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分是那一天
2015年秋分時間:9月23日16:20:31,農曆八月(大)十一。
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氣象專家介紹說,按農曆來講,“立秋”是秋季的開始,到“霜降”為秋季終止,“秋分”正好是從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從秋分這一天起,氣候主要呈現三大特點:陽光直射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晝短夜長的現象將越來越明顯,白天逐漸變短,黑夜變長(直至冬至日達到黑夜最長,白天最短);晝夜溫差逐漸加大,幅度將高於10℃以上;氣溫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漸步入深秋季節。南半球的情況則正好相反。
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溼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後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國的華北地區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諺語中明確規定了該地區播種冬小麥的時間;而 “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則反映出江南地區播種水稻的時間。此外,勞動人民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總結成諺語,如“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
秋分節氣習俗
候南極
因為我國生活在北半球,因而南極星(也稱“南極仙翁或老人星)一年內只有在秋分之後才能見到,且一閃而逝,極難見到,春分過後,更是完全看不到。所以古時把南極星的出現看成是祥瑞的象徵。因而歷代皇帝會在秋分這日早晨,率領文武百官到城外南郊迎接南極星。在《史記·天官》中有記載:“南極老人,治安;常以秋分時,候之於南郊。”
豎蛋
春分有豎蛋活動,同樣秋分時節依然盛行。這項民俗不僅在國內普遍,甚至已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在秋分時節都會有這樣的活動。俗語有“秋分到,蛋兒俏”的說法,指的是在秋分這天,人們有“豎蛋”的習俗。在秋分時節,人們會選擇剛生下四五天、且光滑勻稱的'新鮮雞蛋,然後輕輕地將雞蛋豎立在桌子上,這就是立秋“豎蛋”習俗。把雞蛋豎立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自然失敗的人有很多,可成功的人也不少。據史料記載,秋分豎蛋的習俗出現在四千年前的中國,如今,豎蛋玩法已傳到世界上的許多地方。
祭月
自古以來,秋分就是傳統的“祭月節”。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皇帝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叫做日壇、月壇、天壇、地壇。分設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處所。《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拜月亮。《宋史》上說:“秋分之時,晝夜平分,太陽當午而陰魄已生,遂行夕拜之祭。”
秋分送秋牛
秋分送秋牛,其實送的是秋牛圖。在過去,耕牛對於農民來說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由於生產落後,耕種耙田等農活就靠耕牛了,耕牛不僅是主要的生產工具,也是豐收的保證,因此農民朋友非常愛惜並崇敬勤勞的耕牛。以前在民間,每到秋分時節,有人就會挨家挨戶送秋牛圖。秋牛圖由二開紅紙或黃紙做成,上面繪有農夫耕田圖樣。送秋牛圖的一般都是民間能言善唱之人,說的內容主要與秋耕有關以及吉祥不違農事的話語。送秋牛圖的人每到一家更是見景生情,看到什麼就能說出什麼來,自然說的都是讓主人高興的話,不然人家可不給錢。話語雖是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且生動。