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春節

春晚六小齡童

2016年春晚六小齡童

2016春晚想必很多網友都想知道關於六小齡童的新聞吧!那麼聘才網小編為您整理了“2016年春晚六小齡童”的相關新聞,希望能給您帶來參考!

2016年春晚六小齡童

還有幾天就是春節,又一個猴年。這段時間,很多人線上下呼籲央視春晚讓六小齡童出場,聲勢很大。想法很簡單,哪怕只是凌晨,敲鐘的時候讓“猴哥”出來喊一聲“俺老孫來也”,就足夠了。

“猴哥”上春晚被解讀為民意出場。此前,有媒體採訪春晚劇組,知情人士稱:“這樣起鬨很不負責任”。春晚總導演呂逸濤的微博也遭到網友輪番轟炸,呂本人並沒有明確回應。

為什麼春晚常年被吐槽,人們還是要“猴哥”上?為什麼世界這麼大,會有人請“猴哥”,但人們還是要他上春晚?一定程度上說,因為一個以國家的名義製作的節目,縱有再多批評,它仍然被予以不同對待。

如果之前六小齡童被確認上春晚,很可能風平浪靜,如同他此前曾兩次參加猴年春晚。真的有無數人為此淚奔,心緒難平過嗎?人的心態就是這樣,習以為常的東 西,看了也就看了,沒啥反應,但突然沒了,嗓門就會高起來。所以,“猴哥”上春晚的意義,不上春晚的後果,都沒有一些人說的那麼誇張。中性的評價是,這是 一些人對去掉他們“習以為常”的東西的反彈。

《西遊記》始於中國人精神生活並不豐富的特殊年代,和《霍元甲》《少林寺》這樣的影視作品一樣,其中的人物塑造幾乎對國人形成某種植入性的長久影響。很多 人說“猴哥”必須上春晚,因為童年記憶,這不假,但要知道,社會向前,總有新的東西冒頭,新的泉流奔湧。我相信,“懷舊”確乎是人的共同情感,但人們肯定 也並不反感新事物的誕生。日常之中,人們可能會為電視上迴圈播放的《西遊記》作視覺停留,但真要說每次看都淚流滿面、心潮澎湃,未必。如今大多數的精神生 活裡,“猴哥”恐怕只是恆河沙之一粒。

進一步講,影視作品屬藝術創作。有段時間,六小齡童對其他演員演繹的“孫悟空”表達不滿,但他們中的一些在無數普通人那裡得到肯定,甚至成為青春記憶。一 個只有30年前的`藝術人物可供懷想的社會,一個30多年的“經典”沒有新的生長點的時代,也是遺憾。“猴哥”上春晚凝結著對一部藝術作品的推崇,這種推崇 並非沒有道理,但它是非壟斷性的,而高呼“猴哥”上春晚的聲音之中,正不乏壟斷性評價。

上世紀80年代看《西遊記》的時代語境和生活語境已經變了。六小齡童一輩子奉獻給了一個角色,多少讓人感佩,但在很多人的精神生活裡,他確乎只是被偶爾勾 連起的一個回憶,或者說一個“符號”。很簡單,西裝革履出場,那不是高呼“上春晚”的人希望看到的,六小齡童只有披掛上場,把自己變成“猴哥”才符合期 待。也就是說,人們要看的不是六小齡童,而是電視劇《西遊記》中的那個擬人化的“動物”,希望看到它在應景時節帶來喜氣,然後,各自散去。

至於春晚這個節目,不是說“猴哥”上了,這個節目就非同一般了,“猴哥”不上,就只能洗洗睡了。春晚的可看不可看,由宏大而嚴肅的東西總體牽引,具體到某個節目的影響力,客觀待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