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文化

帕金森病日是什麼病

帕金森病日是什麼病

每年的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日,全球400萬患者中有170萬人在中國,帕金森已成中老年人“第三殺手”。帕金森患者趨於年輕化,“青少年型帕金森病”患者佔據總人數的10%。專家表示:該病與年齡老化、遺傳、環境毒素(工農業汙染、室內裝修汙染、手機、電腦輻射可能致病)的接觸等綜合因素有關。20%患者因環境汙染或受化學毒素侵蝕“中招”。患帕金森的青少年往往有帕金森家族遺傳背景,“他們之所以會早發病,是因為基因突變,而不只是單純缺乏多巴胺而導致腦組織逐漸被破壞。”一項流行病學調查證實,知識分子患帕金森病的比例的確比其他人群要高。

歐洲帕金森病聯合會從1997年開始,將每年的4月11日定為“世界帕金森日”,以此紀念最早描述這種疾病的英國內科醫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這天是他的生日。世界衛生組織(WHO)贊助並全力支援了世界帕金森病日及歐洲聯合會綱領。這一活動的宗旨在於,促使帕金森病患者、他們的家人、專業醫療人員共同努力,不僅讓帕金森病家喻戶曉,而且要提高公眾的關注程度。世界各國紛紛在紀念日這一天舉辦了相應的慶祝活動。

1997年4月11日歐洲帕金森病聯合會(EPDA)在其綱領中宣佈,帕金森病患者擁有以下權利:

1.被介紹給對於帕金森病領域有特殊興趣的醫生的權利;

2.接受準確診斷的權利;

3.獲得方便的幫助或服務的權利;

4.接受長期照顧的權利;

5.參與治療過程的權利。

世界帕金森病日:帕金森病早發現早治療

據相關調查,帕金森已成中老年人的“第三殺手”,醫師提醒:中老年人若出現手顫抖、腿腳不靈活、動作緩慢等特徵要提高警惕,及時到正規醫院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患病率僅次於腦血管病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神經系統的常見病症,其患病率僅次於腦血管病。張曉鋒醫生向記者講述了他接觸到的.帕金森病例:家住中原區的一位57歲女性,兩年前右手出現靜止時手抖症狀,起初並不在意,一年後左手也出現同樣症狀,其次是肌肉僵直導致頸部、面部的肌肉發硬,面部表情僵硬,俗稱“面具臉”,已經嚴重影響到生活。隨後到醫院檢查,後確診為帕金森病並住院接受治療。“帕金森病雖然不能根治,但規範化的治療卻能大大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張曉鋒說。

易被誤認為“老年痴呆”

帕金森病最常見的臨床症狀是靜止性震顫、肌肉強直、運動緩慢、姿勢及步態異常等症狀。張曉鋒說,其初發症狀大多數為靜止性震顫,其次為步行障礙、肌強直和運動遲緩,表現為靜止時手、頭或嘴不自主地震顫,肌肉僵直、運動緩慢以及姿勢平衡障礙等。

“因為患病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不少患者往往把震顫、運動緩慢等症狀誤認為是老年痴呆,從而忽視延誤病情。”張曉鋒提醒,若家中有老人出現手抖嚴重、腿腳不靈活、面部表情僵硬等情況,有可能是帕金森病早期症狀,應引起注意,及早到醫院接受正規診斷和治療。

帕金森病要規範化治療

張曉鋒介紹,迄今為止,帕金森病的病因仍不明確,有關專家認為,它的出現可能與遺傳、環境和年齡老化等綜合因素有關。在環境方面,如長期接觸殺蟲劑、除草劑或某些工業化學品等都是致使該病發生的危險因素。“所以應該堅持每年做相關體檢,及早預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目前,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療主要是透過長期服藥來控制症狀,規範化合理的用藥能延緩該病的惡化程度。所以診斷清楚之後,患者就要做好終生服藥、長期抗戰的思想準備。鄭州人民醫院帕金森、肝豆核變性病區採用規範化的合理用藥進行治療,帕金森病的藥物治療提倡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量,達到並維持最佳有效劑量。每個患者對藥物的敏感性和耐受能力存在著差異,患者應當將藥物的起效時間、藥效維持時間、服藥後的不良反應等情況及時反饋給醫生,以便調整用藥方案。

很多帕金森病患者一直吃藥但很多年也不復查,覺得反正也不能“除根”,不復查或是自主停藥,這都是不正確的。張曉鋒建議帕金森患者要定期複查,有利於醫生判斷病情,對症下藥,選擇最合理的治療方案,最大限度地保證病情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