的地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家庭養老是我國傳統的養老模式,是中華民族優良美德在孝道文化中的具體體現,在我國幾千年的敬老愛老養老歷史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是非常好的養老經驗,也是適應當前社會養老發展滯後現狀,確保“老有所養”的一種有效供養方式,我們在還沒有建立起能夠完全取代家庭養老的農村養老模式的情況下,我們應該要充分發揮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