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冬至節

立冬還是冬至吃什麼

立冬還是冬至吃什麼

立冬還是冬至吃什麼

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麵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在中華大地上,更是流傳下了豐富多彩的冬至飲食習俗,各地冬至飲食習俗也是很有趣的。例如,北方吃餃子,還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而南方則吃湯圓、年糕、赤豆粥、黍米糕等。

冬至吃什麼呢?冬至有什麼飲食習俗?其實全國各地習俗五花八門,冬至吃的東西也不一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冬至的那些飲食文化。

海南:冬至掃墓祭祖吃團圓飯、甜丸

海南島漢族居民主要從內地不同地域和不同歷史時期遷徙而來,繼承祖先的傳統風俗不盡相同,因此海南部分地區有冬至掃墓的習俗。冬至掃墓,要殺雞、宰鴨,全家族人都回來利用冬至團圓,聚在一塊吃團圓飯,團聚祭祖,很隆重,像過年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