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學校防災減災日活動總結
學校防災減災日活動總結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八個“防災減災日”,為普及防災自救互救知識,增強避險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技能,老城中學多舉措開展“減少災害風險,建設安全校園”主題教育活動。
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入心入腦。學校結合當地地形地貌等實際和災害風險隱患特點,透過黑板報、宣傳欄、校園廣播、網校、影片等形式,開展有針對性的防災減災教育,普及地震自護自救、預防火災、交通事故、溺水事故、傳染性疾病、食品衛生安全等各類災害基本知識和防災避險技能,提升廣大師生的安全意識和能力。
安全風險隱患排查不留死角。學校集中組織開展為期一週的“查擺我身邊的安全隱患”整治活動,整治活動全員參與、全面排查,主要排查存在於學生中的心理、行為、交往等方面不安全因素,檢查校舍、圍牆、廁所等建築以及消防、照明、指示標誌、疏散通道、教學裝置、運動器材、避雷、用水、用電、鍋爐等設施有無安全隱患,填寫《隱患排查報告書》,由安監辦建立安全隱患臺賬,交學校安全領導機構,明確整改治理方案,落實責任人,限期整改,防患於未然。
“防災減災”演練增強實戰經驗。安監辦修訂完善了各類應急預案,下發到各年級,由班主任組織學習,明確了演練日程和逃生集合地點,利用課外活動時間,組織開展了地震、火災、汛期疏散演練,讓師生掌握逃生避險基本技能,並對演練中暴露出的問題及時總結、點評,降低災難傷亡率,也為繼續完善預案提供了依據。
家庭作業共築安全防護牆。學校佈置了一次由學生和家長共同完成的安全教育家庭作業,內容包括畫一副家庭平面圖、製作一張家庭火災逃生路線圖、商議如何避免家庭火災和撲滅初期火災、演練發生火災後如何報警以及如何逃生,增強防火安全意識與應急疏散和自救互救能力。
學校防災減災日活動總結
我校防震減災工作始終堅持在“高”字上做文章,在“實”字上下功夫,把創新防震減災教育作為提升學校科技特色水平的重要途徑,將防震減災創新實踐活動根植於人文教育的土壤之中。
一、建立健全領導制度,增強防震減災的管理力度。
在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的過程中,學校領導班子深刻認識到:要使學校全體教師切實負起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的'責任,做到工作到位,措施有力,就必須把建立統一、健全、科學、有力的教育制度作為首要環節來抓,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增強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的實施力度和普及性,使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由“軟指標”變為“硬指標”,由少數人的“獨角戲”,變為全校師生的“大合唱”。
二、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促進防震減災教育有序開展。
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必須常抓不懈,持之以恆。經過分析,我校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完善的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工作制度。
1、定期活動制度。定期開展防震減災科普教育月、教育周、教育日活動。每學期全校師生進行—次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社會實踐活動。
2、定學年請地震局領導給全校師生作一次地震科普報告。
三、爭取社會各界支援,形成防震減災的生動局面。
我校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得到廣大家長的大力支援,並得到上級有關領導對我校此項工作的正確領導和悉心指導,在方方面面的關心、幫助、支援下,我校防震減災工作一年更上一個新臺階。
四、加強宣傳力度和廣度,使防震減災知識走進千家萬戶。
唐山大地震帶給我們的深刻啟示就是要在公眾中加強普及地震科學知識,提高社會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提高公眾在地震災害中的自救互救和正確識別各種地震謠傳的能力,讓全民關心支援防震減災事業並自覺參與到防震減災工作中來,以提高防震減災效率,確保社會穩定與安寧。
我校抓住全民關注的地震事件契機,按照“積極、慎重、科學、有效”的原則,在組織上確保宣傳的覆蓋面,內容上確保宣傳的針對性和滲透力,形式上確保宣傳的有效性等前提下,充分藉助新聞媒體的優勢,面向社會,對小學生宣傳普及地震和防震減災知識,讓他們掌握一定的相關常識和技能,並透過他們的幅射作用,影響到全社會,為防震減災工作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學生們自制了《地震小報》,向公眾宣傳防震減災知識。不少群眾反映說:從你們的宣傳中,我們不僅學到了地震的基本知識,還懂得了地震應急、自救互救的科學方法。如果要是地震真的來了,我們知道該怎麼樣沉著應戰,不慌張,不亂跑,爭取利用瞭解、掌握的地震、防震知識,最大限度地保護生命。
因此,學校將以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為載體,在師生中開展“地震知識知多少”主題教育隊會。
1、增強珍愛生命的意識:透過增強對地震知識和地震給人類帶來的毀滅性災難的認識,讓學生珍愛自己的生命,讓學生懂得無論遇到多大的艱難險阻都不能放棄自己的生命。
2、培養保護生命的能力:透過對在地震發生時各種自救自護能力的培養,明確如何在災難中學會自救,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要關愛身邊的每一個人。
3、激發熱愛生命的責任感:透過對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和在進行有效的防震減災的探索中,培養學生對社會、國家的責任意識。
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對於學生一生的健康成長、對於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都有深遠意義。讓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進課堂、進社群、進家庭,使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真正入耳、入腦、動心,內化為一種自覺的需要和行為,是我們不懈奮鬥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